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中群神乱斗,所以真实的中国神仙体系真有这么乱么?

知乎日报 龙城海东 72℃ 评论

《封神》中群神乱斗,所以真实的中国神仙体系真有这么乱么?

图片:

龙城海东

正是因为中华从不缺少神明,因而才会有封神的这出大戏。

最近《封神第一部》上映,关于小说《封神演义》与中国神话的相关话题 再度被广泛关注。

小说与电影里的封神是一场史诗故事,一座封神台、一张封神榜便安置了阐截两教天地众神。

真实的中华神话之中万千神明的出现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神祇们分别因官封、民封、宗教封等不同的原因而成为神祇。

这场发生在文化历史之中的“封神”是一场比小说故事更加曲折复杂的过程。

在此整理了一番我们的中华神话体系,为大家讲述这个更加宏大的“封神”故事。


一个视频带你完全搞懂中国神话 https://www.zhihu.com/video/1676949810916233216

↑↑↑↑↑↑↑↑↑↑↑↑↑↑↑↑↑↑↑↑↑↑↑↑↑↑↑↑↑↑↑↑↑↑↑↑↑↑↑↑↑↑↑↑↑↑↑↑↑↑↑↑↑↑↑↑↑

……

(向上!万箭齐发,看上面)

↑↑↑↑↑↑↑↑↑↑↑↑↑↑↑↑↑↑↑

↑↑↑↑↑↑↑↑↑↑↑↑↑↑↑↑↑↑↑

……

首先 重点推荐这个视频↑ 关于本话题的核心知识框架,首先浓缩在了这个视频里。


天庭,三清六御仙尊真不少,西天,佛祖菩萨罗汉也挺忙。

三教九流花样繁,著名财神有九路,赐福吉星共三位,城隍土地在基层,行业祖师千千万万,灶台里还藏着个灶王爷。

要问人间多少事,求财求运,该找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神话体系相当丰富的民族,上到帝王将相须祭天,下到黎民百姓拜遍天下各路神明。

由于三教并立的文化格局,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很少会出现一种神话体系完全消灭并取代另一种神话体系的事情,于是乎中华神话体系里的诸神越来越多。

千年史册已翻过,多少故事留世间,躲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也藏在万众的内心中。

虽然求真务实的现代社会已经基本杜绝了传统文化里封建迷信的那一套,但我们还是对于这些住在中国文化大家庭里的各路神明们充满了好奇,甚至有时候还会在生活里临时抱神脚。

直到今天,临考试的学生也会去给孔庙增添香火,街边商店里也时常可见各式各样的财神像被高挂正堂。

在此特为大家献上一份详细的中国神话知识地图,从此让我们祈福不迷路,神仙大佬认个全。

在我们的地图中,将中国的神话体系分为了以下四大部分,分别是

  • 先秦神话体系
  • 国祀神话体系
  • 佛道神话体系
  • 民间神话体系

四大体系各自对应的历史时期不同,对应的相应文化也截然不同。

在这个体系好似一颗大树,先秦神话是最初的种子,国祀体系中暗藏的敬天法祖价值观是这颗参天大树的根系,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皆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而这便形成了佛道体系这个树木主干,紧接着,树枝之上,则是那些更加生动活泼的民间传说。

一,先秦神话体系:

故事要从整个体系的种子开始讲起。

世上本无路,当有了行人,便有了路。

世上本没有神,但一旦人们开始思考万物的起源时,于是乎人们便想象出了神。

正因如此,华夏大地上有了先秦神话。

对于先秦神话,我们将其分为了四个类型:

  1. 上古炎黄史诗以及虞夏英雄史诗部分
  2. 与西王母有关的西方昆仑神话
  3. 东方齐地战国方术文化背景下的蓬莱仙山神话
  4. 以东皇太一为代表的南方楚地九歌神话。

在这四个种类之中,炎黄创华夏的故事影响最为深远,这个祖先传说是构成华夏民族的叙事基础,可以被罗列至这个框架内的人物有太昊伏羲、女娲、火神祝融、水神共工、神农炎帝、轩辕黄帝、尧、舜、禹、夏启、后羿等等人物。后世对于这个体系的补充内容则包括三国《三五历记》中提及的盘古开天等故事。

三皇五帝名单:

《尚书》、《世本》 伏羲、神农、黄帝。 《尚书大传》 伏羲、燧人、神农。 《风俗通义》 燧人、神农、祝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补三皇本纪》 天皇、地皇、人皇 《吕氏春秋》、《风俗通义·皇霸篇》 伏羲、女娲、神农 《白虎通义》 伏羲、神农、赤帝祝融 《通鉴外记》 伏羲、神农、赤帝共工 《尚书》 少昊、颛顼、喾、尧、舜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颛顼、喾、尧、舜

昆仑体系与蓬莱体系的相关传说则很明显受到了先秦时代后期方士文化的影响,神话的主题则与“求长生”有所关联,也象征着古人对生命奥秘的理解,可见这个时期的古人已经想要自由支配自我生命的渴望,这个两则神话分别对应古人心目中的两座神山:昆仑神山与蓬莱神山。

在昆仑神话里,最常出现的神秘神明便是西王母了,这个名字时常出现于先秦古籍之中,却与其他的神话角色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关于该形象的起源,后世的说法不一,

西王母可能是殷商至西周时期西方部落先民所创造的神话图腾,又或是上古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部落神,后来被融入至中原的神话体系之中,例如,袁珂等学者就认为“西王母”之名可能源自先秦时代中原部族对某个西方部族名称的译名。

不过在昆仑神话成为先秦神话的一个重要部分的过程中,已经被方术文化进行了反复的包装,可能已经偏离了其起源时期的形象。

也许正是因为方术文化的兴起,昆仑神山这个说法才开始广泛流行,因此西王母也便成为了一位拥有长生不老神力的先秦大神,昆仑山也就成为了包括钟山、玉山、瑶池等等设定的神山了。

最早的西王母形象是豹尾虎齿,不过在道教的王母娘娘却是一位端庄的女神明。

至于,蓬莱神山传说的出现,又有可能是对昆仑神山这个说法的借鉴,毕竟战国时期的方术文化便是在东部地区开始出现的,先秦时代齐地崇拜八神主,当地信仰文化有着原始巫术的色彩,阴阳家、方术文化都兴于齐地,道家也因稷下学宫的缘故,在齐地有所发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求仙问道的事情,自然也就更为积极了。

由于此处对先秦神话的分类是针对方位而区分的,因此这里将南方楚地的神话传说单列一类,是先秦神话的南方部分,并将其称为九歌神系,《九歌》是著名先秦诗人屈原的作品,我们在楚辞之中可以看到一些迥异于其他先秦文化之中的神明形象,比如大司命、少司命、东皇太一等等,《九歌》之中提及的东皇太一则是中国神话之中第一个有明显人格化特征的天帝形象。

先秦神话是中国神话这颗大树的种子,最终这棵树生根发芽,形成了体系庞大的中国神话。

“炎黄史诗与虞夏英雄史诗”神系 伏羲(太昊)、女娲、燧人、祝融、共工、颛顼、帝俊、神农、黄帝(轩辕)、刑天、尧、舜、禹。 西方昆仑神话 西王母。 东方蓬莱仙话 蓬莱仙人。 南方九歌神系 东皇太一、少司命、大司命、山鬼、湘夫人。 神话生物 大神级:烛龙(还有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等名字)、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 瑞兽级:白泽、麒麟、龙(先秦幻想生物,三国张揖的《广雅》之中有“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的说法,在佛教的影响下,龙开始不仅仅是被视为是一种神圣生物,开始出现了主宰海河的龙王形象,除此之外,自秦开始龙也便成为了皇权的象征符号,而北宋开始,皇权对于龙纹符号的垄断加强,明清时这种禁令进一步加强,民间因此有了五爪为龙,四爪为蛟,三爪为蟒的说法。龙生九子的说法则来自于明代李东阳《怀麓堂集》,龙之九子分别有赑屃、蒲牢、狴犴、睚眦、螭吻、蚣蝮、狻猊、椒图、饕餮)、凤凰(与龙相似,也是先秦幻想生物,因为外形都是为鸟类的缘故,后世常常将其与朱雀类比,由于朱雀地位更高,凤凰在隋唐时开始常被视为是朱雀的一种,古代后期,在龙被当做皇权象征后,凤则被经常作为女性权力者的象征,凤栖梧桐、雄凤雌凰之类的凤凰特征古已有之,但凤凰涅槃的说法却仅来自于近代的郭沫若作品)、貔貅(因为被后世赋予了招财进宝的神话美誉,因此最受后世欢迎,民间五大瑞兽的说法里将貔貅、龙、凤、麒麟、龟五类并列,当然这主要是由于《礼记》之中有龙、凤、麟、龟为四灵之说的缘故)、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应于四个方向,也是古天文术语,与方术周易文化关联紧密,在道教兴起之后,四象的地位越发重要,道教真武大帝的形象与四象之一的玄武便有所融合)。 炎黄神系(不周山、虞夏) 炎黄到尧舜禹的神话传说。 西方昆仑神系(大概率来自西部,但受到方术文化影响较深) 西王母为主。 东方蓬莱神系(战国方术文化) 关于海外蓬莱仙山有长生不老药的传说。齐国的八神主信仰。 南方九歌神系(原始巫祭色彩较为浓厚,属于楚地文化) 东皇太一、少司命、大司命、云中君、湘夫人、山鬼。

重要的先秦神话人物:

