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森》里的阿獭,到底是海獭还是水獭?

知乎日报 博物杂志 684℃ 评论

《动森》里的阿獭,到底是海獭还是水獭?

图片:katerinavulcova / CC0

“獭祭”可可爱爱,让鱼儿都没了脑袋

博物杂志

转眼下半年就开始了,《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也更新了。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地在海里游泳、潜水,捕捉新的物种啦!?

在最新的动森中,出现了一只名叫“阿獭”的 NPC,长得挺可爱,就是说话语气有点像打劫的。除了打劫扇贝外(误),阿獭还兼职做人生导师,给玩家送很多毒鸡汤。于是大家的关注点就都集中在毒鸡汤上了。

但是据我观察,很多网友都没有认清阿獭的原型究竟是什么——有人喊它水獭,有人喊它海獭。

阿獭:你好打劫(不是)? ?图片来自:微博

分不清海獭水獭?放心,从古至今你都不是一个人。

趁此机会,今天带大家好好认一认海獭和水獭。看完文章,你再看看阿獭究竟是个啥。

躺在海上敲扇贝的阿獭? ?图片来自:bilibili

温州曾经有海獭?

公元 1688 年农历三月,温州平阳的守军在巡逻中发现,海边沙滩上有类似狗的脚印。于是他们设下网子。到了晚上,果然有只野兽从海里钻出来,撞进了网里。

兵士围过去一看,是獭。

因为是在海边抓到的,所以聂璜叫它“海獭”,并作画一张,看上去是一头似狗非狗的动物。

《海错图》中,聂璜笔下的“海獭”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海獭,是那种躺在海上、肚子上放块石头,把贝类在石头上砸碎了吃的动物。

而这种动物明明在今天的中国没有分布啊——它喜欢冰凉的水,因此只生活在加拿大、美国,以及日本北海道以北。

带着我心爱的小石头,敲碎贝壳来恰饭,图片来自:naturepl

那会不会是康熙年间的中国曾有过海獭呢?

那时正是气象史上的“明清小冰期”,比今天冷好多,南方多次出现大雪、封冻的记录,喜冷的海獭向南游进中国海,好像很合理的样子。

high five!?图片来自:naturepl

条条证据通海獭

但是,当时再冷,能冷到温州都有海獭吗?查过各种记载后,感觉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中国古籍中关于“海獭”的记载极少,顶多是“海獭生海中,似獭而大,其肉腥臊,脚下有皮如胼拇(连在一起的脚趾),海人剥其皮为帽、为领”。这些叙述,可能说的是海獭,但一些大型的、能下海捕食的水獭也符合这些特征。

江獭(一种水獭),在河里和大海里都能见到? ?图片来自:BT.com

其次,仅有的几处记载,都在着重叙述其皮毛,而海獭最标志性的“躺在海面上砸贝壳”的习性,却半个字都没提。这意味着,中国人很可能没见过活的海獭。

所以,有三种可能:

1.中国曾有少量海獭,但十分罕见。

2.中国压根就没有海獭,其皮毛是外国进口的。有关它的知识,都是从观察皮毛以及外国商人口中得知。

3.古籍中所谓的“海獭”,可能根本不是海獭,而是在海边生活的水獭。

康熙年间在温州抓的这只野兽,会是哪种情况呢?我们接着看聂璜的文字。

他写道,士兵抓到獭后,送给了当地一位官员。此人爱养动物,见到獭十分喜欢,“日饲以鱼,养至二年,颇驯”。?

这下就明朗了!海獭不好养,它基本算完全的水生动物,很少上岸,一生都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吃海胆、螃蟹和贝类。

“海胆我也爱吃!”? ?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种饲养条件人类很难满足——至今中国没有动物园成功饲养海獭,青岛和大连引进过,但都养死了。一个清朝人能在温州养两年,天天喂它不爱吃的鱼,还养到“颇驯”,根本就不可能嘛。

相比起来,水獭不但好养、爱吃鱼,还能很快被驯化,符合《海错图》的记述。

凶残吃鱼.jpg

翻回头来再看其他疑点:

海獭是白天觅食,夜里躺在水上睡觉,不会在夜里上岸落入网中,但水獭在夜间是活动的;

海獭即使上岸,也不会留下狗一样的足迹,因为它的后足已经变成鳍状,前足脚趾也几乎连在了一起。但水獭的脚印很像狗。

海边沙滩上的水獭脚印

种种迹象表明,聂璜笔下那只温州的野兽,并不是海獭,而是一只在海中觅食的水獭。

看,古人跟我们一样搞不清水獭海獭。不过看完本文的你,就会是不一样的你了,以后再也不会搞混它们。

海獭整个脑袋发白,鼻子略呈三角形

水獭上半部脑袋褐色,鼻子略呈倒梯形

海里有水獭?不稀奇

中国有三种水獭:亚洲小爪水獭、江獭和欧亚水獭。混得最好的,要数欧亚水獭,中国每一个省区都记录过它的存在,甚至在海拔 4120 米的高原都发现过。

亚洲小爪水獭(上)

