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克尔梅退役,「艺术家时代」彻底结束了

知乎日报 知乎:李暘 139℃ 评论

作者:李暘,


谢邀。

至此,足球世界当中的“艺术家时代”,应该是彻底结束了。其实我非常怀念这个时代。[尽管下面这首歌在歌词上不是百分之百符合这一事件的意境,但我很喜欢曲调的愁绪]


我怀念的 孙燕姿



随着现代足球的发展,球员在场上位置和功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强化,全能型中场开始流行,功能单一的中场核心逐渐不受待见,这些脚法秀丽、对比赛和足球有着独特理解的球员视球场上的时间和空间为关键逻辑,将对方的防线和凶狠的逼抢看成舞台剧当中必备的桥段,并且一度试图通过自己的全盘掌控,为球队的胜果带来最好、最浪漫的演出,但总是无法和命运的天平相抗衡。

2006年德国世界杯小组赛,阿根廷与塞黑石破天惊的6:0,几乎是罗曼在最高水平的舞台上奉献的唯一经典——如果古典前腰所在的球队必须华彩般的胜利作为登基的典礼,那么这场比赛绝对是实至名归。

阿根廷用连续23脚的传递,将球轰进了塞黑的大门。里克尔梅在其中恣意地调整着整个进攻的节奏,忽快忽慢,忽紧忽松。塞黑球员徒劳地封堵,他们似乎极度接近成功铲断和夺取球权,可惜始终被牵着走。12年前的美国世界杯,阿根廷对希腊的小组赛几乎也是如此,只不过那时马拉多纳和他的小弟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改变节奏,他们一个劲地狂攻,连续的一脚出球配合始终建立在极为快速的节奏当中,直到马拉多纳一脚轰开城池。在这前后,还有巴蒂斯图塔的独中三元。

据OPTA统计,阿根廷和塞黑的那场比赛,里克尔梅全场触球接近130次,张弛有度、条理分明的传切配合让球迷如痴如醉。所有人都认为,只要罗曼愿意,每一分钟都可能进球。

直到淘汰赛遇上德国。

我个人的感觉,淘汰赛当中和德国的那场较量,更适合作为里克尔梅的代表作。何况悲情英雄的光环在他第72分钟被坎比亚索换下之后越发耀眼,而在这之前,里克尔梅很慢,异常的慢,时间当中的每一秒仿佛都被放大成了2秒、3秒……在他的身边,弗林斯、巴拉克、梅策尔德、施魏因施泰格都尝试过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不过德国人没有获得过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阿根廷队在里克尔梅的带领下,在中场始终保持着传控球的完整性。

局势很胶着,阿根廷看上去不占优势,东道主也不处于劣势,可能里克尔梅不那么认为。严谨而且强调整体的日耳曼人用七分力气对付他,三分力气对付其他人,取得了场面上的均衡。他被换下之前通过角球助攻阿亚拉得分,为阿根廷人取得了领先的优势。

里克尔梅作为中场活动自由度最大的球员,防守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他飘忽的跑位,处理球的方式,让阿根廷的中后场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德国人当然有进攻,攻势还不弱,他们希望通过局部提速和传切跑位打乱阿根廷的整体攻防节奏,不过在路易斯·冈萨雷斯和马斯切拉诺的防守下,德国人在中路、肋部和边路都无法实现这样的战术效果。相对地,在自己防守的时候,他们对里克尔梅那种不急不躁,不快不慢的风格同样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

比赛当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如果有球迷还记得——施耐德在中场得球之后,看了看周围,发现里克尔梅就在自己身边不远处活动,于是还没等对位防守的阿根廷队员上前紧逼,就将球传给了弗林斯。这当然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出球,也是一次稳妥保险的出球,前提是你忽视了里克尔梅的存在感,这样理解确实没有太大的问题。

马拉多纳对里克尔梅的评价是:“如果他只是从后卫球员那里接球,然后围着中场的加戈、马斯切拉诺转悠,这样的里克尔梅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