伏羲 其应该是诸多上古人物之中的最古老者,在史记里也被称为伏牺,伏羲氏也被称为太昊。一些后人将其对应于青帝。华胥氏前往雷泽,踩巨人脚印而怀孕生伏羲,因此伏羲也是雷神子,其神格具有雷电属性。伏羲是八卦的创始者,孔安国在《尚书正义》中记载: “ 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 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云河图 ” , “ 洛出书 、 神龟负文而出 , 列于背 , 有数至于九 , 禹遂因而第之 , 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序 ” 。 太昊 汉朝刘歆认为太昊与伏羲为一人,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两者并非一人。 女娲 宋《通志》记载女娲与伏羲是兄妹,同为华胥氏所生,《淮南子》中黄帝主持造人,众神参与其中,女娲也在其中。《山海经》中有女娲之肠化为神人的传说,《风俗通义》中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汉王充的《论衡》与唐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之中有被祝融击败的共工怒撞不周山,之后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女娲补天的故事在《竹书纪年》之中也有出现。 黄帝 五帝之首,传说其有四面,称轩辕黄帝,也叫有熊氏,传说中上古阪泉之战与上古逐鹿之战的胜者,也被一度视为是三皇中的人皇,玄嚣、昌意为黄帝子,女魃也被视为黄帝女,黄帝有四妃,正妃嫘祖为养蚕丝织业之祖。黄帝曾在海边遇到神兽白泽。发明文字的仓颉、发明指南车与八阵图的风后、发明车的力牧、发明鼓的常先发明六十甲子的大挠、发明数字的隶首、发明音律的伶伦、发明医药的岐伯都是黄帝的臣子。九天玄女与素女是黄帝之师,在逐鹿之战期间,九天玄女曾帮助黄帝作战,素女则被后世视为是房中术的开创者。发明梳子的方雷氏、发明筷子的彤鱼氏、发明镜子的嫫母分别是黄帝的侧妃。这些神话大多来自《史记》、《淮南子》、《太平御览》。在《列仙传》之中,黄帝时期还有仙人宁封子、马师皇等仙人。 神农炎帝 神农炎帝有个女儿叫精卫,《山海经》中有精卫填海的故事。巫山神女瑶姬也被视为是炎帝女,曾帮助大禹治水。《列仙传》里,雨师赤松子是炎帝的臣子。炎帝被一些后人对应到了赤帝的位置上。 神农 《补史记???三皇本纪》之中描述其人身牛首。大部分说法都是神农氏便是炎帝,又或炎帝是神农氏族的领袖,炎帝神农说也主要源于汉代刘歆的《世经》,而对此后世其实也有异议。神农被视为是神话里的农业始祖,《搜神记》之中记载神农有神器赭鞭,可以辨识草木,而更多的相关记录为神农亲尝百草,有说法是神农因尝断肠草而死,也有说法认为神农尝百足虫而死。 蚩尤 九黎部落首领,被黄帝击败。另一个上古部落三苗也被后世的一些人认为是出自九黎,蚩尤在古代有兵主的称呼,也被视为是一位战神。 夸父 上古传说中的巨人,《列子》中描述其逐日而死。 刑天 与黄帝争斗,头颅被砍掉,从此五官长在身体之上。 燧人 传说中教人用火的始祖。 祝融 上古火神。被一些后人对应到了赤帝的位置上。 共工 上古水神。《列子》中有共工与颛顼相争的故事,并且在战败后撞不周山,《山海经》里共工是炎帝后、祝融子,唐《三皇本纪》里,共工则是与祝融相争,而后撞山。 有巢 教人建造房屋的始祖。 少昊 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黄帝之子,一般认为是玄嚣,也被视为是西方之神,这些说法在《世本》等古籍之中较常出现。《拾遗记》之中则说少昊是皇娥与金星之子所生。《孔子家语》中则认为少昊是黄帝之父。被一些后人对应到了黑帝的位置上。《左传》中有少昊以鸟名为官职名的记载。 颛顼 黄帝之孙,父为昌意,被封于高阳。被一些后人对应到了黑帝的位置上。 喾 称高辛氏,祖父玄嚣,有关他的妻子的故事较多。帝喾的妻子邹屠氏曾梦到自己夜吞太阳,因而怀孕,同一个梦被梦到了八次,因此生下了八子。帝喾的妻子姜嫄,踩了个大脚印,便怀孕生下了后稷,是周族的祖先。帝喾的妻子简狄在沐浴时吃了玄鸟的蛋,因此怀孕生下了契,契是殷商民族的祖先,《诗经》之中因此有了一句话“天生玄鸟,降而为商”。 帝喾妻子常仪生下了帝挚。帝喾的妻子庆都来自陈锋氏,曾与一条红龙感生,因此生下了尧,帝喾死后,传位给儿子帝挚,但帝挚不如尧贤能,尧则后来接替了帝挚,成为了帝尧。帝喾还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此二子经常争斗,因此后来被分开,分别成为了商星与参星的神明,从此不再见面。 尧 最终禅让给舜,儿子为丹朱。 舜 最终禅让给禹。被视为是上古领袖之中孝德最佳者,传说中曾在青年时期遭到弟弟象与继母的谋杀。 禹 著名的上古传说,大禹治水,其父鲧治水失败,被治罪而死,大禹治水成功,所以后来得到了舜的禅让。 启 大禹的儿子,大禹传启,启创夏,自此家天下,传说中启之后,夏朝经历了太康失国(出现了后羿、寒浞的有穷国掌权)、少康中兴等事件,然后国势力才稳定。 后羿与大羿 传说中尧时期的羿与传说中夏朝的篡位统治者后羿两者形象常混同,该形象对应于后羿射日的传说。《孟子·离娄下》则说:“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愈己,杀羿。”表示羿被自己的徒弟逄蒙所杀,《左传》之中则表示后羿在夏朝篡位,后来被自己部下寒浞所害。已亡佚的《归藏》最早记载后羿神话,其中有称“善射, 毙十日”事迹。唐人成玄英《庄子·秋水》疏引古本《山海经》记载,收录了一句“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嫦娥奔月则来源于《淮南子》,原文为“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不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夫妻关系的这个剧情则出现在东汉时的《淮南子》注解之中。除了射日之外,还有后羿射河伯的故事,在《天问》(屈原的楚辞作品)、《淮南鸿烈解》之中有所记录,其中“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的这句话则表示后羿与洛神雒嫔之间也有一段情爱关系。 孔甲 夏朝统治者,传说其喜好养龙,为他负责养龙的大臣叫刘累,刘累师承豢龙氏,还被封为御龙氏,不过后来因为雌龙身死,他不愿再为孔甲养龙,便逃离了。 帝俊 《山海经》中记载的天帝,该名字常与“帝喾”、 “帝尧”相混,也有学者认为这几个其实是一个人,也有后人怀疑其为东方殷族的天帝,此外,少昊、太昊也被认为是来自于东夷。月神常羲与日神羲和是帝俊妻子。后世认为,后来的月神嫦娥的名字很有可能源自于常羲这个名字的演变。 传说中古蜀国统治者 蚕丛(教民养蚕)、柏灌、鱼凫(象征是鱼鹰)、杜宇、望帝(杜鹃鸟是他的象征)、鳌灵(凿通巫山,消除洪水,因治水有功,得到望帝禅位)。巴地则有上古统治者廪君,乃巴族五姓之首,盐水女神曾想强行得到廪君,因此双方便产生了争执,最终盐水女神被廪君射杀。《山海经·海内经第十八》之中则有“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的记述(关于上古巴蜀传说的内容记载主要来自《华阳国志》、《太平御览》、《水经注》)等著作之中)。 灵山十巫 以巫咸为首,出自《山海经》,是上古巫觋文化的象征。 盘古 最早出自三国徐整《三五历纪》,讲述了盘古开天,并将天地撑开到距离九万里的程度的故事,《五运历年纪》、《述异记》之中则有盘古身体化天地万物的描述。明代《开辟演义》里又给盘古添加了一柄斧子作为兵器。

二,国祀神话体系:

先秦之后,出现了秦汉王朝,中国历史进入了大一统的王朝,统一王朝的国祀仪式,也成为了中国神明观之中的重要内容。

先秦时代的神话遍布九州各地,秦汉时代中国人将这些食材汇聚了起来,一并倒入一口大鼎,煮出了一锅鲜美的汤,而这口大鼎便是敬天法祖。

祭天乃古代王朝的国之大事,对祖先的尊重也贯彻于华夏文化的古今,中国文化的一大主轴便是敬天法祖,同时天崇拜也是中国文化之中的核心信仰,这点在先秦之后更为明显,汉儒之中便有天人感应的说法,在皇家,历代都有祭天仪式,在民间,若是有人谈及有关敬畏鬼神的话题时,往往也不会提及某个具体神明的名字,而是会说一句“不要冒犯了老天爷”

另一方面,中国的不同宗教文化在构筑世界观时,至少不会去试图挑战天崇拜这个中心轴,道教之中得道的天尊们皆位于九天之上,神明即领悟天道者,佛教的三千世界观念则是在天地之外开拓了一个更广的空间。

国祀神系的首要内容是祭天仪式,祭天仪式自西周时期便已出现,在古籍之中有周天子在冬至于地上的圜丘祭天,并在夏至泽中之方丘祭地的记载,可能是最为古老的“郊祭”仪式,战国时期也出现了诸侯祭天之类的记载。

秦时期确立了畤祭,设立专门的祭祀场所,祭祀四方天帝,汉初在秦的四畤基础上设立北畤,对五方天帝进行祭拜,后来王莽废除了畤祭,确立了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格局,这个惯例被后世所沿用。

这一套天崇拜信仰非常简洁,是对“天”这个被神化的非人格载体的崇拜,其中有按方位将这个载体分成了五个部分,也就是五方天帝,汉儒将其归总为昊天上帝,同时天崇拜又与北极星崇拜相互混合,昊天上帝也被称为昊天上帝太一。

昊天上帝并没有什么人格化的特征,算是一种概念性质的神话,即天道乃万物之道的本身,天人可以合一,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天会对人心有所反映,地上皇权乃是天道所授,皇权仁德顺应天道,则风调雨顺。

由于在周代时期,泰山便被视为神圣,因此五岳之首的泰山成为了国祀体系里的一个枢纽。

除了唯一女皇武则天为了彰显自己特立独行,故意跑去离自己近的嵩山封禅外,其他的古之帝王封禅都在泰山举行。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文化道德观念的影响深远,是传统道德敬畏观念的一个支柱,因此类似于“人在做,天在看”这样的朴素道德观才得以如此地深入人心。

祭天 昊天上帝汉代确立的这个祭天体系可以被称为是六天体系,也就是五方天地加昊天上帝,在这个体系形成后,基本格式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历代关于这个体系的解释方式会有所不同,东汉末年的早期道教曾试图对这个基本框架进行改篡,比如太平道起义时,便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作为口号,另外由于汉代后的道教出于对血食牺牲祭祀、亡者鬼神崇拜的反对,曾对于汉代儒家规划的六天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比如《三天内解经》中便有“付张正一盟威之道,新出老君之制,罢废六天三道时事,平正三天,洗除浮华,纳朴归真,承受太上真经制科律”之类的内容,当然这些理论活动其实本身并没有脱离汉代以来天崇拜的基本文化框架。而后世,关于祭天的理论体系,则没有再发生很大的变化。 祭地 后土 重要的天地沟通场所 泰山等山岳,其中泰山为首,被视为可以连通天地、阴阳。 其他自然崇拜 日月星辰。风雨云。 祭祖 宗庙祭祀 其他人物祭祀 三皇五帝等上古人物以及根据当朝皇帝个人信仰决定的祭祀活动除了对天地、日月、星辰的祭祀外,也会有朝代将一些人物神明列为次级别的国祀内容,最为典型的便是孔子。祭孔也一度是历代王朝的重要祭祀内容,被封为先圣的孔子在各朝都是重点祭祀对象,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人物在一些朝代达到了国祀层次,其中还是以祭祖作为重点,此外与农业、军事有关的先祖人物,也是祭祀的重点内容,神农等先祖神明在这之中自然是常客。 古代国祀之神,往往要尽量要让祭拜的神明人格化特征不明显,早期其实也不会给人物神加新封号,不过自唐代开始,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李唐王朝想要让自己的法统与老子李耳联系起来,于是唐高宗李治封了老子当太上玄元皇帝,开始了王朝给逝去的历史名人加封的先例,这种行为也算是王朝国祀行为的外延。

