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观后感:这些中国电影「秘籍」还是不要为好
图片:《白日焰火》《白日焰火》
(以下内容含剧透)
为什么在大陆海外得奖电影中的中国城市都是一个样子?荒凉,破败,庸俗。
我看到了太多的雷同:文艺电影必然出现,甚至是不出现就不是中国大陆艺术电影的场景 --- 廉价舞厅,再一次的跃入眼帘,我不禁想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导演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将场景聚焦到这里?
简易居民楼,桑塔纳,庸俗歌舞厅,发廊,破败的工厂……等等,这些地方的共同点就是:它象征着中国尴尬的世界地位,反映了中国在世界文化主流语境里面特有标签。
我们正好处于一个农业社会尚未完结,工业文明又尚未成熟的历史地位,一切都是混搭的,一切都是错位的。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中国人生活的荒谬性。
影片开场就是一首有文革特点的歌曲,这是让我最熟悉的一种预告 ---- 这部影片也将不可避免的使用屡试不爽的电影元素:怀旧的城乡结合部,符号化的人物设定,沉闷而骚动的主人公……这些完全雷同的元素,大量出现在王小帅,娄烨,贾樟柯的电影中,深深的影响了一代电影人。
这部电影有一个场景,当吴志贞被带去指认现场的时候,一对年轻夫妻目无表情的坐在床上听着一段关于分尸抛尸的案情描述,而年轻的妻子正有一个大肚子……
这对夫妻的表情是呆滞的,看上去异常荒谬,既不吃惊,也不反感,介乎于好奇与麻木中间。这种人物出现在绝大多数场景之中,比如浴室里面那些肥硕的浴客,居委会(也许是)里面的官员和群众,那些周遭的群众演员角色如同没有名字,没有性格,没有属于他们的描述,有的只是一种符号化的身份制定 --- 路人,无名看客,吃面的主顾,舞厅游客……
此片中的群众演员的表演是毫无生机的,非常业余,并且异常程式化,但是电影并不在乎这个,甚至是一种刻意地放纵。
这实际上是说,中国人的生活是多么的乏味,以至于每一个人过着相同的生活,为此电影会用一种戏虐和偷窥的方式来放大这种乏味。
用这样的角度看那冲消防演习就顺理成章了。这场消防演习就是一种“荒谬”,不真实,无理由。无头无尾,无根无据,这就是一种习惯,一种流程,仿佛你就是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
并且和所有同类型的影片一样,作者也并不对这一群人抱有富有人情味的描述,反而是一种颇显傲慢的态度:你们的的确确是符号。这种看上去是一种浮世绘一样的中国当代社会描写,和黑泽明的浮世绘却并不一样 --- 后者镜头下的小人物,在批判的同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本质上是悲天悯人的。
几乎中国当代艺术氛围下的所有艺术形式,摄影,绘画,电影……都一再的重复这些元素:光鲜背后的庸俗,麻木呆滞的国人,千篇一律的生活。
就当代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者年纪而言,这样的描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导演们大多数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二三线城市,就算是大城市,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中国城市和现在还是很不一样的,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在其身所处的环境使得他们成为异类,必然是孤独的。他们敏感,不被理解,带着灼热而冷酷的眼光看着自己的生活。
在他们看来,完全不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周遭居民,如同鬼魅一样的存在着,他们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着,这些根深蒂固的感觉,就转化为电影里面这些人物。
在承认生活和众人的乏味之余,作者必然将自己的梦想投射到那些不一样的人身上 --- 羡慕而害怕的黑社会大哥,小镇上神秘的女人,有预言能力的疯子,被押送刑场墙壁的罪犯……这好比博尔赫斯笔下的人物,也让我想起《蜘蛛女之吻》。
儿时的这些神秘人物,全都被带到电影中,一个也不缺:光怪陆离的夜总会,浓妆艳抹的老年女人,廉价舞厅里面的情欲男女,发廊里面肥胖的女人,神秘的匪徒。
最后,就是最最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设定:颓废城市下的具有神秘感的美丽女人。
我不认为电影在吴志贞身上的笔触是深入内心世界的,其看上去有足够吸引力的外表 --- 柔弱的神情让男人有征服欲,性感的身材有让人怯懦 --- 内心深处的心理状态却语焉不详。
