科学现场调查:动物也会悲伤?

科学现场调查 网易新媒体 212℃ 评论

导语:以前,动物行为学家一直认为,诸如悲伤等情绪反应,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有别于动物反应。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动物,从海豚到鸭子,都会因“亲友”的逝去而表现出悲痛之情。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达纳岬(Dana Point),海豚妈妈将幼崽的尸体背在背鳍上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达纳岬(Dana Point),海豚妈妈将幼崽的尸体背在背鳍上

动物也会悲伤吗?

2007年,在希腊阿姆夫拉基亚湾的一艘科考船上,科学家曾亲眼目睹一只雌瓶鼻海豚的悲痛,它逆着水流,不断用鼻子和胸鳍推着它的幼崽远离科考船,像是想把它的孩子摇醒,可惜幼崽已死,徒劳无功。幼崽暴露在烈日下,皮肤很快就开始腐烂,雌海豚不时地清除从尸体上散落的死皮和组织。

当雌海豚的这一行为持续到第二天时,贡萨尔沃和同事开始为它感到担心,不仅仅是因为它不停地照看着幼崽的尸体,更是因为它一直未曾正常进食,这对海豚这种代谢率很高的动物来说是很危险的。

海豚妈妈真的是在为孩子的去世感到悲伤吗?如果是在十年前,一名研究动物认知与情感的生物人类学家会为这位母亲的行为感到心酸,但不会认为这种行为代表哀伤。海豚母亲的焦躁表现,也很可能仅仅是由于幼崽的异常表现让她觉得很困惑。那时候,把人类情感(诸如悲伤等)投射到动物身上,会被认为是一种妇人之仁,是不科学的。

但时至今日,通过总结大批关于动物对于死亡的反应的研究,科学家吃惊地发现,从鲸类、巨猿到大象,从耕畜到宠物,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亲友”的死亡展现出悲痛之情。覆盖物种之广,有些与人类亲缘关系甚远。这种对至亲逝去感到悲痛的能力,也许有着深远的进化根源。

什么算是悲伤?

要研究动物的悲痛,科学家必须先给出“悲痛”的明确定义,以区别于其他情感。对于同伴的死亡,动物会有多种行为反应,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被看做属于悲痛的范畴:

首先,2个(或更多)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绝不仅仅是出于求生目的(如觅食和交配等);其次,其中某一动物死后,同伴日常行为有所改变,比如食宿时间减少、出现表征抑郁或焦躁的姿势及表情,或郁郁而终。

科学现场调查:动物也会悲伤?
大象也会悲伤?

野生动物的哀歌

按照上述定义,很多动物都曾表现出悲伤反应,甚至包括大象。

其中一个很经典的例子,2003年,一支小组曾追踪记录象群对一只奄奄一息的年长母象的行为反应。这只母象名叫埃莉诺,当时它身体渐渐不支,即将倒地。旁边另一个象群的母象格蕾丝看到后,立即来到它身边,并试图伸出象牙扶住它。但最后埃莉诺还是倒在了地上,格蕾丝就在旁边陪着它,不时还会推一推它的身体,陪了它至少一个小时,不顾自己所在的象群早已走远。

可埃莉诺最终并没能挺住,在它死后的一个星期内,来自5个不同象群(包括埃莉诺自己所属的象群)的母象曾多次接近它的尸体。有些母象显得有点烦躁,会用鼻子或脚推她的尸体,好像想要摇醒它。虽然其间并没有公象出现上述行为,道格拉斯-汉密尔顿认为母象的行为已经证明,大象对死亡有非常明确的悲伤反应,而且不只限于对自己所在象群成员。

鲸类对死亡也有类似反应。2001年,一名动物研究组织成员观察到,有一只雌糙齿海豚推着它的幼崽的尸体,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只雌海豚一样。但这次,它不是一个人在奋战,有两只海豚一度陪着它,为它保驾护航;在这期间,它还曾碰到一群海豚,至少有15只,结果这群海豚改变原来的航线,陪了这对母子好一阵。这位海豚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着实感人,但到了第5天,它渐渐体力不支,于是那两只为它护航的海豚接替它,用背部撑起孩子。

此外,研究人员在长颈鹿中也发现了类似行为。2010年,一名野生生物学家在肯尼亚索伊桑布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项关于罗氏长颈鹿的研究。当时,有只雌长颈鹿产下一只足部畸形的幼崽,这只小鹿行动不方便,所以比其他小鹿更加安静。这只可怜的幼崽只活了短短4周。

