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江阴:创新之路越走越阔

每日轻松一刻 未知 119℃ 评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

  有一句彰显江阴人性格的话,叫“拼死吃河豚”,说的是身处长江边的江阴人性格豪迈果敢,遇事不等不靠,敢闯敢试,不断创新。

  12字江阴精神“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对江阴人的性格再次做了定义——与其说是江阴精神,不如说是城市特质。如今,江苏省江阴市拥有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和三十分之一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

  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1968年秋,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抽调了20来个农民,决定因地制宜创办华西大队五金厂。3年后,这个没有户口的“地下工厂”一年的产值就达到了24万元,净利润五六万元。当时,100斤稻子才卖10来块钱,按最高亩产800斤稻子计算,五金厂一年的利润相当于700多亩土地产出,而当时华西大队一共才800多亩地。经济效益如此之大,吴仁宝觉得,搞工业致富的路子走对了。

  时光荏苒,50多年后的今天,华西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钢铁、化纤、纺织、海运海工、新能源光伏等多个经营板块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2017年,华西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75亿元,江阴本地纳税超10亿元。

  除了华西集团,制造绳缆的法尔胜泓昇集团、制造溴冷机的双良集团、深耕纺织业的阳光集团,这些乡镇企业或社办企业的创始人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一次次大胆求新求变,披荆斩棘带领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行列。

  正是这些专注主业的企业,成为江阴经济发展最稳固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阴牢固确立“实体经济稳则江阴稳、实体经济强则江阴强、实体经济兴则江阴兴”的发展理念,强化江阴高新区核心区的引领使命,优化临港、靖江两大开放园区的支撑作用,带动全域协同联动、竞相发展,形成一体化、差异化、互补性的区域创新格局。全力打造以特钢、石化、风电、光伏等千亿级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集群,以芯片设计、制造以及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5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同时打造一大批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

  通过出台实施高质量发展30条、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有效引导企业做强做精,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在江阴蓬勃发展,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逐步形成。截至2018年年底,江阴2.1万家制造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469家,开票销售超百亿企业有19家,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达37家,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8家,上市公司总数位列全国县市第一。

  创新让企业在全球行业拥有话语权

  敢闯敢试的创新基因深深融入这座城市,也成为江阴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法则。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江阴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企业真正把主业做强、特色做优、产品做精,赢得市场竞争,成就“百年老店”。

  跨度千米的斜拉大桥上,如何捕捉缆索1毫米的变形、及时化解安全风险?这个困扰业界几十年的难题,由法尔胜泓昇集团自主研发的“内置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桥梁用智能缆索系统”技术破解。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这家企业50多年专注做好“一根绳”,从最粗的1.3米直径的钢丝绳,到最细的0.04毫米的太阳能精钢绳,法尔胜泓昇不断研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被工信部评为中国金属丝、绳“单项冠军”,参与建造全球约930座桥梁和结构项目。

  对标全球行业先进,持续进行技术研发,这样的创新每天都在发生。在纺织业坚守30多年的阳光集团,以平均每天50多个面料新品的开发能力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累计获授权专利997项,参与49项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制定。

  发展压力,始终让江阴企业家如履薄冰。“父亲是双良的创始人,他常跟我说,民营企业是骑在虎背上而不是马背上,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唯有不断创新,走在行业和时代前列,才能让企业永葆生机活力。”双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文彬说。

  早在1985年,双良集团成功研发溴化锂制冷机,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在大型中央空调产业如日中天时,双良集团在节能、节水、环保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向节能环保系统集成商、投资运营商和能源服务商的转型,以“制造服务化”战略为企业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2016年,双良作为业内唯一一家代表企业获得中国工业大奖。

  通过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带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是江阴培育新兴产业的另一个途径,远景集团便是成功范例之一。集团创始人张雷带领团队致力于实现风电领域的技术突破,自主开发风电核心控制技术和载荷优化技术,同时,企业以风电为切入点,开始探索、实践能源互联网。目前,远景全球最大的能源物联网平台管理着包括香港中华电力集团、Pattern能源、杜克能源、壳牌石油等在内的逾100GW的能源资产。

  不断挺进创新链、价值链、市场链中高端的价值导向,让江阴企业在国内国际行业抢占了话语权。截至目前,江阴全市企业累计主持承担起草国际标准14项,主持制定或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456项,承担国际、国内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企业分别达到3家、13家。有150多家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110多个产品成为行业“单打冠军”。

  集成改革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倡导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继续领跑?江阴迫切需要在体制机制层面率先进行改革,从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也为全国县域发展探路。

  2017年起,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突破口,江阴在全省率先启动集成改革试点,并发展到多项改革“协同并进”。通过试点,构建县域治理“五大体系”,在新旧动能转换、生态环境保护、便捷高效政务服务等领域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江阴市推广成熟的“徐霞客镇经验”,将分属市级不同部门的890项行政权力下放到镇、街道,其中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类权限75项,行政处罚权815项,并制定了“2440”目标,实现企业注册两个工作日办理完成,不动产登记和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分别在4个和40个工作日内完成。为打破壁垒,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江阴在全省率先完成61个部门10.6亿条数据接入,实现了政务信息互联共享,80%的事项实现了“不见面”审批,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理行政业务。

  经济体制改革是集成改革七大领域之一,江阴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在金融扶持、土地供给、税收、水电气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倒逼推动高效发展、集约发展,从源头上实现绿色发展。

  改革要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江阴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把主城区20公里的长江、运河黄金生产岸线全部变为生态岸线,启动建设总面积83平方公里的环城森林公园,环山路、停车场、登山步道等基础设施。目前,江阴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200吨,实现日产日清;1万吨的危废应急线处置项目建成启用,启动2万吨的常规线处置项目,为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垃圾、危废、污泥处理全覆盖奠定基础。

  今年年初,江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增幅位居全省县市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1.2%,同比提升5.1个百分点,城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8.3%,降幅位居全省前列,一升一降“两个前列”凸显了江阴长江大保护的突出成效、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成果。扬实体经济、自然区位、人文底蕴、干群素质之长,补创新、城建、生态、富民之短,江阴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1日?01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图」江阴:创新之路越走越阔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