球王的评价是对的,如果换成了球王自己,从后卫球员那里接球之后,他肯定会沛莫可御地一个人带球杀奔禁区,正如1986年他觑得众生如无物般在英格兰半场连过五人一样。

但那毕竟是现代足球和近代足球进行区隔的一个关键年份,球王目空一切是建立在那个时代,没有人对足球的理解如他那样超凡入圣的基础之上。并不是每个天才都能在世界杯上有五球五助攻的神迹,所以4次助攻的罗曼不是迭戈,他对足球的理解和付出,只针对那些欣赏他的人,而不包括那些可能被他征服的人。

率领博卡在2000年丰田杯上2:1击溃皇马,里克尔梅为好搭档帕勒莫献上了两次看似随意、实际上却深明场上形势的助攻。他只需要一两个瞬间,然后将防守交给了队友。

在愈发强调整体攻防,全员跑位、逼抢以加快比赛速度的现代足球当中,这样的瞬间不再需要他来创造了。就连华丽如巴萨,也一直推崇球在每个人脚下传出来,每个人都参与到进攻和防守当中,而不是“球只在罗曼脚下传出来,他需要谁参与进攻,那就谁上;一旦他不需要,那就老老实实给罗曼当一个传球中转站”。跑位,接球、传球、摆脱、助攻和射门,都是里克尔梅脑海中那完美场景的一个注脚,至于这个完美的场景是否能最终转变为胜利,他从来没有苛求过。

从战术角度来说,里克尔梅这样的前腰,能够在任何一个位置依靠个人的视野、传球的选择带来我方和对方球员跑位的变化,进而梳理出清晰的进攻思路,改变场上的局势,他在中前场的跑动和接球,扯动对方防守重心是第一要务,按照既定的想法,先暴露对方的弱点,然后开始一场极为华丽的进攻,寻隙而进,见缝插针,最终获胜,就成为按部就班的结果。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这才是大师们推崇的境界。

出生于1978年6月24日的罗曼为阿根廷出场51场比赛,打进17球,2008年和梅西、迪玛利亚一起帮助阿根廷国奥队赢得北京奥运会冠军,还拿到过2005年联合会杯亚军、2007年美洲杯亚军。1997年U20世界青年锦标赛中,里克尔梅、艾马尔、坎比亚索为骨干的阿根廷队获得冠军。当时欧洲球探惊呼“阿根廷阵中有两名首发的世界级前腰”,不是别人,正是里克尔梅和艾马尔。

在俱乐部,他率领博卡青年队2次获得阿根廷甲级联赛冠军,2次南美解放者杯冠军、1次丰田杯冠军。他也曾帮助比利亚雷亚尔在2004年获得国际托托杯冠军,并在2004~2005赛季带队获得西甲第三,取得欧冠资格,2006年带领比利亚雷亚尔杀入欧洲冠军联赛四强。2007年自己独中两元,帮助博卡青年获得南美解放者杯,另外还有阿根廷甲级联赛冠军。

这些都是荣誉,却“不那么炙手可热”。按照固有的观念,一名不世出的天才唯二的成功标准,是大力神杯,或者欧洲冠军杯,再差一些,至少也是几座欧洲顶级联赛冠军的奖杯。

曾有记者说过,里克尔梅的个性妨碍他取得更为耀眼的成功,这是事实。同为球场上的大师,他没有巴乔的坚韧、没有齐达内的威望;他内向、敏感,不过分渴望胜利,却易于察觉到伤害和不尊敬;面对这些非议,他缺乏战斗精神,唯一的反抗方式就是自我封闭或者自我舔舐,要不然,就是静静地在一旁看着队友战斗,仿佛脱离了自己控制的比赛,已经和自己毫无关系。

很多人都说,在“足球工业时代”,队员属性日益模糊化、强调整体和连贯性的防守越发残酷的现代足球洪流冲击下,依靠单一核心的球队很容易产生球星依赖症,过分倚仗一个人去主导全队进攻,风险太大,一旦球队大脑遭遇严密盯防,或者状态起伏不定,全队将陷入被动。这些都没有错,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现代足球发展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应该发光发热,当一支这样的球队掌控着全局,风格介于务实和浪漫之间,由于巨大的观赏性而获得了鲜花和掌声的时候,球队大脑之外的人,有没有想过其实他们能够做得更多?

里克尔梅的个人经历,恰恰说明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实用至上、结果为导向的世界面前所产生的迷惘和痛苦。


查看知乎原文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里克尔梅退役,「艺术家时代」彻底结束了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