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举世皆浊我独清」?

知乎日报 叶赌徒 163℃ 评论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举世皆浊我独清」?

图片:Myriams-Fotos / CC0

为什么说一个人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

叶赌徒,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写

我第一次接触到“通透”还是李诞火的那时候,满屏的“他活得通透”。几年过去了,这类问题下还是充斥着这些“通透”,“看破红尘”,并且一句一行的鸡汤。

所以我要开个地图炮了,一般觉得自己活得通透,笑他人看不穿,或者羡慕他人活得通透的,都是(此处省略)。代入自己点赞分享什么鸡汤人生小哲理,并不代表着“啊,这答案好懂我”(满足自己是个通透的人的需求),当然,点赞我的答案也并不代表相反的含义,我奋笔疾书写这地图炮的时候,我自己也很可能是个(此处省略)。

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通透)。相关问题下点赞数最高的答案的文风,就很明了地说明了这个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 1999 年发表的心理学著名研究[1],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邓宁 - 克鲁格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即:越不自知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这篇文章用 95 年一个著名的劫案为引子,一个叫做麦克阿瑟的劫匪在大白天劫持银行时,“光明磊落”,没有任何遮掩自己信息的防护措施,结果在被捕后看到警察拿出的监控录像时,说出了啼笑皆非的话:“我用果汁隐形了啊。”原来,这个呆头劫匪相信如果自己用柠檬汁抹在脸上,就会在监控摄像头前隐形(义和团直呼内行)。

仔细思考一下,大部分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很多曾经觉得自己做的非常聪明,活得真实的事件,在一段时间,亦或是自己成熟后,突然“幡然醒悟”发现自己是个(此处省略)。

同样地,试着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牛人大佬,是不是大部分都平易近人,反而是那些能力一般般的人,却容易有“曲高和寡”的姿态?而那些能力最差的人,则往往是键政主力军。

回到这个研究,心理学家们通过测试志愿者们的幽默感,语法,逻辑,发现无论是什么测试项目,那些测试成绩在最差分区的志愿者,都极大高估了自己能力以及预期成绩。

有趣的是,在实验结束一个月后,心理学家们将高分段与低分段的志愿者重新邀请回实验室,给他们一份包含另外 5 位志愿者答卷的文档 ,让他们进行复盘。这么做是因为当看过他人的答卷后,志愿者们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答卷成绩处于什么位置。因为作为人类,一个重要的自我认知方式,就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高分段的志愿者们,在看过答案后很快地调整了自己原先对成绩的预期,而低分段的志愿者们却毫无变化,仍然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成绩处于上游。用研究者的话来说,即:低分段的人,有着自我认知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与错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不要跟喷子或是 XX 争论,因为这是无用功。

那么这种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

研究者们自然不会做甩手掌柜,他们对低分段的志愿者进行了逻辑思维训练,极大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然而大部分人,尤其是能力不足的人,都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网上的这些碎片信息,往往是个人认知能力的杀手。

我自己以前就写过类似的文章,

zhuanlan.zhihu.com/p/21

至今仍是我专栏赞数最高(并且得到了打赏)的文章,同理,我也能通过科学文章,有理有据地说“比较懒的人”更聪明,更容易成功,因为有研究[2]发现,生理运动较少(即懒)的人,有更高地进行脑力活动的倾向(废话,躺着不动的话,当然只能动脑了,说不定是在晚上思考吃什么)。

这些文章,都有其科学性的一面,这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然而 99.99% 的人,并不会去看原文,我们看到的,都是精简再精简,断章取义的文字,亦或是自己选择性地阅读记忆了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自媒体的排版都喜欢一句一行),结果就导致了“我不喜欢社交,我不喜欢活动,因为我是个思考者”的错觉。科普文章尚且如此,鸡汤如何就无需多言了。

一群还没到不惑之年的人,教人如何“通透”地活,“通透”地看世界,属实可笑。

邓宁克鲁格效应,正是应该让我们思考的事情。它可以解释我们自身,以及朋友一些令人费解的自我信念。正因为如此,觉得自己,或者他人活的“通透”,往往并不是什么好事。当我们认为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时,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圈子或者认知水平,导致自己处于这种彷徨而不自知的状态中呢。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举世皆浊我独清」?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