三,佛道神话体系:

在天崇拜的根系之上,长出了中国神话的主干,也就是佛道神话。

孔圣人的儒家由于成为了古代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多少也在后世被视为宗教一般的铁律,这才有了“儒教”这么个称呼,当然,儒释道三教之中,最主要的宗教部分还是佛道两家,大部分中国神话里法力高强的大神们也是这两个大体系之中的成员,二者合一,即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后期的神话体系主体结构。

那么,下面便分开讲述一番,道教与佛教这两个宗教体系内的神仙与佛。

张道陵最早创立道教,其孙张鲁降曹后,其五斗米道得以在北方有所传播,张道陵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者。

因为汉代方术文化强烈,因此黄老道、方仙道旺盛,且谶纬学说兴盛,巫蛊之风常常浮现,而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最终孕育出了中国最早的道教。

道教历史

早期 五斗米道(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为爷父孙关系)、太平道(三张: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三国时期开始,道教分化出上层与下层两个大致派别,下层一直执着于改天换日,太平道有黄巾起义,天师道有孙恩卢循起义,上层则着重于炼丹术,并试图讨好统治集团)。 两晋南北朝时代 上清道(东晋朝杨羲,南朝陶弘景,在晋朝由南天师道演变,陶弘景时以茅山为中心)、灵宝道(葛玄、郑隐)、北天师道(北魏寇谦之,这派对于道教吸纳佛教理论这事,较为积极)、南天师道(晋朝葛洪,南朝宋陆修静,因为曾教导上清,被茅山一宗也承认为宗师)、楼观道(尹喜,得到北周的支持) 唐代 上清道茅山宗、楼观道较为兴盛,楼观道在唐后期衰落,最后余脉在元代入全真,大约在唐代时期,张道陵一脉开始再度主掌天师道,宋代时再度出现了张天师传人的活动记录,也就是龙虎山正一道。 宋代 金朝时期出现了王重阳的全真道,此后还有丘处机等人物出现。金朝时期还有真大道教、太一道,后来这两派衰落,真大道教并入了全真。南宋有三山符箓,即以正一道、灵宝派阁皂宗、上清茅山宗为主的三派,在宋王朝支持下,最终三派都归入于正一。南宋时期还有净明道,此道在明代渐渐并入正一。 元代 已经出现了全真与正一并立的状况。 明清 明清时代佛道力量相比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其实有所下滑。在后来全真相比于正一,要发展得更好一些。全真道有南北宗之分,其中还有全真龙门等系历史上较为活跃。

现对道教之中的神明仙人进行如下的归总。

首先,排在第一等级的是三清级别,在这个层次分别是三位大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三尊大神是道教历史上被视为至高存在的神明。

关于元始天尊,有人将其视为盘古的道教化产物,该名号大概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上清派的至高崇拜、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通常将其视为是对老子李耳的神化,对老子的推崇是道教最早期便具有的特征,毕竟道教起源自方术文化,方术文化之灵感来自于崇尚自然的黄老之学、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三清信仰,基本在南北朝时代定型,他们三位算是道教里隐于大局之后的三个顶级大佬了。

排在第二等级的是:五方五老,也就是早期道教的五方尊神。

排在第三等级的是以六御天帝为主的天帝级神明。

在这之中地位最突出的便是玉皇大帝了,即道教体系里的众神之王。民间老百姓口中的“老天爷”,虽然通常其实并不专指哪路天神,且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指昊天上帝,但更多的时候,人们会默认老天爷就是指的玉皇大帝,毕竟玉皇大帝可以说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位天帝了。

对于广大的普通百姓来说,对于道教里三清六御的说法,可能并不会有极为深刻的印象。

帝王将相举起祭天仪式,所祭拜的昊天上帝更具有概念化的特征,对此寻常百姓也会感到陌生。

于是乎,对于民间来说,玉帝就是天帝的这么一个思维习惯,早已深入人心了。

毕竟在大家看来,道教里可以统御众神的玉皇大帝是与凡间皇帝最像的一尊神了,天帝自然要更像是天上的皇帝,甚至大家还觉得他理所应当有个皇后,于是乎,就连王母娘娘也被许多民间说法当做是玉皇的皇后娘娘了。

在北方民间天爷庙与玉皇庙这两个名字往往会混用,被用来祭拜玉帝。比如位于河南杞县黄二庄村的天爷庙所祭拜的便是神祇便是玉皇大帝,与之类似的天爷崇拜,在北方并不少见,在南方,闽南、潮汕等地则还有拜天公的习俗,这里的天公也指的是玉皇大帝。

虽然玉皇大帝的名头响亮,但这位天帝的历史相对于其他的天帝神祇来说其实并不是最久远的,在南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里才有了玉皇道君的说法,大约出现于唐宋时期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讲述了光严妙乐国王子历经亿劫,修成玉皇的故事,宋代统治者曾尝试将这个道教化的天帝形象纳入到了国祀之列,宋代后该形象与民间的天帝说法相互融合,这才有了这么一位名头很大的天庭皇帝。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大致描述:

第一层次 元始天尊为主。 第二层次 大道君为主。(灵宝天尊) 第三层次 太极金阙帝君为主,这一层次里,将许多历史名人都拉入进来了,孔子、庄子、老子都在其中,还有上古大帝尧、舜、禹也位列其中。 第四层次 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张道陵、张子房、东方朔、葛洪、徐福等人位列其中,都是一些道教中人,或是道教出现前的与方仙道有关的历史人物,这个层次应该是专门给道教传播者准备的 第五层次 以张奉为主。 第六层次 酆都北阴大帝为主,此处收录了一些善用武力的君王,入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魏武帝、汉高祖等人。

六御之中其他五位分别是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勾陈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大帝。

顺便说一说排在第二等级的其他天帝,我们将道教神话里地位与六御类似的天帝也列入六御的这个层阶之中,虽然不是六御之中,但也名号也类似于天帝,此类之中的神仙有真武大帝、三十二天帝、斗姆元君。

第四等级为:金母木公,在这个位阶上分别是西王母、东王公二神,分别统领女仙班与男仙班,西王母是来自先秦神话里的人物,这里的东王公则是为了与其对偶,而产生的形象。

第五等级为三官大帝,分别为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再往后的第六等级是星官级别,主要为二十八星宿、北斗星宿。

北斗星宿里有: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官。

这里将代表名山的山岳神明与雷部诸神一并归类为第七等级,道教里最重要的雷部神明是九天应元普化雷声天尊,最为有名旺的山岳神明是东岳大帝,也就是泰山的神格化身,先秦便有魂归泰山之说,在酆都城的神话传说兴起之前,东岳大帝一直是掌管幽冥的重要神明。

第八等级为天将与星君级别,包括马赵温关四大元帅、各路星君与天将等神祇,大部分的天庭战将之类的设定,便可以归入此类。

第九等级为酆都与地方保护神级别,包括酆都大帝、五方鬼帝、十殿阎罗王、各地方的城隍与土地等神祇,已经是主管阴曹与人间土地的道教神。

第十等级指的是各方人间神级别的神祇,包括行业守护神、未被宗教赋予更高神格的传说得道人物,这些神祇已经主要算是民间神话体系之中的部分了,稍后也会在民间体系之内提及。

如果要拿现实中的政府类比的话,三清级别较为类似于在一个体系内退隐幕后的大佬,六御则是掌舵实际日常事务的最高管理者,星宿、雷部、天庭部将等等神位有些类似于最高管理机构的直属部门,五岳大帝有点像直辖市的管理者,各路城隍、土地,那就是厅局级、县处级等各级官员了,至于其他的民间散仙,多少有点像外聘专家一类的编外人员。

