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树街的回忆》:凌乱、破碎与不可解释

豆瓣一刻 豆瓣:肚子疼 172℃ 评论

107543/?douban_rec=1

栗树街的回忆

这是迄今为止我读的最为吃力的一本书!仅仅不足七万字的内容,前前后后反复阅读花在上面的时间就有二十多天,次数则至少有三次,每次都是逐字逐句指读,然后不停地前后对照。读前读后还会进行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生平的资料查找、搜索,然而至今笔者还是不能说完全看懂了本书。

直到有一天和朋友交流这本书,我随口问了一句,“丹尼洛·契斯的《栗树街的回忆》你能看得懂不?为什么我看的云里雾里?”朋友微微笑,答道,“你不知道作者是“故意”让你看不懂吗?”虽然这句话轻描淡写,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是我却恍然大悟,如获至宝。之前搜集到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的内容终于在作品里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了。

作为深受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人影响的丹尼洛·契斯,习惯性的,或者说本能性的在笔下营造了一个凌乱的、破碎的、不可解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彼此的联系被作者技术性的割裂了:叙事角度不停地更换、人物不停地闪离、情节断断续续,一切的一切看起来荒诞不经,仿佛就是一场醒不来的梦!这梦忽而是儿童的嬉戏,栗树街,菜圃,无处不在的童趣;忽而又成为了屠杀,画面阴暗,渐渐扭曲。地点、场景、人物、情景都是一个个片段,看似杂乱的投射,却隐含着刻意的处理。作者洞悉一切却又故意搅浑,让你不知其本来面目。充满后现代感的手法把现实与荒谬杂糅,让你觉得一切似乎就是一个超现实的梦。

可能这样的写法本身就是一种沉郁。丹尼洛·契斯,出生于塞尔维亚,位于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的中部。契斯的父亲是一名匈牙利籍的犹太人,母亲则是信奉东正教的黑山塞族人。当时在纳粹德国的恐怖阴影下,欧洲陷入了反犹太人的浪潮,这样的势头愈演愈烈,直至最后发生令人恐怖的屠杀事件。原本平静的生活一夜之间成为了疯狂的仇视、迫害、暴乱……这样的经历是那时任意一个犹太裔家庭的共同记忆。但在历史的当下没有人能说出反抗,受害人大多也因为巨大的惊吓混乱、破碎了记忆。这种直观的感受可以从一部叫作《钢琴家》的电影中感受到,令人无法忍受的歧视,压迫与恐怖!这样的童年经历无疑影响到了契斯的文学创作中来,在这本书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米兰·昆德拉苏珊·桑塔格都情不自禁的推崇契斯的作品时,我也毫不犹豫的开始了本书的阅读;当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几乎到快要放弃对内容的理解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一部偶然看到的电影却让我将契斯的原意读懂了些许。

所以说,一本好书总是会让你不断成长,不断增进,不断理解,不断思考。面对它,你以为的晦涩与模糊其实却是隐忍,这需要你的耐心去慢慢体会与发现。直到你在成长中拼齐了自己的版图,整本书的图案也只差攥在你手中的那块而已。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栗树街的回忆》:凌乱、破碎与不可解释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