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属于他们的荣光,终究会挥洒于天地

知乎日报 君泽 135℃ 评论

《智取威虎山》:属于他们的荣光,终究会挥洒于天地

图片:《林海雪原》

说说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上)

君泽,胖子怯热

谢晋先生在世时,徐克提起要拍“智取威虎山”,谢晋先生说:“一定要拍,我支持你。”徐克心心念念好久,筹备五年,终于得偿心愿,2014 年底,《智取威虎山》又要上映。

曲波

《林海雪原》1957 年版封面

1955 年初,甲午年底,齐齐哈尔下着大雪。曲波一瘸一拐回了家,妻子刘波叫他不搭话,就在那一个人闷坐着。一根烟,又一根烟,屋里子烟雾弥漫。

1948 年 11 月,正是辽沈战役。曲波大腿骨折,股动脉破裂,送到医院治疗了半年,但骨头没接好,右腿短了四公分,走路一瘸一拐,成了残疾人,上不了战场,只能退到后方,在齐齐哈尔车辆制造厂担任党委书记,兼任副厂长。

党委书记,重要任务就是讲话,作报告,鼓舞人心。曲波打过仗,自己流过血,也见到战友流血牺牲,讲话时总免不了缅怀那些英烈,地下观众也爱听。讲的久了,曲波就想着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但他没读什么书,只是听多了三国、水浒,他想写,又不敢写。但这念头生出来,就是没拔掉根的草,越钻越深。

雪越下越大,越来越白,一大片一大片又成了先前那片雪原。

不管了,写得好不好另说,能不能出版也另说。曲波先挥笔写下:“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他写自己的事,又没了负担。1955 年初开始,每天构思好就写,能写一万上下。写完初稿,不满意,烧了,再写。他写着,刘波誊抄,誊抄完就随手扯一段毛线,把书稿细细装订好。1956 年 8 月,他从齐齐哈尔调到北京,也最终完成了《林海雪原荡匪记》,四十万字。书稿送到龙世辉手上时。稿纸有大有小,装订线也五颜六色。

龙世辉是湘西人,有汉、侗族血统,力气大,能打架,黄埔十九期学员,但之后没当兵,去辅仁大学读了中文系。除了《林海雪原》,龙世辉还编辑编审过《三家巷》、《青春之歌》、《芙蓉镇》、《将军吟》、《透明的红萝卜》、《你别无选择》等等,他一个人,从建国审到八五新潮,从革命文学审到现代主义文学。

话说回来,拿到稿子时候,龙世辉刚过 30,还是个助理编辑,他向楼适夷推荐了这小说,又亲自操刀帮忙修改,前后忙了三个月,有些章节几乎重写,书名也改成《林海雪原》。曲波提出要署两个人的名字,龙世辉没答应,觉得没必要。不过人文社总编辑巴人看了他审订的原稿,将他破格提升为编辑。

1957 年 2 月,《人民文学》连载了小说部分章节,9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林海雪原》,曲波妻子刘波亲自写下题目。粗略统计,仅到 1964 年 1 月,小说印数超过 156 万册,少剑波也比曲波更出名了。

曲波心愿达成了,他让高波、杨子荣的名字尽人皆知,他们牺牲了,但他们又活跃在另一场革命斗争里。

活跃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里。

杨子荣

刚建国,万象更新,一切要新,龙世辉看了《林海雪原》,觉得这本书像武侠,好看。那时候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喜欢旧武侠,老演义,爱听三国,听杨家将,《林海雪原》通俗又传奇,可以说是新中国需要的新武侠。实际上,曲波几乎没受文学训练,要说有,也是从那些演义传奇里来的。

武侠,要有传奇故事,要有英雄人物。《林海雪原》里有杨子荣,小说里他是英雄,现实里也算得上传奇。

1946 年,国共还在谈判,但共产党已经组织军队,在东北清剿土匪。3 月 22 日,杨子荣从战壕走出来,挥着白毛巾,走到杏树底村。

杏树底村在牡丹江,也有土匪盘踞,解放军与土匪对峙,几炮过去,伤了不少村民。杨子荣那时候是班长,听到孩子哭喊,知道再打下去要死不少人,一个人直奔村子里,劝降了 400 土匪,化解了一场血战。上头那照片,大概就是因为这事受到表彰拍下来的,也是他唯一一张单人照。

