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小城市,选哪儿都不满足
图片:Lawrence Wang / CC BY-SA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
个人体验说话吧。
先说下经历。
我是江苏无锡人,上大学去了上海。最初不过是随波逐流,并未细想——无锡老一代人普遍觉得,去上海最好,然后是苏州、杭州或南京。要北上,除了北京和青岛,别的都不那么靠谱。
我大学毕业后,当自由撰稿人,留在了上海,每个月回一次无锡——无锡和上海很近,火车一小时便到。
2012 年到巴黎,现在暂居此处,每年夏天回无锡过暑假。
于我而言,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其实并无其必要性。自由撰稿人,到哪里都能写。回无锡,或住在家里(地方也够),或住在别处房子里(我是长房长孙,老宅是可以住的),都很方便。我跟父母感情非常好。
而在上海,租房住,物价亦贵,三餐得自己打理,还多了无数琐事。
我留在上海的缘由是:
女朋友还在上海读书(她小我四届)。
刚获得独立的感觉,可以自由自在。虽然在无锡家里父母也不拘束我,但总归会有些顾忌。李安《饮食男女》里就说了,有顾忌才是家。
以及:回到无锡,就会觉得太舒服了,不想动弹,觉得这一辈子每天吃吃馄饨汤包玉兰饼,在家写写东西,平时出去逛逛,也就够活了——人会不由自主的变懒。到上海,会紧张一些。
后来在上海呆久了,慢慢的,有了些新感觉。
习惯了上海后,会觉得全国其他许多城市,“现代生活便利度”太糟了。所谓“现代生活便利度”,在日本住过的大概会有点感觉:无论鸟取这种小地方还是横滨东京,基本上出门超市转角医院宠物美容手机数码一应俱全,你可以一天不说话不跟人打交道满足一切生活需求——这方面,上海就是,只要你收入不尴尬,可以生活得很自在。
细节对生活,是很重要的。
而回到无锡,在家里确实舒服,确实自在。但就在 2013 年夏天,我在无锡想买个手机(lumia,嗯),买不到;想买张 PS3 的游戏,不方便;没有地铁,必须打车,诸如此类,就不那么舒服了。
大概可以这么归纳:
我跟家乡的矛盾,是我日益增长的物质 / 精神需求,和家乡不那么先进的境况的对比,虽然无锡已经算是中国相对富庶发达的城市了。
我到了巴黎之后,其实“现代生活便利度”方面,并不比上海强——上海遍地的宵夜外卖和便利店太霸道了。
但巴黎有相当发达的地铁交通。
随时有展览可以看。
住在小巴黎基本可以在半小时内靠地铁到达任何一个苹果店(嗯,卢浮宫和老佛爷各一个苹果店)。
任何时候去看电影都有十来部可以选。去年 5 月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电影院在同时播 23 部电影。
散步圣地。
因为多国移民的存在,可以买到任何国家的食材用来做饭。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今年 5 月我回了趟北京。吃烤鸭吃爆肚吃涮羊肉吃得不亦乐乎,物价实在太接地气,与此同时,会觉得北京交通实在不甚方便,空气质量就不好意思多说了,而且,在“现代生活便利度”方面,还是不如上海。
做个小结吧。
离家越近,家庭生活的舒适度、亲情的慰藉、生活的压力越小。
离大城市越近,“现代生活便利度”、可以享用的物质 / 精神财富、视野开阔度就越大。
而科技的发展,让亲情的慰藉,有更多的形式得到沟通,比如我妈是在习惯跟我 Facetime 后,才对我去巴黎松口的。
人是被环境所塑造的。各人有各人的取舍。
在故乡的人,会比在大城市的人,生活得快乐温和些,没压力些,但也狭窄些。
昨天我陪几位汉堡来的朋友吃饭。
某汉堡的朋友,感叹汉堡整洁但乏味,巴黎比较热闹有趣。
我们则感叹巴黎脏乱差杂,汉堡多靠谱有序啊。
而一个欧洲重庆两头跑的阿姨总结说:
她每次在欧洲呆久了就想回重庆吃串串喝夜啤酒吃小面,在重庆呆久了又想跑去欧洲散散步喘喘气。这就像烤脑花吃多了渴,水喝多了又嫌淡一个道理。
人总是这样。在大城市希望有家庭的温暖,在家庭希望有大城市的热闹。永远不满足,永远都是别的地方好。
大城市和小地方并没有高下之分。各人喜欢就行。但你得承认的是:
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难度相对低一些;从小城市再去大城市,就会难一些。
所以大家去大城市,去那里拼命,无他,只是在大城市立足,能够多一点选择的余地。
说到底,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快乐,也就是多一点选择,而已。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大城市小城市,选哪儿都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