三清 元始天尊(有人将其视为盘古的道教化产物,该名号大概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最早出现于晋代,是道教上清派的至高崇拜)、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通常将其视为老子的神化,对老子的推崇是道教最早期便具有的特征)、灵宝天尊(太上道君,《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五方五老 早期道教的五方尊神(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五方五老君是三清还没成为大流之前地位最高的五位神仙,来源自五方天帝崇拜,是其道教化的产物)。 六御与其他天帝级别的神明。 玉皇大帝(道教体系里的众神之王,南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里已有玉皇道君的说法,大约出现于唐宋时期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讲述了光严妙乐国王子历经亿劫,修成玉皇的故事,宋代统治者将这个道教化的天帝形象纳入到了国祀之列,宋代后该形象与民间的天帝说法相互融合)、中天北极紫微大帝(来源自古代的星辰崇拜,被视为是玉皇之下管理星界的天帝,是天上北辰的化身)、勾陈天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我国古代星辰崇拜,勾陈同“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共六颗星组成)、后土皇地祇(又称后土娘娘。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南极长生大帝(被视为是元始天尊分元所化,《封神演义》里将其塑造成南极仙翁,还被民间等同于寿星,也就是老人星)、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太乙救苦天尊与南极长生大帝同为玉皇大帝的左右侍者)。 其他的重要天帝: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玄天之名里的玄字在宋代因冲帝王讳,最后成真武,关于其的信仰在明代最为兴盛,本为北极四圣之一,属于北极大帝之下,不过真武在地位抬高后,便很少与北极四圣其他三位一起出现了,而是经常单独出现,也主要称大帝,其他四圣则一般被奉元帅。北极四圣:天蓬、天猷、翊圣、真武,翊圣也称黑煞)、三十二天帝(三十二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该理论借鉴了佛教的天界说法)、斗姆元君(北斗众星之母,勾陈天皇大帝、紫薇大帝均为其子,其原型来自于佛教神话当中的人物,也就是摩利支菩萨,《骊山老母玄妙真经》则说骊山老母乃斗姆元君的化身)。 金公木母 西王母(西王母在汉代就很受崇拜,后来还有了民间俗称王母娘娘)、东王公(也叫东华帝君,也经常被对应成伏羲)。(在《枕中书》中,西王母、东王公乃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生)。 三官大帝 天官(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地官(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水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星神 二十八星宿、北斗星宿等。三垣:紫微垣(象征帝宫,北斗在此)、太微垣、天市垣。北斗星宿:北斗七星。南斗星宿:对应二十八星宿之斗宿,有南斗六星。(有北斗主杀,南斗主生的说法存在,此外还有东斗、西斗、中斗的说法,但并没有对应的星)。东斗、西斗等说法也存在,但不对应具体星辰。五德星君:对应金木水火土五太阳系行星。(金星太白、木星岁星、水星辰星、火星荧惑、土星镇星)。二十八星宿:东方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以动物比喻星宿的做法大概兴于宋代,比如昴日鸡、女土蝠之类的说法便源自于此。 山岳、雷部 雷部诸神(九天应元普化雷声天尊)。五岳大帝: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喜悦华山金天愿圣大帝。东岳大帝(泰山的神格化身,五岳大帝之首,有些传说里会把东岳大帝与泰山府君分为两个神,在《封神演义》出现之后,民间甚至因此认为东岳大帝乃黄飞虎,在此之前,则有东岳大帝是伏羲太昊,与东岳大帝是盘古后裔金虹氏的说法)、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崇拜的前身是泰山玉女崇拜,明朝初年禁普通民众祭祀东岳,于是乎碧霞元君的崇拜热度突然上升,得到了民间、道教两股力量的加持,后来也被官方所承认,其设定为东岳大帝的女儿,后来在北京一带设有三山五顶,来作为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这个三山五顶算是设置在北京的一个迷你版三山五岳系统,算是对天下的三山五岳的一种模仿。大概所表达的意思是,老爸东岳主宰三山五岳,女儿碧霞主宰北京一带的三山五顶。碧霞元君因是泰山神祇之一,民间人气颇高,也被民间叫做泰山奶奶,在中国神话的女神中,唯有妈祖在香火上可能比碧霞要高一些)等诸神。泰山府君(秦汉时代,古人习惯用人间官职封神明,所以泰山府君这个名字,其实比东岳大帝这个名号更久远。与之类似的称号还有地下主、主墓狱史 、墓门亭长、魂门亭长、中篙长等等,在汉代时泰山神还被视为是天帝之孙。东岳大帝的这个称呼,明显就很道教化,也有赖于帝王的加封,才使得这个称号深入人心,出现时间晚于泰山府君)(有说法认为泰山府君是东岳大帝的手下,也有观点认为泰山府君与东岳大帝是同一人,鉴于两个名号都是指泰山神,所以还是将这二神号理解为同一神比较好) 天将 各路天将等神祇,包括道教四大元帅、王灵官、三十六天将、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六十元辰、真武大帝龟蛇二将等等。道教四元帅(天将崇拜是道教设定与民间人物崇拜之间互相交融的一个部分,关于道教四元帅,除了赵温马关之说以外,还流行有马赵温周四元帅说、岳赵温康四元帅说等说法,其中马指的是在民间被通称为三眼马王爷的水草马明王,道教名称叫马容容,也被视为是明代将领马芳,温指的是东岳部帅太保温琼,岳指岳飞,关指关羽,周指周广泽,是真武大帝部属,康元帅则是东岳大帝部属)。 酆都与地方保护神级别 酆都大帝、五方鬼帝(初见于葛洪的《元始上真仙记》)、十大阴帅、各地方的城隍与土地等神祇。东方鬼帝:郁垒、神荼(两人都是上古鬼神,在《山海经》、《风俗通义》里有出场,是两最古老门神)。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中央鬼帝:周乞、嵇康,治抱犊山。 地府阎罗级别 十殿阎罗(来自于民间形成的阎罗王形象,是佛教的阎罗说法中国化后的产物)、地府的其他下辖神祇。十殿阎罗分别是:一殿秦广王【蒋子文,南京等地的蒋子文场崇拜自古流行】、二殿楚江王【厉温】、三殿宋帝王【余懃】、四殿仵官王【吕岱】、五殿阎罗王【包拯】、六殿卞城王【毕元宾】、七殿泰山王【董和】、八殿都市王【黄中庸】、九殿平等王【陆游】、十殿转轮王【薛礼】十殿阎罗说是在唐代产生的,也称十王崇拜,后来逐渐被世人对应于各个历史名人,宋代还曾流行四大阎王的说法(分别是韩擒虎、包拯、范仲淹、寇准),除此之外在各种传说中当阎王的历史人物还有唐宰相杜黄裳、宋大臣蔡襄、宋人林恒、明大臣赵用贤、清大臣王士禄等人。十大阴帅:鬼王、日游神、夜游神、黑白无常、牛头、马面、豹尾、鸟嘴、鱼鳃、黄蜂。 各方人间神级别 行业守护神、未被宗教赋予更高神格的传说得道人物、后天成仙者。

道教仙人:

道教四大天师:张道陵、萨守坚、许逊、葛洪。 张天师 道教始祖张道陵,有正一真人的封号。 萨真人 原名萨守坚,又称萨天师,崇恩真君。宋代著名道士,号全阳子。一说为蜀西河人,一说南华人。 许真君 许真君,本名许逊,东晋著名道士。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 世称许真君或许旌阳。 葛仙翁 葛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葛洪的从祖父是道教葛仙公葛玄。 三茅真君 三位陕西咸阳的茅氏兄弟,大哥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他们是道教茅派尊奉的祖师。 刘海蟾 大名刘操,曾在五代时期当过割据政权刘守光的丞相,有习练黄老之学的爱好,被后世奉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第四位。民间有刘海戏金蟾的传说,与他有关。他也是九路财神之中的一位。 陈抟老祖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被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一说是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东)人,另一说是普州崇龛人(今重庆潼南西境)。当时道教门徒都称其为陈抟老祖。大约活跃于五代到北宋年间。传说其活了 118 岁,是个寿仙,精通一种睡功。 张三丰 张三丰大约生于元初,辽阳懿州人,名君宝,号昆阳,外号张邋遢,武当山得道,关于其籍贯地点,有宝鸡、辽东等说法。明太祖派遣使臣在全国寻找他,但没有找到。明成祖永乐初年,朱棣又派遣使臣到处察访,还是没有找到。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朱祁镇封“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朱见深封“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朱厚熜封“清虚元妙真君”。后人辑有《张三丰先生全集》。在传说中,张三丰也活了两百多年。终明一代,皇帝一直对于找到张三丰一事念念不忘,就像是孩童对于大人口中会在平安夜里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念念不忘一样,毕竟对于帝王来说,长生不老总是一件极具诱惑的事情。 八仙之中有真实原型人物原型者 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其中吕洞宾、张果老是修道者。韩湘子是韩愈侄孙,关于曹国舅的疑似对应历史人物则是北宋曹皇后的弟弟曹佾,因为后来出现了关于这两个人成仙修道的传说,因此便被传为了八仙。

备注:在以上这部分里,绝大数,都有对应的人物原型。

散仙:

《列仙传》、《神仙传》、《抱朴子》、《云笈七签》、《夜航船》等道教著作里所提及的仙人群像 赤松子、容成子、广成子、浮丘公、中黄子、白石生、宁封子(炎黄时代仙人),偓佺、方回(尧时代),彭祖(夏商代)、哮父、师门(周代),安期生、羡门子(秦代)。《列仙传》之中甚至把汉初隐士代表商山四皓都给塑造成了仙人,而除此之外大多数有隐士名号的人物也在这些道教著作里被归入了仙人之列,而这些仙人也大多可以被视为是散仙。 麻姑 女寿仙,传说曾三次见东海为桑田。关于麻姑的来历,有说法是神仙王方平之妹,这个说法主要见于《神仙传》之中,也有说法是石勒部将麻秋之女, 彭祖 寿仙,传说他在夏朝到商朝之间活跃,曾被尧封在彭城,彭城乃彭姓发源,乃今徐州。传说彭祖总共在人间活了八百多岁。《史记?楚世家》之中有“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一言,显示彭祖一名可能缘故于上古氏族。《庄子?逍遥游》之中有“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一言,这大概是关于彭祖长寿设定的早期记载。除此之外,《竹书纪年》之中也有有关彭祖的内容。寿长八百岁的具体设定则出现在晋代郭象等人的描绘之中。 八仙 八仙之名流传许久,不过在明代作家吴元泰撰写的神魔小说《上洞八仙传》之后,八仙名单才完全固定。

道教的部分归纳完毕,现在来看一看佛教的部分:

佛教的出现,迫使道教对自身的体系重新进行了建构。

若没有佛教的出现,道教之中恐怕不会如此神仙林立。

毕竟早期的道教里,所宣扬的内容更多是顺天命以治世、得天道长生不老这样的理想。

早期道教所宣传的口号是一类以改天换日为主要目的的宣言,这种理想形式的口号在乱世之中会渐渐失去人心的信任,因此佛教才能够后来居上,毕竟对于身处乱世之中的普通民众来说,死后魂归何处、善恶能否有报这些事情才是相比于长生不老、羽化登仙更为现实的关注点。

虽然,先秦时代中国就有类似于魂归泰山的彼岸观,但在关于死后世界如何方面的描述相对并不丰富,佛教的六道轮回,恰巧填补了这样的一个空白。

道教因此也不得不选择吸收了大量佛教之中的内容,并且也开始广纳神祇偶像,佛道两家竞争交融,因此形成了一套中国的宗教体系。

那么,使得本土道教转型的佛教神话,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

对此,这里也是将佛教神话体系之中的神明划分一下等级。

当然,佛教之中本就有佛、菩萨、罗汉三种果位,所以这里自然是完全沿用这个原先就有的体系:

谈起佛,主要指的就是佛教中三世佛的说法,其中,横三世佛分为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竖三世佛则有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各路佛教菩萨之中以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菩萨为主,为汉传佛教里最出名的四个菩萨。

紧接着是罗汉级别里,广为人知的便是十八罗汉。

佛教之中罗汉尊者的名头原本就有,不过专门罗列出十八这个数字,主要还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缘故,佛教里有十八罗汉的说法大概出现于唐代时代,在之前是有释迦摩尼令十六罗汉常驻人间的说法,到底是多出来了哪两个,后世也早已经是分不清楚了,这里面最著名的降龙伏虎这两个罗汉了,在济公的故事里,济公便是降龙罗汉转世,济公本为南宋高僧,因为在民间的口碑极佳,因此便有了许多关于济公的传说。

再往下的级别便是各界天的天主,相当于是各层天的天帝,主要是二十诸天天主。

包括四大天王、帝释天、大梵天这些大家较为熟悉的名字,第六天魔王波旬乃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出现了二十四诸天的说法,与道教有所融合。

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刚,是佛教最主要的四个护法天神,负责守护四部洲,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叫毘沙门天。在他们之下的便是天龙八部等护法神了。

通过总结佛道神话,可以看出,在三教融合的大背景之中,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神话世界观,在这套世界观里包括了死后世界、神明居所、创世神话等等内容。

佛教体系:

佛 横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大部分相关的佛教说法认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的佛,释迦摩尼是婆娑世界的佛,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佛,我们的世界即婆娑世界。由于佛教之中有大量关于轮回转世的故事,因此关于这些佛祖之间的关系较为晦涩繁琐,因此这个就不进行展开了。 菩萨 各路佛教菩萨(以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菩萨为主)。四大菩萨是后来汉传时的主流说法,除此之外大乘佛教还有八大菩萨、二十五菩萨的说法,大乘佛教认为每位佛有两位等觉菩萨作为胁侍)。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婆娑三圣:释迦摩尼佛、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 罗汉 最典型的便是众所周知的十八罗汉。 二十诸天天主 包括四大天王、帝释天、大梵天这些,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出现了二十四诸天的说法,与道教有所融合。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刚,佛教最主要的四个护法天神,负责守护四部洲):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叫毘沙门天)。第六天魔王波旬(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乃是佛敌。 天龙八部众 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阿修罗与天众是冤家,两家经常打打打)。

