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像迎春花等春天最早开的花都是黄色?(多图)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为什么春天最早开的花大多是黄颜色?
这问题太有品位了~因为我也曾为此倍感疑惑四处考证,终于基本可以合理解释,哈哈哈。
涉及的植物学知识点其实挺多的。
首先添个图帮楼主壮大声势~\(≧▽≦)/~
以下依次:蒲公英,山茱萸,连翘,结香,洋水仙。都是 3 月初拍的。就是拍了这组图,让我开始困惑这个问题。。。
好来进入正题吧~
我们分以下几个环节尝试着讨论一下:
1. 目标
我们知道,开花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结果,繁衍后代。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花朵都需要靠虫子传粉受精来达成目的。
昆虫对颜色的辨识程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弱。但我一时找不到什么像样的论文。。。果壳问答供参考:
相对而言,黄色是昆虫普遍比较喜欢选择的颜色。黄色花在所有开花植物中所占的比例,其实也是非常高的。
早春和冬季,气温低,昆虫出现的频率本来就很低。这时候的虫媒花,为了更加明确地引起光顾者的注意,最佳选择也就是黄色了。
(根据我的观察,蜡梅在这方面堪称翘楚。以前宿舍楼下有一大片蜡梅,纵使数九寒天,一样能看到不少虫子围着它们团团转。可是红粉白色系的梅花,却从未给我留下过如此闹哄哄的印象。当然蔷薇科可能本来就霸气侧漏这是另外一回事。。。)
2. 色素
控制花朵颜色的是花色素,比较常见的,花青素,类胡萝卜素,最主要是这两类。前者产生红蓝紫色调,后者产生红橙黄色调。
但比起花青素,类胡萝卜素是相对更为稳定的存在。比如说,前者的合成过程中,许多相关酶类都存在光依赖性(light-dependent),也就是说,缺乏光照,会大大影响花青素的合成。此外低温也是导致花青素合成缓慢的另一个原因。
相比之下类胡萝卜素就好伺候一点。。。无论合成途径还是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类胡萝卜素中是可以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这对于早春尚未长出绿叶,营养相对匮乏的植物而言,无疑是胡萝卜素更加有利于后期的整体生长。
(所以到了夏季,或是热带,我们也会发现红蓝紫色调的花朵明显增多。这就是大家开始充分运用花青素了。。。)
3. 温度
作为承上启下的佐证,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图。。。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花很多是这个色调的↓
(雪片莲Galanthus)
(雪绒花Leontopodium)
(雪莲Saussurea)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植物很多是这样的↓
(扶桑·朱槿·大红花)
(九重葛·叶子花·三角梅·勒杜鹃)
(非洲凤仙)
简单来说,我们知道,我们看见的颜色,来自物体本身反射的颜色。也就是红花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白花反射一切光,黑花吸收一切光。
花算是植物普遍最娇嫩的部位。吸收的光能量越多,温度越高而容易被灼伤。这也是为什么黑色花基本见不到,而天然的深色花朵也非常少的原因。
处于低温的环境里,娇嫩的花瓣自然只能通过更浅的颜色来保护自己,避免吸收过多光线把自己燃烧掉。
(当然这也只是个相对的比例——蓝色的龙胆与矢车菊,紫红色的杜鹃与报春,都是寒冷山地的植物,但它们一般都在春夏时节,气温回升才会开放。而在温带,初春的露地气温也的确还是比较低的。so。。。)
所以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蛰伏一冬的低温环境,导致黄颜色的花朵成为对植物们而言,最低成本、高效益的选择。
当然会有人说:也有红梅啊,也有紫色的玉兰啊。还有仙客来君子兰,都很鲜艳。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梅花与玉兰,都是足够高大的乔木或大灌木。它们的营养储备,其实被那些开黄花的草本或小灌木,要丰富不少。
至于仙客来啊君子兰啊什么的,其实都是来自温暖地带的舶来品。冬天开花?你把它们丢雪地里试试。
P.S. 题主说的苦菜可不是初春的花哦。小满节气的候应里有“苦菜秀”,在中原大地一般初夏才是盛花期。当然,不排除个别先声夺人早开的,这就是传说中的要的俏,冻得跳啊。
扩展阅读:
黄色粘虫板诱杀技术 --《北方果树》2011 年 03 期(这里面提到一个昆虫的“趋黄性”概念,不知道是否属于公认定义。。。)
低温胁迫对旱春开花植物花器官抗寒性及花色的影响(某硕士论文。引用之是想说明花色与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其实非常复杂,我所解释的,也不过是皮毛罢了。有兴趣有基础的可作为深化阅读。)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为什么像迎春花等春天最早开的花都是黄色?(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