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国内的纪录片从业者,多少还是有些悲凉

知乎日报 柴火 163℃ 评论

作为一个国内的纪录片从业者,多少还是有些悲凉

图片:BBC Wild China

为什么 BBC 纪录片拍摄水平和叙事水平那么高?

柴火,一天一个蛋。

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国内的纪录片从业者,多少还是有些悲凉。

题主说国内纪录片水准的幼儿级别的,你是对的;BBC 的纪录片都是宏大的叙事,这是错的。准确的说法是,BBC 的纪录片是通过个体命运来描述宏大题材。

回到问题本身,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可写论文,所以我侧重几个点回答。

第一 故事教育

叙事的基础是故事本身。

对于国内纪录片来说,由于多年的教育体系灌输,我们的第一思维是中心思想(这个词好熟悉),而不是个体。在国外的电影中,经常看到父母在床头给小孩子读故事,因为故事是儿时教育最基本的载体,但我们小时候这方面熏陶相对薄弱,以至于中国人总体上缺乏讲故事的能力,这不仅仅是纪录片人,销售、老师、设计师等各行各业基本如此。

纪录片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案,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要在短短几分钟内讲清楚你的故事。前年参加一个提案会,中国纪录片人的提案,可以说是完全不知什么是故事。

一个从小缺乏故事熏陶的群体,如何能有较高的叙事水平。

第二 叙事法则的工业化

是的,你没看错,叙事技巧也可以工业化,流水线化,是有一套完整而详细的标准。就和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开场怎么设置,每个段落不超过多长,每个采访多少秒以内,宏观和个体如何处理,什么长度是观众忍受的极限,bbc 会请专门的机构做观众的心理分析,数据分析,精确到哪个情节,多少分多少秒观众开始流失了,所以,bbc 的叙事,都是按照观众的心理感受,有科学依据而制定出的标准,而且是工业化的标准,比如在他们系列片中,就算再好看的一段情节,也不可以超过 8 分钟,8 分钟一过,必须要出新的内容!

但是,国内纪录片作品往往是导演的个人作品,我是大爷,我想给你看什么你就看什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是上帝。比如一个一两分钟的长镜头,一个人在画面里走啊走啊走,多 tm 有韵味,多 tm 深沉,你们这些傻逼观众就按照我的节奏走吧,哇哈哈哈......

对于大多数的国内纪录片者,bbc 这样的标准,是天方夜谭。

不过近两年改观了很多,大家开始学习 bbc,最典型的就莫过于《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叙事,每一个主人公篇幅长度,怎么开篇,怎么设置悬念,如何结构,一集多少人,多少个故事......都是按照 bbc 的标准制作。

实际上题主问拍摄水平高低,也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完整而细致的标准,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艺术的基础,也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

第三 艺术基础

拍摄水平的差异有很多原因,比如设备、经验、标准、流程、金钱等等,国内纪录片拍摄往往讲究好看,却忘记了最重要的画面叙事,就像一双空洞无神的大眼睛。

如果说上面这些这都可以在短期内模仿追赶,那么下面这一点,是 bbc 甩开我们几万光年的核心——艺术基础,对于国内纪录片拍摄者,无论导演还是摄像,这是决定他们的天花板——再精致漂亮的画面,也只具有匠气,却无法打动心灵。

这个点实在太大了,有兴趣可以看看《艺术中的精神》。

第四 价值观

这是最令人绝望的一点。

还记得老谋子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吗,网上流传的 bbc 切换版和国内切换版,或许就能看见一斑了——同样地内容,绝不相同的效果。

这是价值观导致的。就像看凤凰卫视一样,这个剪刀 + 口水的台,大部分节目制作简单粗糙,但是,就是好看,为什么?

价值观决定了看待事物的角度理念全然不同。

国内纪录片从业者,在某种教育体制下长大,思维固化,看待事物的角度单一,非黑即白,也不可能有更多的表达。

所以,我悲哀地目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不可能超过 bbc。

但是我们还是会努力。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作为一个国内的纪录片从业者,多少还是有些悲凉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