佛教二十诸天

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是二十诸天第一位。对应印度教三相神梵天。 帝释尊天 帝释尊天是二十诸天第二位,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即仞利天的领袖。对应印度教的因陀罗。 密迹金刚 密迹金刚是二十诸天第七位。 大自在天 大自在天是二十诸天第八位。 散脂大将 散脂大将是二十诸天第九位。原形是印度教财富之神俱吠罗。 大辩才天 大辩才天是二十诸天第十位。即妙音天女。 大功德天 大功德天是二十诸天第十一位。 韦驮天神 韦驮天神是二十诸天第十二位。又叫韦琨、韦驮天, 坚牢地神 坚牢地神是二十诸天第十三位,又名用地神 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是二十诸天第十四位,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 鬼子母神 鬼子母神是二十诸天第十五位,又称欢喜母或爱子母。原型大概是伊朗一带传说女妖。在佛教传说中,其本来是吃小孩的妖魔,后来被佛祖点化,转而向善。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是二十诸天第十六位。对应印度教的光明女神伐拉希。是星辰的管理者,也被视为是战神。 日宫天子 日宫天子是二十诸天第十七位。 月宫天子 月宫天子是二十诸天第十八位 娑竭龙王 娑竭龙王是二十诸天第十九位。那伽龙蛇神族之王。 阎摩罗王 阎摩罗王是二十诸天最后一位,阎魔罗王的原形出自印度教的夜摩天王。夜摩天,亦称焰摩天。对应印度教的阎摩。是亡者世界的管理者,也是中国阎罗王的原型。

四,中国神话世界观:

1,创世神话,这部分包括的内容主要是盘古开天的传说。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纪》

佛经之中有所谓的第一因之类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可以归纳为“缘起说”。

盘古开天的传说也是道教之中元始天尊这一形象的借鉴,除此外在道教在南北朝时期的经典《开天经》里,甚至还有一个太上老君创世的传说。

其中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太初之时, 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四十八万卷。一卷有四十八万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

这也算是相对较为小众的创世神话类型了。

2,人类起源神话,这部分主要是女娲造人传说,女娲是先秦神明,《山海经》等书中也有提及,最早记录女娲捏土造人的故事的是《风俗通义》,《风俗通义》是一部东汉时期整理而成的著作。而关于伏羲与女娲是兄妹的故事则是再靠后一些出现的故事。

在佛教之中,还有一个人类起源于“光音天”的说法,在这个故事之中,人类本是来自天外一个名为光音天的地方,具有腾空飞起的能力,但因在地面上贪吃地上的食物,因此丧失了飞天的能力,并产生了人类的生理特征,因此便成为了需要生活繁衍的人类。

由此可见佛教的想象力还是很充分的,在这则相对小众的传说里,人类的起源被视为是天外生命的产物,这恐怕都可以被当做是古代时期的外星人传说了。

3,死后彼岸世界神话,即六道轮回转生、死后魂归阴曹地府、恶魂入十八层地狱这三部分内容。

其中轮回转生为佛教传入中国的观念,在佛道两教的影响下,幽冥世界里共有三位大神,分别是东岳大帝、酆都大帝、地藏王菩萨三位大神,阴界因此也算是接受佛道两家的双重领导了。

在三位大神之中,东岳大帝的历史最为悠久,魂归泰山的说法在先秦就已经存在,同时,代表大地的后土神,也经常被视为是与幽冥世界有关的神,毕竟在大部分的神话世界观里,逝去灵魂的归宿往往都是在地下,所以人类埋葬死去同类的方式,在古时候,普遍都是以土葬为主。

酆都大帝这个名号则有点像是神职,毕竟关于这位酆都城大神,具有故事性质的传说较少,不过似乎看起来活最多,毕竟他主管着酆都城。

地藏王菩萨是汉传大乘佛教里的,这尊菩萨骑着谛听神兽,专在阴曹地狱度化亡魂,有着一句名言誓愿“地狱不空,誓不为佛”。

历史上的神话冥界:

昆仑幽都 泰山地府 酆都鬼城

地府传说中的著名地点:

鬼门关 黄泉路 望乡台 污血池 恶狗岭 金鸡山 野鬼村 迷魂殿 酆都城 枉死城 十八层地狱 鬼界堡 还魂崖 奈何桥

在这三位神之中,地藏王算是人间香火最多的一位了,佛教地藏王菩萨又被称为幽冥教主,道教里的太乙救苦天尊则也被赋予了与地藏王有所相似的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道教兴起后,冥界的地位位置发生了些偏移,酆都鬼城成为了比泰山更重要的幽冥领域,也就是阴曹地府这个概念的主体,这主要是由于后人把四川一带的酆都(现在叫丰都城)与另一个传说中收纳亡灵的罗酆山理解成了一个地方,认为鬼域就在四川丰都一带的地下,而这个鬼城设定就渐渐演变成为了中国神话幽冥观的主体,也就是冥界的都城。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后人看来,虽然东岳大帝的地位似乎更高,但主要是负责遥控指挥,酆都大帝则更接近于一线。

4,扩展世界观:佛教的三千世界理论,颇有些类似后世的平行世界假说,佛教早已完全扎根于中国文化,这个理论也可以视为是中国神话世界观之中的一个扩展包。

神话与哲学所需要应对的命题基本类似,同样是要给出一种解答,来解释“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去哪里去的问题”。

自佛道两教兴起之后,中国神话的世界观里幽冥彼岸世界、天上神国等等内容才算架构完成,自此,我们对于中国神话体系这颗大树的主干便已经给予了清楚的介绍了,舞台已经搭建完成,各种花样的戏剧便将上演。

毕竟,一棵树只有主干还并不行,倘若不枝繁叶茂的话,也不能算是欣欣向荣。

接下来,我们要讲述地便是中国神话的枝叶部分:民间体系。

中国神话综合世界观:

人类起源神话 1 女娲造人说(女娲是先秦神明,《山海经》等书中也有提及,最早记录女娲捏土造人的故事的是《风俗通义》,《风俗通义》是一部东汉时期整理而成的著作。而关于 2 伏羲与女娲是兄妹之类的说法则是更后期才出现的)盘古造人说(《五运历年记》有“(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的描述,此书是三国徐整的作品,而《述异志》里还有“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这样记录)这个位说人是盘古身上掉的虫子变的,堪称是最搞笑的一个中国神话里人类起源说,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关于盘古造人的神话。3《淮南子》阴阳二神造人与黄帝造人说(《淮南子》之中有“有二神混生,经营天地……精气为人”的描述,表示人乃阴阳二神创世的结果,个人感觉这里更多像是一种哲学隐喻,此外《淮南子》之中还有“黄帝主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的描述,表示黄帝主导下,众神赋予了人各种属性)。4 佛教之中人类起源传说则说人类来自光音天,因食用了地面上的食物,因此变化为行走在地面上的人类。 创世神话 1 盘古开天说(最早可考证至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范文澜认为其人物原型来自岭南少数民族崇拜的盘瓠,吕思勉、顾颉刚等学者则认为盘古的原型对应烛龙,盘古也曾被道教称为元始天王、盘古真人)。2 伏羲与女娲创世说(今世根据对长沙楚帛书内容考证,发现先秦长江流域流传过一种伏羲与女娲化身禹、契开天辟地的创世传说),3 天生万物说(天崇拜自先秦而来,《礼记》当中就多有天生万物等描述)4 太一创世说(战国竹简之中有“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也,是以成神明”)5 黄帝创世说(《黄帝四经》之中有黄帝分阴阳而使得万物生的描述)、阴阳二神创世说(《淮南子》之中有阴阳二神创世的说法,当然这很有可能是对于先秦阴阳观念的一种特殊表达)6 道教《开天经》中的太上老君创世说、7 佛教的缘起说。 死亡彼岸观 先秦便有魂归泰山嵩里的说法(因是一处祭祀地的缘故,泰山的梁父山也被视为鬼魂归处),地下黄泉便是亡者的归宿。汉代时期出现了泰山治鬼说,被视为是中国地府体系的早期雏形,当时,还流行魂升泰山,魄入嵩里、梁父的说法。屈原的《招魂》里提到了一个叫幽都的地方,那里有位相貌狰狞的土伯九约。其实,作为土地神的后土也被视为是与收纳亡魂的事情有所关联的神祇,甚至也有说法认为东岳大帝统管冥界的能力乃是后土授予,毕竟大部分神话中冥界都是在地下的,土葬也是古代人主要的丧葬形式。南北朝时期,就连西王母也曾在神话冥界观里出现过(《博物志》记载昆仑山附近的地下有八玄幽都)。 汉代佛教传入后,受其影响,在道教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系统的地狱体系,即十八层地狱与地府系统,十八层地狱之说也来源自佛教典籍,但不少的相关说法被完全本土化了,比如拔舌地狱之类的说法就可归类入中国民间传说,大部分正统佛教的主要内容则还是佛教的八大地狱之说,当然也有将八热地狱、八寒地狱、游增地狱、人间孤魂并称十八处地狱的说法,道教之中则有酆都三十六狱之说、酆都二十四地狱之说、九幽地狱之说。道教传说中有太阴者修仙的场所罗酆山,后来渐渐演变为了收拢亡灵的酆都城,而之后则因川蜀一带有个豊都的缘故(关于豊都地区,最早的传说为汉代王方平、阴长生在此修道成仙),所以又有传说酆都鬼城便在豊都之下,这几个现实与传说中的地名渐渐混淆不清,地面上的城也跟着叫了酆都,便最终有了酆都乃冥界主城的说法(建国后,地面上的酆都改为了丰都)。 也有说法认为王方平、阴长生二人修仙传说被传为了阴王在此修炼成功,所以才有了后来此处被视为地府的经过。因为传说中的冥界中心转移到了酆都,之后的地府基建也大多数都盖在了那边(望乡台、奈何桥等等地府基建设施大多是唐宋时期出现的),所以东岳大帝看起来就有点像遥控指挥的冥界领袖,酆都大帝则更像是一线领导。 关于酆都大帝与东岳大帝的关系,有说法是酆都大帝是东岳大帝的化身,也有说法是酆都大帝是东岳大帝的辅佐,由于两者之间的形象描述大不一样(东岳常被描述为仙风道骨的天帝形象,酆都大帝则常被形容为相貌凶猛的形象),所以还是将酆都大帝与东岳大帝理解为两个不同的神比较好。 酆都文化的出现,则被视为是与早期道教五斗米道有关(若如此,东汉时期南北两个鬼域文化便并行发展),毕竟地点都在四川一带,传播初期可能与川蜀的巫术文化也有关系,后来道教发展势头旺盛,最后酆都鬼城成为了冥界主城倒也并不奇怪。 在道教传说中地府有酆都所辖,东岳大帝主掌幽冥黄泉,而酆都大帝则主掌酆都地府,佛道融合下,还出现了十殿阎罗这样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的中后期的地狱观念当中佛道神祇往往共同掌控着幽冥世界,佛教地藏王菩萨又被称为幽冥教主,在佛教六道轮回说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得以巩固后,地藏王菩萨成为了中国古代影响力最大的幽冥神祇,道教里的太乙救苦天尊(东极青华大帝,太乙一词来自太一)则被赋予了与地藏王有所相似的职能(这个说法产生自宋元时期)。在中国的幽冥轮回转世神话里,还出现了在忘川河上的奈何桥边喝孟婆汤后忘记前世的故事桥段,关于奈何桥这个名词,出处在唐书《宣室志》之中,大部分观点倾向于这个概念来自于中国本土,同时也有少数观点倾向于“奈何”一词来自于对于佛教地狱一词的误译。 根据《地藏王本愿经》等佛经的描述,可知地藏王菩萨曾地狱救母,并因此立誓要度化地狱亡魂。佛教中,幽冥中还有位燃面鬼王。 神话中的神明居所 天庭(道教里还有修仙七十二福地的说法,是可成仙者的所在)、佛国。 灵魂观: 魂魄说:大约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将人的精气神灵分为在上的魂与在下的魄的说法,而这种观念也被视为是与阴阳观念的出现有关,《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内容:“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三魂七魄说:随着道教的发展,出现了三魂七魄这样更为细化的魂灵观,《云笈七鉴.卷五十四》内容:“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其第一魄名尸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阴,其第四魄名吞贼,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秽,其第七魄名臭肺。” 世界构成元素观 五行说。 特殊世界观补充: 佛教三千世界。在佛教中,在世界中央有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一个日月之下是仅仅是一个小世界,每个小世界里场景也大致相似,一千个世界便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则称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则为大千世界,合起来便叫做三千世界,一个世界本身又可以被划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部分。