江獭(下)

水獭生活在淡水里,但沿海的水獭也能入海。

比如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就有在海边红树林活动的记录。上世纪 80 年代,广东的科学家在台山县调查,证实沿海咸淡水交界处盛产欧亚水獭和江獭。苏格兰的欧亚水獭更是被拍到成群结队地在海藻丛中抓比目鱼、海螃蟹吃,所以“温州士兵在海中抓到水獭”,也就不稀奇了。

欧亚水獭钻进大海,捕食海洋中的短角床杜父鱼

中国人养水獭,可能从汉代就开始了。到了南朝梁的《本草图经》,已经有了实证:“(水獭)江湖间多有之,北土人亦驯养以为玩。”

唐代,开始有驯獭捕鱼的了。

《酉阳杂俎》记载,唐宪宗时期,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有位老人,“养獭十余头,捕鱼为业。隔日一放出……无网罟之劳,而获利相若。老人抵掌呼之,群獭皆至,缘襟籍膝,驯若守狗。”能达到这种境界,已近乎道矣。

水獭在水中就像鳗鱼一样灵活。据渔民说,鱼见了水獭就像傻了一样,都不知道怎么游了。

到了明代,“水獭渔业”更加壮大,甚至有抢鸬鹚饭碗的趋势,基本上一家人靠水獭就能生活了。直到上世纪中期,水獭渔业依然存在。

1959 年,湖南麻阳县在《中国畜牧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的驯獭经验:“未驯化之前的水獭,每天早晨 3 点钟左右就骚乱嘶鸣,精神不安。应每天下午 3 点钟牵它到河边细沙里自由活动 2 小时,用细沙擦它身上,一天擦三次,每次 10 分钟。这样做,依然照顾了它的野性习惯,亦可使它疲倦……在开始调教时,用一根细木棍每天给它抓痒四、五次。等它不咬木棍了,再用手给它抓痒。这样 4 个月就可驯化过来。”

一张中国渔民牵着水獭的老照片

拍摄地点不详,看渔民打扮可能是西南地区

一艘小船,一位渔民,一只水獭,每天能抓 30 公斤鱼,最多能抓 100 公斤,养活一家人确实不成问题。

上世纪 60 年代之后,水獭渔业逐渐消亡,到今天已经鲜为人知。

孟加拉国渔民至今还有驯水獭捕鱼的习俗

神秘獭祭,真的存在?

相传,水獭会在春天和秋天,把鱼叼上岸,一条条摆在地上,像摆祭品一样。

古人认为,这是水獭感恩上天的祭祀行为。

图片来自:dailymail

你以为它在祈祷祭天嘛?不是,它在接抛向空中的石块哈哈哈

水獭真的会祭鱼吗?

1988 年的《野生动物学报》上有篇文章《“水獭祭天”目睹记》。作者是两位边防武警,他们在怒江边巡逻时,发现路上摆着一条活鱼。二人隐蔽起来观察,不一会儿,一只水獭叼着第二条鱼从江里爬上来,摆在第一条鱼旁边,扭头钻进水里。当水獭摆好第三条鱼时,武警战士冲出来吓跑了它,把三条鱼带走跟百姓们分而食之了。

他们认为,是水獭碰上了鱼群,为了尽可能多抓鱼,就先抓而不吃。虽然这是第一手的野外观察,可毕竟不是专业学者的记载,而且仅有文字,相当可惜。

后来,野外观察家李成向我提供了线索,这次是图片。他在西藏墨脱拍到了水獭丢在岸上的鱼,只咬了一口,周围都是水獭脚印。

西藏墨脱,野外探索者李成拍到了水獭吃剩的鱼

还有一条线索,来自 1960 年的《甘肃南部水獭调查报告》。里面记录:“(水獭)有时捉到大鱼,食剩下后遗留岸上。曾发现一条二斤多重的细鳞鱼只剩下尾部,也有吃去头而留下体躯。”

根据这些线索,我倾向于相信“獭祭鱼”是真实的。水獭属于鼬科,这个科的成员以凶残著名,经常进行不必要的捕猎。

啃个头先!? ?图片来自:flickr

水獭也是如此。抓鱼是它的最大爱好,吃在其次。尤其是抓到大鱼后,常常是咬几口就丢下,又抓鱼去了。

春天和秋天,正是渔汛的季节,大量出现的鱼成了水獭最好的杀戮玩具,岸边摆满了水獭的战利品,就是所谓“獭祭”了吧。

一个也不放过? ?图片来自:reddit

今天的知识点都讲完了。

读到这里,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给出的问题吧——《动物森友会》中的“阿獭”,会仰泳,还会敲碎扇贝再吃进肚里去。

So,它的原型很可能是……?

?

撰文 | 嘉楠

编辑 | 高兴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动森》里的阿獭,到底是海獭还是水獭?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