在它死后,鹿群的行为很反常。包括这位鹿妈妈在内的17只母鹿,一直警惕、不安地盯着它死去时所在的灌木丛。从早上开始,这17只母鹿就一直在尸体旁徘徊,中午,又有6只母鹿和4只小鹿加入,有的还用鼻子和嘴轻轻地摇动尸体。到了晚上,仍有15只母鹿不肯离开,它们比白天靠得更近,紧紧地环绕在尸体的的周围。

科学现场调查:动物也会悲伤?
德国明斯特(Münster)动物园,一只雌大猩猩抱着自己已逝的幼崽。尽管这一行为并不足以表明其悲伤,但丧子之痛,对母亲来说确是世间至哀

饲养动物的深情

通过对野生动物直接观察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还很缺乏。因为想观察到野生动物对同伴死亡的反应,条件非常苛刻。也许在我们自己家里对宠物进行观察,会更易于发现相关线索。

下面是一个揪心的故事。14年来,暹罗猫薇拉一直和它的姐姐卡森生活在弗吉尼亚。两姐妹从小一起长大,互相梳理毛发,一块儿发呆,睡觉时也蜷成一团,互相依偎在一起。如果卡森被带去看兽医,薇拉就出现轻微的歇斯底里状,直到姐姐回家。

2011年,卡森的慢性病恶化,主人照旧带它去看医生,但这次卡森却一睡不醒,离开了这个世界。起初,薇拉的表现和往常姐姐去看病时一样,但两三天后,卡森还没回来,薇拉开始发出一种可怕的声音,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哀嚎,并不断在它们常待的地方徘徊,想要找到姐姐。后来,这种症状慢慢减退,但几个月里,薇拉一直郁郁寡欢。

一般来说,家猫的社会性并不强
一般来说,家猫的社会性并不强

在所有这些关于动物悲伤研究的实例中,最让人惊讶的要数两只鸭子。2006年,3只野鸭被解救到保护区。由于在鹅肝农场被过度喂食,这几只鸭子都患有肝脏疾病——肝脂肪沉积。其中两只鸭子被摧残得身心俱疲,对人类非常恐惧。一只叫科尔,腿已经畸形,另一只叫哈珀,瞎了一只眼睛。它们在一起患难与共地生活了4年多。

后来,科尔的腿疾加剧,严重到无法走路,于是,医生决定对它执行安乐死。哈珀则被特批可以在旁观看,事后还可以靠近科尔的尸体。结果哈珀推了推哈珀,见它久久不醒,便趴在哈珀旁边,把头依偎在昔日老友的身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更严重的是,哈珀从此一蹶不振,他不再结交新朋友,常常独自坐在从前经常和科尔一起去的小池塘旁边。就这样,两个月后,哈珀病故。

动物为什么会悲伤?

悲伤这种能力也是耗费体力和精力的,尤其对野生动物来讲,觅食、躲避掠食者和交配已经需要耗费不少能量了,为什么还要进化出更费神的哀伤情绪呢?也许哀伤的时候,社交暂时中断,而适当的社交中断可以让动物有时间从情感伤害中走出,从而为下一段关系做好准备。

又或者如《悲伤的天性》((The Nature of Grief)作者约翰•阿彻(John Archer))所说,可能亲密同伴被迫分离“也能带来好处,而代价就是悲伤”。为什么说会带来好处呢,因为分开的同伴会为了重聚而努力奋斗。

所以,随进化而来的不仅仅是悲伤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悲伤发生之前,由亲密关系产生的强大正能量——它们曾亲密地一起觅食,共同孵育后代,共同成长、进化。

科学现场调查:动物也会悲伤?
日本广岛的和平纪念公园

悲伤是人类独有的情感么?

悲伤这种能力,是我们与其他动物共享的,它有着深远的进化根源。对于人类和动物而言,悲伤的起源可能都来自丧失所爱。科学家认为很多动物都既有爱也会悲伤。虽然这些情感表现很难精确定义,但人类也未必能说清楚爱究竟是什么。而人类绝不会否认爱的存在,也绝不会忽视爱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然而,在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人类悲伤早已不再局限于亲属、亲密的合作伙伴或自己社区团体的成员。那些耸立在世界各地的公共纪念物,如日本广岛的和平纪念公园、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大屠杀纪念中心、德国柏林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美国曼哈顿的双子塔遗址和新镇的桑迪胡克小学新校址,都明显在传达举世哀悼的力量。

对陌生人的死亡亦感到悲伤,这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特质。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科学现场调查:动物也会悲伤?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