古代宇宙观

盖天说 天圆地方,天似锅盖。 浑天说 天地似鸡蛋,天为蛋白,地为蛋黄。 宣夜说 外空间乃虚空,星辰乃是天之气的凝聚。

五,民间体系

关于民间体系,在此,将佛道文化当中负责民间相关事务的非核心神祇与在民间兴起的神祇人物一并列入该体系之中。

这个体系既包括被官方认可的神祇,也包括被官方所排斥的淫祀神,即民间推崇的人物神祇、受到民间推崇的宗教末流神祇的集合。

事实上,佛道文化也一直是在吸纳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不少宗教正神的形象,也会为了顺应民间的理解而演变,比如手持玉净瓶的观音,原本佛教之中的形象并没有女性化特征,但恰恰是因民间文化的演义,如今这个女相观音的形象才得以如此的流传甚广。

这部分神祇被视为是直接对民间日常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神祇,可能是某个特定人物因特定机缘得以“封神”,而形成的民间神祇文化,也可能是佛道宗教的某个末流神祇民间化后形成的特殊崇拜。

此处根据影响力的高低,将民间神祇大致划分为了以下八大类型:

第一种类型,儒、释、道、民间、皇家所公认的人物神,此处主要指的是流传范围较极广,且脱离了地域限制的民间神祇,此类神祇往往因为民间影响颇大,所以被历代加封神号,被纳入到正统行列:

在这个第一序列之中罗列三个人物,分别是关羽、孔子、妈祖。

这部分首推一个人物便是关羽,关羽是三国武将,其封神之旅始于唐代。

最初关羽被佛教纳为伽蓝神,此后其地位在宋代大幅提升,被儒释道三家所推崇,关羽因此得到了清元真君、崇宁真君、壮缪义勇王等名头,南宋时期关王崇拜逐渐兴盛,此后在演义文学的催化作用下,关羽崇拜在明代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于明代万历年间受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王崇拜被升级为关帝崇拜,关羽由此成为了中国神话当中最为显著的武圣,在武圣的这个位置上,完全取代了也曾有过武圣名头的姜子牙。

关羽崇拜在民间的影响力远高于大部分的其他民间神祇文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成为了民间经典的武财神形象。

至于关羽的成神之路本身也具有很多幸运的成分,在唐代时期民间曾供奉凶神关三郎,其对应的正是关羽,而这个时期的关羽只是普通民间神,并没有被拔高为正神。

恰恰就是因为被宗教收录,之后又被江湖文化所渲染,并被官方正式认可,又得到了更后来的晋商等来自关羽山西老家的崇拜者的帮助,关羽这才在正神的道路上越走越前。

关三郎的这个名号则就让给了关平、关索等儿子辈。

孔子乃儒家先师,受到历代推崇,这里也将孔夫子纳入到这个体系,随着儒学的兴盛,孔子自然也被历代古人视为神明,即文圣人,天下文人皆拜于孔庙,历代王朝均祭祀先师,在嘉靖年间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

孔夫子不喜欢怪力乱神,而和孔子有关的神话故事本就非常少,顶多是孔子哭麒麟、孔子识防风氏骸骨之类的故事,算是多少带些神话色彩,除此之外,孔子也并不像关羽这些人物那样被演义小说所热衷。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不过这并不影响孔庙之中不乏前来祈求文运的拜神者,毕竟儒家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而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的科举制度又贯穿于唐、宋、元、明、清的时代。

以凡人之身,立于众神之间,千古唯有孔圣人。

妈祖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一种海神崇拜,虽然对于北方来说,这位神祇显得较为陌生,但其广泛存在于南方沿海地区,以及海外的华人华侨社会之中,根据统计全球妈祖信仰的信徒人数多达 3 亿。拥有如此强大的应援群体,此处当然也要将妈祖列到第一序列之中了。

有关妈祖的传说中,妈祖原名为林默,是宋代因救助海难者而殒命的巫女,又被称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崇拜出现于宋代时期,长期受到出海行业的崇拜,从宋代开始,被也历代王朝所加封。

其实民间神祇被官方加封非常夸张的封号这种事情也并不只有以上三个案例,比如岳飞便也有一个相当夸张的封号,在明朝万历年间被封为了三界靖魔大帝,也算是官方封圣了。

不过,岳飞虽然很受万众敬仰,但在民间,并没有形成类似关羽崇拜的岳飞崇拜,这可能也是因为尽忠报国的岳王爷形象太严肃了,并不能像关羽那样去兼职监督兄弟结义、充当财神等等任务,只能在道教里得个元帅头衔。

因此岳飞似乎比较适合被放在下面的那个类型。

第二种类型,未完全融入官方视野,但广泛流通的民间化神祇。

此类神祇往往没有被官方正式册封,但通常会被佛道两家有所吸纳,也可以是佛道两家内较为非核心的神祇,又或有被某个朝代的册封,但民间热度相对来说并不算是空前绝后。

这些情况,全部被列入这个分类里的第二序列。

能够排入这个序列的有:

九路财神、道教四元帅、十殿阎罗、福寿禄三星、钟馗、雷神、文曲星与武曲星、八仙、四海龙王等等。

一般来说,在这个位阶上,神明的职能类型都被视为是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关。

大致又可以将其分类为按职能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将其分为掌天时、护家镇宅、赐福保财、保生育、掌生死、消灾延寿、降天罚、降妖除魔等等职能类型。

在这个类型里,财神的名头最响亮,民间有九路财神、八方财神、五路财神的说法。

最声名显赫者便是赵公明。

赵公明即玄坛将军,也叫玄坛真君,名字最早出现在《搜神记》中,此君本为瘟神,不过后来被赋予了财神的神职后,便影响力逐渐上升,最后成为了财神这种最重要的一位。

除了求财运外,求文运也是古人求事业运的主要内容,求取功名在古代是获得身份上升最普遍的通道,在这方面,孔庙肯定是有香火的。

除此之外便是文曲星、文昌星、文殊菩萨等神明也在面向于这个市场,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属于是兼职于民间事务的核心大神,这里主要谈谈文曲星、文昌帝君。

文曲星是主管文运考试的星宿,民间常有文曲星下凡的传说,比如范仲淹、包拯等人便在民间有着文曲星下凡投胎的传说,此类传说专门用来夸奖人物的文运超凡,文曲星代表文运,文昌星象征文官,魁星会赐考第一,皆对应于天上不同的星辰,都具有保佑科举文运的神职,文昌星也被称为文昌帝君,在这其中文昌帝君地位最高。

若求延年益寿,或是单纯的祈福,则又可以找福寿禄三吉星,三者是天神星宿里主管福运的三个较大的神明。

第三种类型为行业守护神:

当一个历史人物在民间的声明足够显赫,那么足以在佛道之中得到一个神职。

若一个历史人物的声明还并不够显赫,那么,其实还有一条成神之途,那就是成为一个行业保护神。

在中国的古代,各行各业都流行拜祖师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相当于是发生古代的一种寻找产品代言人的行为。

各行业的祖师爷比较有名的行业祖师爷有

酒神杜康 、土工祖师神鲁班 、 纺织神黄道婆 、蚕神马头娘等等。

此类人物神,虽然并非四处有庙的人物神祇,但也能够领受来自一个行业内的香火与朝拜,成为一种商业的符号。

第四种类型为影响力集中于局部区域的民间神祇,也就是说此类神话人物虽然传说广为流传,但影响力较为仅限于某个局部区域。:

诸如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五爷、南京一带崇拜的蒋子文、江苏、浙江一带的驱蝗神刘猛将、闽南等地所特有的哪吒三太子崇拜文化、潮州三山神、潮汕福德老爷、南方沿海保生大帝、雷州半岛的雷神陈文玉等等地方神话,都可以被列入到这个序列。

除此之外,地方上的土地、城隍,以及与地方上河流湖泊有关的龙王,也都能归入这个门类之中。

此类神祇由于这流行于局部区域,也可以视为是地方守护神。

在这个门类里,其中不少是与当地历史有关的历史名人,比如蒋子文、陈文玉。

也有不少,其实是佛道宗教里的某个较为偏门的神,被民间传说吸纳,加工出了一套特有的民间传说,因此在一些局部区域产生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崇拜文化,而这种崇拜文化,倘若这种崇拜文化在一个地方成了气候,最终又往往会被正统宗教所认可,又被再度吸纳入正统之中,以扩大影响力。

流行于北方的五爷与闽南等地崇拜的哪吒三太子,便较为典型。

在这其中流行于北方的五爷,原型是佛教之中的一名财神,还被视为是文殊化身,在民间传说里,则成为了一位喜好看戏、脾气很大的龙王爷,因为其喜好看戏的特点,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便有五爷庙前摆戏台,庙会时节唱大戏的民俗。

哪吒三太子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神话人物,毕竟哪吒闹海的故事人人皆知,不过将其作为一个神明来供奉的事情,则主要出现于福建等地。

在福建地区有个名为瑜伽教的地方宗教,瑜伽这个词来自印度佛教,自佛教密宗进入福建之后,与巫术文化、道家文化相互混杂,形成了一个也叫做瑜伽教的地方宗教,虽然取自佛教,不过却同时供奉佛道两家,哪吒庙在当地就较为多见,此外由于移民等原因,哪吒信仰在四川宜宾等地也有分布。

