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罗斯科和他的“无字天书”

豆瓣一刻 豆瓣: 325℃ 评论

因为春节的关系,专栏都没有按时更新,拖延了一期。但是春节这个假期我也没闲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无聊,有大量的时间去“输入”,却没有时间和心情去“输出”,现在恢复到工作中,也有闲暇时间整理一下此段期间的“输入”了。

春节期间看了一部BBC的纪录片叫做《艺术的力量》,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BBC做纪录片的质量一直还是不错的。这里面有一集就是讲罗斯科的。


113478/?douban_rec=1

说实话,从知道有罗斯科这么个人开始,就对他的作品关注了起来,因为太特别了。也经历了从不懂,到不懂装懂,再到过分解读的几个阶段。也看过很多别人的关于罗斯科的作品的解读,直到最近才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彻底地执行起来。以前我只觉得这句话是“我和你理解的不一样,但是你不要干涉我。”的另一种说法,现在是真心地觉得,像艺术作品这样主观的东西,想解读出同样的东西是真的不太可能的。

罗斯科的创作生涯大概有四十多年,他自己的风格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最知名的作品(所谓“色域”画)基本都集中在他最后的20年里,直到自杀身亡。

对于自杀的人,尤其是艺术家和名人,人们都喜欢乐此不疲地研究自杀的原因,尤其是自杀前几年的生活,各种蛛丝马迹都恨不得扒出来,就想一探究竟,想了解为什么自杀。所以罗斯科晚年的作品是被用来研究和分析最多的,不但因为有人觉得可能多少和他的自杀有关,也更因为在他活着的时候,这些作品曾经造成了很大的轰动。而他晚年的作品又过于抽象,因此留下了各种谜团。

罗斯科的作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早期也画过一些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后期作品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沿着抽象的路一直走了下去,最终形成了“色域”这种我们看到的样子。


113478/?douban_rec=1

早期超现实主义作品Slow Swirl at the Edge of the Sea, 1945

如果按照时间线来看罗斯科的作品,你会感觉到,他的作品在越来越抽象的同时,也越来越少色彩,越来越黑暗。现在的主流观点都认为,罗斯科的作品受到尼采的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所阐释的关于悲剧的内容。

尼采认为古希腊艺术并非产生于希腊人精神上的和谐与静穆,而是根植于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生苦难和冲突,但这种人生苦难绝不是人生来就是悲剧的悲剧人生论,更没有因为生命的悲剧性而消极厌世,而是艺术为媒介来对抗存在的荒诞,为苦难、悲剧性的人生寻找意义和存在的合理理由。

他们感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梦境之诞生。

以上这段话是对《悲剧的诞生》中关于“酒神精神”的主流解读,网上到处都找得到,似乎是一个“标准答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艺术并非来自于和谐,艺术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用来对抗人生中的苦难,更是一种救赎。或者我个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艺术也许是某种形式的关于苦难的宗教?当你感觉苦难的时候用来排解,并更加坚定地生活下去。

自此,罗斯科把解救人类精神空虚作为他的艺术的目标。他相信精神空虚有一部分源于神话的缺失,即尼采所说的“孩童的思想从幼稚到成熟所经历的人生和挣扎”。

于是,罗斯科开始大规模地创作他的“色域”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超大的体量,通常四五米高,六七米宽,甚至有更大者。罗斯科这样解释自己的大幅作品:“我意识到,历史上做大幅绘画的功用就是画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作品。而我画大幅作品的原因是我想变得更亲密、更人性。画小幅作品是把自己置于经验之外,是用缩小镜看世界。但是画大幅作品的时候,你就在作品里面,你无法支配你的作品!”


113478/?douban_rec=1

当你站在这些作品前,你的余光看不到画幅的边缘,而是完全地沉浸在作品当中,这些或红、或橙、或黑、或蓝的色块从背景色上浮现出来,会让观者达到“痛哭流涕”的效果。(罗斯科自己说的,有人在他的画面前泣不成声。)


113478/?douban_rec=1

这也是罗斯科本人所预期达到的效果,如果把罗斯科的作品比喻成电影,那么他的作品就是非常黑暗的那类悲剧作品,充满了负能量,让人痛哭流涕也是情理之中。悲剧是苦难生活的解药吗?生活苦难的人观赏悲剧不是会更消极吗?说句额外的话,我觉得道理和失恋了爱看悲剧电影一样,人们在悲伤的时候寻求相似的东西,看过之后得到释放。

可就是这样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却在罗斯科成名之后变得商业化了。不是说罗斯科商业化了,而是他的作品被用做了商业的用途,这其中也许有罗斯科的无奈吧。

当时,纽约的一个酒店(四季饭店)看上了罗斯科的作品,并且和罗斯科达成了合作,完成四幅作品放在酒店内做装饰,之后付给罗斯科一笔数额不小的钱款。而罗斯科期待的效果是,食客在这些艺术品的包围中由于作品的悲剧性会食欲大减,甚至无法进食,但实际情况是,食客们并没有对罗斯科的作品产生多大的兴趣,依旧对美食大快朵颐。这种感觉应该和导演看到自己的悲剧使观众发笑一个道理吧。罗斯科大失所望,并且决定不再出于商业的理由创作作品,而是一头扎进“色域”画的创作中。

按照时间顺序来看他的作品的话,我们会发现,从开始的大胆用色,到最后逐渐降低对比度和饱和度,再到最后的近乎全黑的作品。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把艺术当成宗教的人通过不断地苦修,最终达到了涅槃的境地,或者也许是他陷入了自己布下的陷阱,越陷越深,如同钻牛角尖一般,抑或走火入魔,再也没有出来,直到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割断了自己的脉搏,告别了这个让他痛苦万分的世界,留给我们这些“无字天书”。


113478/?douban_rec=1

罗斯科建的小教堂,内部陈列着这些近乎全黑的作品。其实并非全黑,上面有一些深棕之类的色块。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马克·罗斯科和他的“无字天书”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