那时候他 29 岁,在部队上已经高龄了,他那时刚参军一年,参军时候也因为年纪大,只能当炊事员。但他送饭时候,总喜欢支招帮衬,在一次突击里,一班班长阵亡,杨子荣临阵顶上,才遂了打仗的心愿,心里踏实下来。

参军的三年前,他从东北回到山东牟平老家,家里张罗了一门亲事,不久又有了女儿,但那时候人命危浅,孩子活了半岁就死去了。杨子荣 4 岁去过丹东,之后跟母亲回了老家,老家养活不了,12 岁时候又去丹东父亲那里,两年后正是九一八,父亲去世,之后他在的工厂裁人,他没了工作,只能去码头,搬木头,扛大包,最后去了鞍山矿上做工。矿是日本人的,他打了日本人,回了老家,算来那时候他 25 岁,在东北闯荡了 14 年。

智取威虎山确有其事,不过不是小说写的那样。1947 年 1 月,杨子荣因为劝降了 400 土匪,已经是侦察排长,这次他带了六个人,组成小分队,化装成土匪——自从他成了侦察排长,就经常化装成土匪——一路设计,先绑了土匪联络员,又利用联络员绑了岗哨,最后带着三个人,冲进马架房子,没费一枪,绑了座山雕。这没小说说的那么曲折,但不一定没有小说精彩。

座山雕人数不多,但会打游击,打杀了不少共产党干部,杨子荣立下大功,2 月,又随团副政委曲波和三十个人组成小分队,继续清剿闹枝沟的一伙土匪。杨子荣又是先冲上去,但天气太冷,枪针冻住了,没有响。屋里子飞出了子弹打在杨子荣胸口上。

1947 年 2 月 23 日,曲波率领小分队消灭残匪,杨子荣牺牲。

杨子荣喜欢打牌,只是牌技差。他年纪大,是大哥,打牌输了也照样闭着眼让“小弟”弹脑瓜刮鼻子,下次见面也不怕输,要接着打。

杨子荣参军后,没跟家里通信,家里只知道他参军了。后来有人从牡丹江回来,说看到杨子荣了,一身土匪打扮在那儿晃荡,八成是当了逃兵,成了土匪。村里人信了这话,取消杨子荣家的军属待遇,也没人去帮他家代耕。

1957 年,组织上确认杨宗贵为失踪军人,宋学芝捧着那张通知单痛哭。她 1966 年去世,大概也看过《智取威虎山》,但她不知道,那个杨子荣正是她儿子。

1974 年,上面那张照片送到杨子荣哥哥杨宗福手里,最终确认杨宗贵就是杨子荣。那时杨子荣已经名满中国,杨宗贵却已经失踪 27 年有余。

但是 1952 年,许万亮已经去世,生活劳苦,女儿夭折,丈夫又成了土匪。或许到了天上,她能知道丈夫的故事,或许能看到自己丈夫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1960 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

1966 年,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上演,10 月,《人民日报》发文,称其为“样板戏”。

1966 年,曲波被揪出来,扣上四顶帽子,因为他是《林海雪原》作者,来看他批斗会的人也特别多。曲波是二级残废军人,不用去干校,先是扫院子、扫大街,之后去食堂劳动,但他盛粥撒了一身,摆馒头捏得太紧印上指头印,卖菜又会忘了收钱,只能去果园劳动,干点轻活,他觉得挺好,还买了修剪果树方面的书认真阅读。

1966 年,“龙世辉是个好劳力”,严文井拿这句话保了他,但他还是去了五七干校,有一天中暑昏迷,出不了工,大姐韦君宜大喊:“好劳力都病了,明天出工怎么办?”。

1966 年,杨宗贵躺在牡丹江快 20 年了,人人都知道他,但没人知道杨子荣就是他,直到三年后,终于慢慢查清了样板戏里的杨子荣到底是谁。

那时候,大家还只知道,杨子荣是童祥苓。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题图为杨子荣(圆圈中人)与牡丹江军分区二团战斗英模合影(1946 年 10 月 1 日)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智取威虎山》:属于他们的荣光,终究会挥洒于天地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