其实,哪吒本身是佛教之中的一名护法神,之后被民间添加了许多新的设定,才有了哪吒闹海的传说,又被写进了小说《封神演义》里,还在《西游记》里有过客串。

总得来看,越往南方,各种民间化的人物神祇形象越丰富。

山海之间,散仙林立,神明甚众。

到了,这个层次,其实人与神之间的距离已经非常接近了,在这个层面的神明往往并不是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形象,而是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是民间喜怒哀乐等诸般心态的投射,就像是居住在自己家乡里的一位邻居一样,当地人对他们并不陌生,也会像讲述邻里事迹那样,讲述有关他们的故事。

第五种类型为护家神,如果说上一种类型的神明,算是大家的邻居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些神明,可就已经进了千家万户宅的家中住客了。

他们便是中国神话里的护家神。

最为主要的有门神、厕神、床神、灶神等等,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是门神与灶神,毕竟出门走路要过门,做饭做菜要用灶,生活离不开门与灶,现在贴在门上的门神主要是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两个人,而门神这种说法可以追溯到周代,那时神荼和郁垒是最早的一代门神。

灶神也就是灶王爷,民以食为天,灶王爷在一众家具神里排第一,毕竟灶王爷虽只是芝麻小官,却能通天庭,过年时会上天汇报各家的情况,所以说人们要把村长当干部,也要把灶王爷当天神,年年过年,自然要给灶王爷吃麻糖,好让这位家具神老大上天为家中多多美言,以求来年运势顺畅。

除了附灵于家具的神明外,甚至在人身上也有神明,《黄庭经》就有这样一段话“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锷峰字罗千”,一下子给人的五官都分别对应了具体的神明,有名有字,详详细细。

可见,视野可见的世间万物,在民间神话的视角之中,都被封给了万千神灵。

有句古话叫 头上三尺有神明,民间以此言告诫世人莫作亏心事,其中对应的民俗讲究即是如此。

第六种类型为淫祀神祇,也就是被官方所排斥,甚至明确反对的神明崇拜:

比如五通神、保家仙、白莲教所宣扬的降世弥勒等等,就较为受到主流的排斥。

此类神祇要么是起源自一些较为负面的传说之中,要么是形象过于妖异诡祟,又或者是古代民间反官府势力所推崇的人物形象。

古代统治者除了利用正统宗教整顿、收编民间信仰外,对于一些受到士大夫阶级排斥、常被造反者所利用的神祇,也会对其进行打压与封禁。

第七种类型需要规避的灾厄之神:

与古代命理学说有关的太岁神,以及被视为与旱灾有关的女魃,还有就是各种类型的瘟神崇拜,在这里将这些神异列入这个特殊的类型里。

第八种类型是指具有搭配主神职能的副手神祇,也就是各种地方神祇旁,常设的副手、手下之类的神话设置:即神仙们的坐骑与脚旁物,以及各种神仙的各路部下等等,算是龙套类的角色设定。

民间体系表格:

儒、释、道、民间、皇家所公认的人物神,且其流传范围较极广,脱离了地域限制的民间神祇 关羽(在唐代开始被封神,最初被佛教纳为伽蓝神,此后其地位在宋代大幅提升,被儒释道三家所推崇,关羽因此得到了清元真君、崇宁真君、壮缪义勇王等名头,南宋时期关王崇拜逐渐兴盛,此后在演义文学的催化作用下,关羽崇拜在明代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于明代万历年间受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王崇拜被升级为关帝崇拜,关羽由此成为了中国神话当中最为显著的武圣,由于其形象较为独特,关羽崇拜在民间的影响力远高于大部分的其他民间神祇文化,成为了民间经典的武财神形象)。 孔子(儒家先师,受到历代推崇,随着儒学的兴盛,孔子自然也被历代古人视为神明,即文圣人,天下文人皆拜于孔庙,历代王朝均祭祀先师,其先师的名号具体来自于明代,在嘉靖年间被封为至圣先师)。 妈祖(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一种海神崇拜,原名为林默,传说是宋代因救助海难者而殒命的巫女,又被称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崇拜出现于宋代时期,长期受到出海行业的崇拜,虽然流行区域集中于中国南部与东南亚一带,但不同于其他影响力集中于局部区域的民间神祇,其信仰群体数量众多,是与关羽崇拜同等级的民间信仰,具有极广泛的海外影响力,从宋代开始,被历代王朝所加封)。 未完全融入官方视野,但影响力广泛的民间化神祇: 以赵公明为代表的各路文武财神(赵公明即玄坛将军,名字最早出现在《搜神记》中,本为瘟神,与温、关、马并称道教四元帅,与关羽并列为武财神,是最为典型的财神形象,大概在元明时期由瘟神演变成为财神,赵公明还与萧升、曹宝(萧升、曹宝是《封神演义》所塑造的人物)、陈九公、姚少司四人还被并称为五路财神,除了赵公明与关羽,由民间所塑造的文财神则有比干、范蠡等人,另外常被斥为淫祀的五通也是流行较广的民间财神)。九路财神:王亥、比干、柴荣、关羽、赵公明、端木赐、李诡祖、范蠡、刘海蟾。 道教四元帅(天将崇拜是道教设定与民间人物崇拜之间互相交融的一个部分,关于道教四元帅,除了赵温马关之说以外,还流行有马赵温周四元帅说、岳赵温康四元帅说等说法,其中马指的是在民间被通称为三眼马王爷的水草马明王,道教名称叫马容容,也被视为是明代将领马芳,温指的是东岳部帅太保温琼,岳指岳飞,关指关羽,周指周广泽(真武大帝部属),康元帅则是东岳大帝部属)。 十殿阎罗:(在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道教化中国式的阎罗王形象,是中国佛道文化当中的常用设定,具体说法始于唐末,宋元时期以后,十殿阎罗已经成为中国佛教与道教的共通信仰,在通常说法中,十殿阎罗分别是:一殿秦广王【蒋子文,南京等地的蒋子文场崇拜自古流行】、二殿楚江王【厉温】、三殿宋帝王【余懃】、四殿仵官王【吕岱】、五殿阎罗王【包拯】、六殿卞城王【毕元宾】、七殿泰山王【董和】、八殿都市王【黄中庸】、九殿平等王【陆游】、十殿转轮王【薛礼】)。 福禄寿三星(起源于汉族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最贴近中国福运文化本质精神的神祇形象)。 钟馗(唐代开始兴起的驱鬼神祇,其像也会被摆放于家内,作为辟邪工具)。 雷神(大概出现在汉代,被视作主导天罚的神明,最早的雷公形象出现于《山海经》之中,在道教神话当中出现的雷神种类最为繁杂,存在有有雷公、雷神、雷王三种等级划分,雷部也被视为天庭系统的重要一部分,九天应元雷声普化仙尊被视为是雷部的掌管者)。 文曲星、武曲星(由于科举体系,前者的古代民间热度高涨,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延伸,古人将北斗的第四颗星视为是文曲星,在民间传说中比干、范仲淹、包拯、文天祥等人都曾被视为是文曲星)。文曲星是主管文运考试的星宿,民间常有文曲星下凡的传说,比如范仲淹、包拯等人便在民间有着文曲星下凡投胎的传说,此类传说专门用来夸奖人物的文运超凡,文曲星代表文运,文昌星象征文官,魁星会赐考第一,皆对应于天上不同的星辰,都具有保佑科举文运的神职,文昌星也被称为文昌帝君,在这其中文昌帝君地位最高。 以八仙为代表的修仙成神者(民间传说与道教神话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交融部分,早在汉代便有八仙之说在民间流传,各代的八仙之说并不统一,在明代《东游记》将其确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八仙是道教体系当中修仙成神者的代表典型,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其民间色彩非常强烈)。 四海龙王(天下龙王之首,先秦时代,中国就有关于龙这种神话生物的传说,但并没有,关于龙的起源,后世有图腾之说的猜测,认为起源自上古部落图腾,因此也就有了龙图腾的说法,佛教里有那迦龙蛇王,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有了龙王这么一个神职,历史上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五方龙王的叫法,不过后来还是四海龙王这个说法流传更广)。 行业守护神 酒神杜康 、土工祖师神鲁班 、 纺织神黄道婆 、蚕神马头娘、理发业祖师吕洞宾、铁匠行祖师爷太上老君、火腿业祖师爷宗泽、酿酒行业杜康、制笔业祖师爷蒙恬、织布业祖师爷黄道婆……。有些行业拜的祖师爷,就是古代时期的同行大佬,比如纺织神黄道婆,也有些行业拜的祖师爷,原本与这个行业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后人却通过寻找典故传说的方式,将其变为了一个行业的代言名人,例如火腿行业的祖师爷宗泽便是如此,人家原本是抗金的宋将,就是因为民间有了宗泽在金华买火腿腌制充当军粮的故事,结果后世宗泽也就被当做是火腿行业的祖师爷了,一个不小心,一名武将就代言了古代的一门食品产业。 影响力集中于局部区域的民间神祇: 五爷(是佛教当中的财神,被视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民间传说里是一个脾气很大、喜好看戏的神祇,还曾被塑造成东海龙王的第五子,各地的五爷庙前往往会专设戏台,而五爷庙在中国北方更为流行,其中五台山的五爷庙最为出名,五爷崇拜是龙王文化当中与佛教关联更为密切的一种文化崇拜,五台山有五爷搬歇龙石,助力文殊菩萨,令五台山风调雨顺的传说)。 二郎神[又号灌口二郎,具体起源于四川灌县(今四川都江堰市),是一种源自于四川地区的泛水神崇拜,最初为对传说所虚构的李冰次子的崇拜,其记载可追溯至唐代,宋代出现了关于二郎神的其他说法,比较出名的说法有赵氏二郎(道教传说唐代有一太守名赵昱,斩恶蛟,而被四川百姓奉为二郎神)与杨氏二郎说(杨戬劈山救母,之后成为二郎神)]。 蒋子文(南京一带所推崇的鬼神崇拜,原型人物是追杀强盗而战死的汉末秣陵尉蒋歆,其死后作为巫觋鬼神信仰,受到南京一带民众的崇拜)。 刘猛将(江苏、浙江一带的驱蝗神)。 陈文玉(雷州半岛等地推崇的雷神崇拜,原型是唐代首任雷州刺史,曾上疏建议将合州改名为雷州)。 哪吒(闽浙地区的地方神,哪吒本源自于佛教文化,是佛教神话里的一位青年护法神,被中国演义文化所重塑,并作为一种信仰被福建瑜伽教所吸收,在闽南、台湾等地区,三太子崇拜也是一种流传广泛的崇拜文化)。 三山国王(三山国王,也称“潮州三山神”,通常被认为是潮汕本地神中最古老者,大约出现在隋唐时期)。 福德老爷(潮汕地区所特有的土地神崇拜,也被称为福德正神,这个称呼也常常被视为是土地神的一种别称)。 保生大帝(福建闽南、广东潮汕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化神祇,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原型为北宋闽南良医吴夲,在宋、元、明三代受到官方封赐)。 法主真君(源自于福建一带,后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是道教闾山派所祭祀的神祇,被客家人称为张圣君,全称是都天荡魔监雷御史张圣法主真君,被视为是护法神,常被视为是玄天上帝的三十六天将之一,也常被视为五营神将之一)。 五营神将(具体说法不一,是流行于南方的护法神将崇拜)。 五福大帝(源自于福建地区,今流传在闽台一带,由瘟神崇拜所演变而成,本为掌瘟之神,后被奉为逐瘟之神)。 以五府千岁为代表的闽台地区王爷崇拜文化(一种源自闽南一带的鬼神崇拜文化,常以“某府王爷”作为其基本格式,源自于瘟神崇拜与地方鬼神崇拜之间的相互融合,其中相传为唐代武将化身的五府千岁相对最为显著,王爷神往往被民间视为是天帝派遣)。南海海神洪圣大王(宋代给南海封号洪圣,后广东一带出现了崇拜洪圣大王的潮流)。八家将:台湾、闽南一带的地方神,共有甘柳范谢春夏秋冬八人,乃是南方家将文化中的一支,其中收录了带有南方文化色彩的黑白无常(范谢)。 文昌帝君是蜀王张育、梓潼神张亚子、文昌星君三者合一而形成的道教神祇,除了星君为星神外,张育与张亚子本都是四川地区的民间神祇,并且张育其实指的是曾与符坚作战的蜀王张育,由于两个原型角色都是民间神祇,所以文昌帝君也可以进这个区间坐坐。张亚子其实也被视为是张恶子,其实张恶子的名字出现的更早,《太平广记》暗示张恶子与蛇有关,同时《太平广记》中还有张恶子见姚苌的故事,《搜神记》中称张亚子为文昌神。《梓潼帝君化书》是梓潼神进入道教神谱的重要文献。明清文人试图传播文昌帝君实为文翁的说法,但效果很微弱。 各地的惯设的土地神(可以说是各个地具体地区的土地神,也有时泛指管辖天下土地的社神)、城隍(来自于对城池的人格化崇拜)等地方神,属于神明文化当中的惯例神设,这些神祇形象往往阴因地缘不同,有所差异,并于当地传说相互融合,其中较为知名的城隍神有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上海老城隍霍光、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建省都城隍周苛、福州城隍陈文龙等。 山神(山川神明)、境神(被视为是管理无城镇的区域的神明)。 地方上的龙王(中古以来的中国龙王崇拜文化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颇深,是一种本土龙图腾文化与印度龙蛇神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比如被民间称为五爷的五台山龙王就更接近于佛教文化当中的护法神形象,五龙崇拜是古代流传的较为广泛的龙王崇拜文化,即五方龙王之说,五龙崇拜曾在唐宋时期被纳入到官方祭典当中,后在金元时期又被从朝廷正祀当中删除,除此之外,四海龙王、各路河渎龙王均为典型的龙王崇拜形象,各地普遍设有不同规格的龙王庙,存在有各具地方特色的龙王崇拜)。 南方民间神更多的主要原因与闽南文化有关,一方面是由于南方的宗教传统相比于北方更加丰富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闽南文化中有对孤魂进行祭拜的传统,诸如有应公、水流公一类的地方小神,就是这种为孤魂设庙的文化传统所创造的产物,一些当地民众会给不知身份的过路死者设小庙,而倘若传出某某小庙灵验的传闻之后,便又会有人给这座小庙添加设定,香火热度也就慢慢涨起来了,无名小神也能成为坐镇一方的民间大神,这种逝者崇拜文化,使得南方的地方人物神祇相对来说更为丰富。 护家神 家居神:门神(“祀门之礼”最早出现在周代,神荼和郁垒是最早的一代门神,后来尉迟恭、秦琼、包拯、魏征等文官武将也被民间视为是门神,百姓常将其形象贴在门上)、厕神(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主要供奉有紫姑、戚姑、后帝和三霄娘娘等,紫姑传说为唐代刺史李景的小妾,被李景正妻嫉恨,后被杀害在厕所当中,后成为厕神,另说厕神是被汉代吕后所折磨至死的戚夫人,也有传说认为厕神指的是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床神(民间有床公、床母之说,有民间传说将周文王夫妇视为是床神)、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君,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秦汉灶神、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并列为民间五祀,民间说法认为每到过年,灶王爷都要升天,去向天帝汇报下界每户人家的一年的状况)、身体神:《黄庭经》:“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锷峰字罗千”。 淫祀神祇 五通神(最早可能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在江南开始流行,可能原型是某种瘟神,或独角山魈,并没有明确的特指,徽州婺源五通相对更为有名,在有些传说当中会被塑造成救困扶危的五兄弟,但在更多故事里,会被塑造成使人得到不义巨富、时常诱奸妇女的淫邪之神,别名五郎神、五猖神,由于地方上的五通在宋代也曾被赐封侯爵,所以在宋代的五通也被称为五显神,这种民间神祇在流行开来后,常受到主流文人群体的排斥)。保家仙:黄大仙、狐仙(流行于北方地区)(东北五仙家、华北四大门,传说华北四大门要受到坐镇北京三山五顶的碧霞元君领导,明清时期这个说法非常流行,受到华北香社文化的敬拜,其中民间还塑造了一个名为王三奶奶的民间神明,负责作为四大门与碧霞元君之间的中层领导) 白莲教降世弥勒、明王(被民间宗教所异化的弥勒崇拜,常被作为造反起义的宗教工具)。无生老母(另一个与白莲教相关的神祇形象,是明清时期以罗教为代表的一系列民间宗教所崇拜的最高神祇)。 其实,一些民间神祇往往介于官方认可与淫祀之间,有时会被王朝统治者所赐封,有时虽然没有被该朝帝王纳入官方祭典体系,却被地方级别的官方所承认,比如保生大帝在清代虽未被纳入官方祭典,但在乾隆 17 年台湾县知县王必昌所总纂《重修台湾县志》中,却仍将保生大帝宫庙与社稷坛、城隍庙、朱文公祠等,同列入了书中的〈祠宇志〉中,从官方的角度将其作为正统祭祀来看待。此外,还有一些民间神祇会被士大夫群体反对,但又会被帝王出于统治的原因,照例纳入到正统体系之中,比如碧霞元君、文昌帝君(民间的文昌帝君混合了四川梓潼神崇拜)便是如此。 需要规避的灾厄之神 太岁神(由于古代堪舆风水学与古代星相学等理论的思路,古人认为地下有个对应天上岁星的事物,其形象说法不一,往往被视为是可以带来灾厄的神明) 瘟神(送瘟神是一种民间流行仪式,许多重要神祇的形象来源都是瘟神,最为著名的便是财神赵公明,唐代开始,民间流传有五瘟使者的说法)。 女魃(或名女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旱神,传说中是黄帝之女,很多人认为旱魃即女魃,由于清代袁枚的小说《子不语》的虚构,在清代的僵尸传说中,旱魃被视作为僵尸之祖)。

