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8日,网曝福建泉州发生“新生儿放保温箱,温度太高被烤死”,微博中还一并贴出女婴皮肉开裂的照片,惨不忍睹;19日,福建质检部门经检测回应称婴儿生前使用保温箱各指标正常;而相关专家组则着手准备尸检。事件发展至今,网络上对医院的大规模声讨仍在继续,而相比声讨大潮,由专业人士传达出的声音却呈现出“另一面”。
网友一边倒声讨,专业人士则怀疑“烤死”的说法1.专业人士发声:婴儿伤痕虽似烫伤,但感染也可能造成类似伤痕
18日晚,正当网友根据家属曝出的照片一面倒的认定婴儿死于“保温箱高温烤死”的时候,网名为“中山大学颅脑神内科檀帅”的网友发表题为《三问医院烤死婴儿——关于中性温度?关于婴儿保温箱?关于SSSS?》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烤箱烤死婴儿可能性很低,是否烤死有待进一步调查,并认为不能排除一种叫SSSS(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疾病。文章一经发布,就被众多医学专业人士转发。
而文中提到的SSSS也由此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是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剥脱毒素引起的水疱性疾病,该类疾病还包括大疱性脓疱疮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儿童病死率为3这种疾病的确有可能产生类似严重烫伤的创口。
图注:灼伤和感染都有可能导致婴儿的烫伤样创口。
专业人士的的推测也得到了一些数据和检测的印证。在正常情况下,婴儿保温箱灼伤婴儿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即便在非正常情况下,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自2002年至2011年10月十年间,全国收到的有关婴儿培养箱温度失控的案例也只有167例,而其中温度失控以致灼伤的案例鲜有,且多为局部灼伤。而到19日下午,泉州质检部门对婴儿生前使用的保温箱完成检测,检测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并且福建官方初步鉴定女婴死于感染。
2.相对“烤死”的说法,专业人士认为其它一些纰漏更应追究
专业人士还认为,婴儿尿布内外皮肤创伤程度类似,不符合灼伤时衣服内一般较裸露皮肤受伤更轻的规律。而除了认为“烤死”的可能性较低外,专业人士也提供了很多对帮助调查死因有用的思路。比如和家属同样质疑理应有24小时监控的无陪护病房的监控录像为何会消失?为何婴儿之前的喂奶记录有断续?还有不少人认为除SSSS外,新生儿坏疽也可能造成类似病变。
类似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舆论声讨与专业解释对立1.“女童被护士扇耳光”事件,同样产生了舆论爆点
就在5月底,同样也是一则轰动一时的新闻,同样也发生在无家属陪护病房,贵州一名女童在病房中死亡。而事后曝出的监控录像显示女婴在生前曾被护士“猛扇”耳光,而这也被后来的家长和公众当做了导致女童死亡的“诱因”。
2.专业人士在此事件也有发声,也得出了与舆论不同的分析
专业人士认为,在手术后的全身麻醉未清醒前,病人处于意识丧失阶段,为防止各种合并症或意外的发生,必须有专人守护,直至清醒为止。全麻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故未清醒前,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中之重。为防止误吸或者窒息。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物理刺激的方法促使病人苏醒,比如拍打刺激等。以期病人尽快苏醒,降低窒息等风险。
而对此事件,很多专业人士当时就指出护士多次拍打的行为正是全麻苏醒期的唤醒。虽然护士手法欠妥,但绝非简单虐待。
专业人士的推测同样得到了一些印证。如事件传播中所使用的视频和gif图片都是经过快放处理的,而且是4倍速快放。事后医院负责人也证实了这点:“患方向医院要监控视频,我们就毫无保留地给了他们。但网上的视频是被剪辑后以4倍的速度播放出来的,就显得那个护士的动作特别夸张”。
确实,经过快放,即使是正常的拍打,也可以模拟出很重的拍打。在特辑技术不成熟的时候,多数武打电影就是以这样的快放的方式拍出来的。
该事件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涉事相关护士、护士长和负责人都被处分。而面对这样的处理结果专业人士表达了不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章蓉娅就表示:“面对一则假新闻,结果却是ICU负责人停职,护士长撤职,当班护士开除…无语了…”
大众舆论与专业解释为何出现对立?1.这种对立与医患的信息不对称有关
在上述两起事件中有个共同点,就是针对同一现象,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公众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公众或患者把看似烫伤的创口和快速播放的视频作为医生“玩忽职守”或“医德败坏”的铁证,而专业人士则认为残酷表象下可能有合理的医学解释。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认为医患之间的这种分歧与互联网的出现有关。该杂志对互联网出现后涌现的大量医疗健康网站和其它医疗信息对医患之间关系的影响做了分析。他们发现,互联网让患者从医生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决策权,很多人认为他们自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医疗事务。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患者从大量信息中寻求的帮助实际上跟这些信息的危险性持平。这种危险性对个人来讲可能是讳疾忌医的“傲慢”,而对群体来讲很可能就会发展为指责医生的“武器”。但正如《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所说,多数时候,这种指责都是建立在非专业的判断和错误信息的基础上。
2.也与中国特色的医疗环境有关
然而中国的情况并不只是“信息不对称”这么简单。在中国特色的医疗环境下,医患都觉得自己是受委屈的一方。
医疗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领域,患者天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中国的医院和主管部门“信誉不佳”,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认为法治渠道不可以信赖时,他们就会用苛责和偏激的手段来博弈,而包括舆论的偏袒也是这种博弈的延伸。
而医生则认为,患者和大众经常“无理取闹”,相关部门则为了“迁就舆情”,损害了医生的利益。根据2011年中国医生协会对6000个医生的调查数据,中国有78医生认为这份职业委屈没有安全感。在这种心理基础上,中国的医生往往“同仇敌忾”、“抱团取暖”,乐于在医疗纠纷后,为同行说话。
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往往会说得比大众舆论更理性和可靠,但大众则怀疑他们“屁股决定脑袋”,是“拉偏架”。
第2494期 本期责编 张春续
腾讯评论出品
结语:大众的认识与专业的认识有分歧是正常的。但出现中国这样严重的对立,还是源于中国医疗领域长久以来的弊病积累。【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今题话题:婴儿烤死案:舆论VS专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