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产能过剩阴影,经常在中国出现

知乎日报 leon 260℃ 评论

挥之不去的产能过剩阴影,经常在中国出现

图片:Tom Thai / CC BY

为什么产能过剩一直在中国出现?

leon,data analyst

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厂商进入市场意味着技术门槛已经大幅降低,中国企业通常无力撼动高端市场,高端市场的利润率较高,厂家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严格,大多都有稳定的供应商,甚至有参股关系,一点价格上的好处不值得厂家去冒这个风险,中国厂家自身也明白打入其供应链绝非易事,所以定位本身就在利润率较低的入门市场。在很多对成本敏感的小企业看来,低廉的价格和可以接受的质量的组合再好不过,因为他们的产品本身也是这两者的组合。

有了这样的需求,厂家自然有动机增加产能。中国的资本成本过低,利率很低。在市场繁荣的时候,企业非常容易获得贷款,低利率使得企业认为可以确保投资回报。由于地方政府对于投资的欢迎和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风险认识不足,企业通常拟定了较高的目标,认为自己可以在市场增长和单价下降中找到平衡点,可是一旦经济形势不景气,单价和需求都出现下降,工厂的开工率就受到威胁,库存上升,企业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这时企业其实可以选择卖掉设备和工厂以减轻亏损并获取资金偿债,可是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得企业在偿债上游刃有余,并坚信市场终会好转。问题是即便市场好转,在市场繁荣的年间增加的产能也已经透支了五年以上的市场需求,如果大家都期待着市场好转,都维持产能,那么到设备的到达年限的那一天也许产能仍然处于过剩状态,那么全行业均无力可图,这批设备和厂房的投资血本无归,企业只能靠非经营性手段弥补损失,比如厂房处的固定资产增值,这是非常被动的,也背离了企业的初衷。

这一点在新兴产业中也很明显,虽然新兴产业没有太多经济不景气的威胁,但是企业高估了市场增长,低估了竞争程度,同质化严重和寡头的存在使得脱颖而出难上加难。我认为有不少企业自知胜算不大仍执意一条路走到黑,这与社会的浮躁氛围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看到宣传成功者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但对失败者的教训总结却比较少甚至根本不受欢迎,加上媒体为国民经济唱赞歌,频繁抨击担忧中国市场风险的海外机构,让很多人产生了只要是在中国这个潜力最大市场就不会失败的错觉。

高端市场的增长:随着民众的收入增加,追求品质生活的居民比例急剧上升,在终端消费品这一块仍然倾向于只选便宜货的消费者大幅减少,我们看到纸尿裤市场的反转就是一例,高端品牌好奇和进口品牌花王大肆抢占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低质低价的产品被排挤到了市场较小的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人口密度的下降和渠道的复杂加剧了利润的恶化。

最为典型的中国式产能过剩来自钢铁,水泥,多晶硅,风机,液晶面板,太阳能面板,海运,运动服饰。

再说一下国外企业的策略:在尚未被中国厂商染指的行业,跨国企业也未雨绸缪。他们担心中国企业的进入会扮演价格杀手的角色,虽然中国厂商通常不侵占高端市场,却会打破既有产品价格结构,削弱竞争对手们的议价权,所以他们会随时准备收购中国的新兴企业并想方设法避免二三线厂商被中国企业收购。

当然,中国消费市场的景气使得也有很多产能增长迅速的行业尚未被产能过剩所困扰,比如汽车行业,跨国车商的在华合资厂目前就没有产能过剩之虞。不过这是建立在中国仍然极低的汽车普及率的基础上的,而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中国已经过了巅峰期,这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情况。当然即便是在汽车行业,隐忧也是存在的。目前市场领先者大众的 OPM 大概是 15%,而较小的参与者如标致雪铁龙则为 7%。可是如果中国车市的年增速减慢到 7%以内,那么按目前的产能增速考量就会造成产能利用率下降和价格战,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届时大众的 OPM 会降至 7%,标致则会降至盈亏平衡点附近。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挥之不去的产能过剩阴影,经常在中国出现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