最终再补充一种 8 种类型外的扩展类型,即演义小说里塑造的神话人物。

就拿封神来说吧。

《封神演义》这本小说算是一本最热衷于虚构神魔的古典小说了。

这本小说将佛道神祇纳入到了一个小说里的同一个体系之中,再加入一些完全虚构的神名,然后将这些神话人物的形象一并道教化,最终形成了一部体系化的小说神谱。

除了三清之中的通天教主算是小说较为独创的神话人物外,在道教三清之上,小说还虚构了鸿钧老祖这样一位比三清还高的至高神,他作为究极大 BOSS,应该算是封神里的出场人物中的战力天花板了。

除此之外,在《封神演义》的这场封神故事中,自然也是把原本就在宗教中存在的神名封给了具体的小说人物,比如在电影里为了救父亲与兄弟而献身的伯邑考,在封神里就被封为了紫薇大帝,这可是道教六御之一。

对大商忠心耿耿的闻太师则被封为了九天应元普化雷声天尊。

虽说《封神演义》在文学上比不了四大名,但这套纯属小说家发明的封神体系在民间颇有影响,比如在一些地方的东岳庙里,便有以《封神演义》小说情节为主要内容的壁画,在民间也有人修建过鸿钧老祖庙,这样看来,某种程度上小说也是帮助中国神仙体系落地民间开枝散叶的大功臣了。

当然,给后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小说虚构神则是《西游记》里大名鼎鼎的孙悟空,关于孙悟空,后世认为原型可能对应印度神话的阿努曼、大禹治水故事里出现的无支祁,《西游记》之前的西游评话里有个也保护唐三藏的白衣秀士的形象,与后来的孙悟空设定类似,算是孙悟空的演义形象前身。

总之孙悟空完全是是一个完全来自小说演义的形象,不过,这倒是不妨碍民间后来也给孙悟空也设了庙宇,也不妨碍大家对于齐天大圣的喜爱。

对于现代人来说,提起古代神话传说,心中自然总会想起一只会抡金箍棒的孙猴子。

所以,孙悟空算是小说文化所孕育出的特殊神话人物,毕竟单论名声显赫程度的话,齐天大圣也并不输于许多来自各种宗教文化之中的神话人物。

?


?

结语:

说尽神话体系,那么神话究竟是什么呢?

神明可以是一种宗教,也可以仅仅是一种精神。

拜神祈福,未必是迷信依赖于神明,也可能是一种对于自己本心的承诺,是一种激励自我勤劳奋斗的符号。

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更是如此。

世间本无神明,但因为有了人,所以便有了神明。

人并不是因为能够证明神明的存在,而选择敬畏神明的,而是希望通过敬畏某种,来寻求某种神圣感,从而找到自己在一片未知中的位置,因此便有了神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明即是人们的愿望,是一种具象化的体现。

正是因为先民们有了征服自然的原始冲动,所以先秦神话中才有了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的传奇,以及炎黄祖先开创华夏的史诗。

正是因为统治者需要追求王朝正统性,社会需要强化道德律法,所以自秦汉时期,才出现了一套中国所特有的道德天命观念。

正是因为黎民百姓对于财富、事业、幸福的追求,所以才有了财神、福神、文曲星这些聆听万众生活愿景的神明。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家族关系和睦的重视,所以才有了灶王爷、门神这些看家护院的神明。

正是出于对死亡的畏惧,以及对善恶公正的渴望,才会有宗教的建立,人们才会思索生命彼岸的意义,人们也因此开始重视信仰。

而,又正是当生活在这片土地中的人们有了以上的这些愿望,因此便有了众神,同时又衍化出了宗教,人心中的神明则又会与人本身产生多种形式的互动关系,而这便又启发了哲人对于世界的思考。

假如中华文化是土壤的话,中华神话便是生长于这片土地之上的大树,这颗树木根系庞大,深深地扎入了民族集体意识的最深处,最终延伸出无数的枝叶,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便有了如此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以及听继续书写先祖故事的我们。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封神》中群神乱斗,所以真实的中国神仙体系真有这么乱么?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