按照剧作法而言,心理变化依靠行动来展示,真正的主角一定是一个主动行动者,否则按照目前的剧作技巧,是无法让观众看到其心路历程的。吴志贞却不是,她是一个被动者,她完全处于张自力行动线之下。导演在这一点上是乏力的,实际上他也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这需要极为高级的技巧,可惜,我没有看到。
怎样让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有情感透射与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选择。
主人公必定在影片的故事线中不断的做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观众的参与。A 或者 B,每一次都是艰难的两难选择,但是选择必须做,选 A 还是选 B,就是一次人格的展示。
经过无数次的选择,角色的人格逐渐完整,而每一次选择都接近一次故事的最终结果,两条线索并到一起,迎来故事的落幕。
吴志贞的选择是什么?观众或许能自行脑补,但是剧作本身却缺失了。在以张自力为线索的故事视角下,吴志贞充当了一个被观察者的设定。这使得导演没有更好的机会和空间来展示她的内心世界,仅有的只是一种偷窥。
这种偷窥没有高潮,没有融入,没有彻底的逼近,也没有冲撞。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或许只能停留在这,而这也是许多类似电影的共有问题。
唯一真的让我感到真实存在的角色自然是张自力。因为他是行动者,他是 Hero。Hero 的意思就是,你的所有行动都是自己去做的,没有人逼迫你,你可以什么都不做,但是你做了,你就是 Hero。
他和吴志贞的关系,是影史上最经典的故事架构:蛇蝎美女,Femme Fatale。
无数电影都拍过这个架构。著名的有希治阁的《晕眩》,《致命的诱惑》,朴赞郁的《蝙蝠》……
这种关系最难写的地方在于,男女主人公除了性吸引之外,还有什么是他们的化学作用?他们的宿命到底是什么?
也许,很多人对溜冰场上桂纶镁的绮丽神秘所吸引,被洗衣店里面慵懒之美所迷惑,被摩天轮里面的冷面红唇所迷离,但是这都是是表皮,都是浅层,若不辅之以两个人的性格互补,则不算登入堂奥。
是孤独?是不安全?是渴望激情?剧本必须给出精准的解释。从月台的一场戏看来,张自力自言自语,让自己乏味到死的生活慢一些……
其实,这部电影最让人值得肯定的是,对于 Femme Fatale 这种经典故事架构,总算是给出了一些超越于纯粹性吸引之外的解释。溜冰场一段戏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用镜头语言给出了一种尽在不言中的电影之美。这当然是导演多年淫浸电影经典作品之后的必然结果。
对于女主角的罪行,那个灯火辉煌的白日焰火的夜总会,那个看上去高贵而色衰的老年女人,那个摩天轮的封闭空间,都是电影中无比精彩的瞬间,当到了结尾,那个楼顶的焰火,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但是,吴志贞的罪行和前面的碎尸案脱节,梁志军的角色其实冲淡了吴志贞本身的线索,如果说,用梁志军的线索来引开观众的注意力,那么吴志贞一直充当被解救的对象来说,这一种设定又背离了经典 Femme Fatale 架构。
不直接了,不纯粹了。Femme Fatale 的精妙之处在于,明知道前方是恶之花,是温柔地狱,男主人公也做出了绝望的选择,飞蛾扑火。
但是本片也处处背离这个架构,让吴志贞不去承担蛇蝎美女的设定,这多少让张自力的各种行为缺乏了那种欲罢不能的张力,而让吴志贞作为一个无辜者的形象存在着,这样让 Femme Fatale 的魅力大减。
也许 Femme Fatale,不是东方导演的菜,东方导演重视不敢直接面对人性的荒谬和复杂,总是用不断的妥协和修补,维护一个看上去和谐的结果,虽然温情,但是力量感是不够的。
倘若,张自力出卖了吴志贞,最后用卑鄙的活着来告别自己一段奇异的人生,倘若吴志贞用坦荡的恶来救赎张自力的灵魂,倘若两人用垂死的激情来告别第二天就要到来的庸俗告别,用白日焰火来嘲讽一下乏味的世界,倒不失是一种选择。
总体来说,这样的电影在西方获奖我不奇怪,也许这就是第三世界的宿命:对于主流语境的一种电影化解释 --- 我用电影告诉你们,你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对的。
但是我不反感,因为这是一个讲故事的电影,无论噱头也好,还是真想说故事也好,去用经典故事架构,就是一件好事,这是对电影传统的致敬,对影史的致敬。这不同于某些西方获奖电影,我觉得那些不是电影,是影像化的中国人类学考察报告。
只要你是尊重电影的,尊重传统说故事技巧的,我都会尊敬。但是诸如楼道拴马,网吧暴走男,消防演习……这些借机发挥的东西,使得我不得不提高警惕,中国电影要想前进,这些“秘籍”还是不要为好。
倘若这是柏林金熊,那么我很想知道《杀人回忆》该是什么奖项?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白日焰火》观后感:这些中国电影「秘籍」还是不要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