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评价中国影评人:其实严肃电影评论早已失去位置了

知乎日报 薛冰心 296℃ 评论

客观评价中国影评人:其实严肃电影评论早已失去位置了

图片:Lynn Lin / CC BY-ND

如何客观评价中国的影评人?

薛冰心

说一下我的看法。

一、

客观评价中国影评人?

没想到,中国影评人一向肆无忌惮地恶评那些中国“烂片”,现在轮到他们被评判了。

如果说中国电影界的水平落后欧美同行很多年,那么评论界只可能落后更多。

评价谁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影评人,总得有标准吧。

和书评、乐评相比较,影评相对来说是门槛最低的。

但门槛再低,也得有个基本素养。浅显点说,独立影评人的作用:

1.推荐大众忽略的“冷门”佳片。从影史和艺术价值角度衡量一部电影,让市场表现不佳的好电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让真正有价值的影片被更多的人了解。

2.做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观众在观影中的种种疑惑,可以在影评人的优秀影评中找到答案。

这里我就不评价那些主流媒体影评人(红包影评人)了,没意思,这里面的猫腻大家都懂的。

有慧眼做影评人,首先应具有以下能力:

1.经过训练且独立的审美能力

2.对电影史上的经典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3.通俗而不低俗的流畅文笔。

前两点最为重要,第三点做好了可以加分。但如果没有 1.2 点能力做支撑,那么影评很可能就沦为了普通观众的观后感。

二、

评价中国影评人的平均水平,我一时无聊,想出了一个不怎么科学的办法(这是一种谦虚你造吧),

做一个取样,让一部分影评人进行一项测试。看看平均的得分怎样。

有人说,看电影,评电影,这些能力还能量化吗?

我还从最基本的入手吧。

就拿影史阅历来量化:

我从《视与听影史 top250》榜单(代表欧美行业人士视角)、tspdt1000(1000 部影史必看影片,取前 300 部)、《台湾影响杂志 - 影史 200 部佳作》(代表台湾影评人的视角)、《世界最美 100 部》(代表法国影评人和学者的视角)这 4 个榜单中,抽取150 部电影

我找这 150 部电影有这么几个特点:

1.在影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在豆瓣关注度较低,看过数均低于 2000 人。

3.这些电影我看过半数(75 部以上),且绝大部分都有中字,极小部分有英字,所有都发行过 dvd,不存在绝版看不到的情况。

举几个例子吧,有格里菲斯、茂瑙、巴布斯特的默片,有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的类型片,有欧洲各位大师的代表作《德意志零年》《灰烬与钻石》《复仇之日》《泯灭天使》。。。,有纪录片大作《浩劫》《日月无光》《细细的蓝线》。。。,有《大地之歌》《我是古巴》《西鹤一代女》这样不属于西方世界的电影杰作。不一一列举了。

说实话,这些电影应该是一个独立影评人,或者有志于做独立影评人的写手应该着重研究的,至少,应该找来看一看。

我的取样样本,是从目前很火的某影评网站上随机抽取的 40 个影评人。

其实做这个测试之前,我还对这群人的专业素养、影史阅历抱有一种幻想,毕竟他们豆瓣标记的观影量动辄上千,大几千的也大有人在,这 150 部影史上如此有名的电影,应该难不倒他们。

我使用豆瓣马甲号标记了以上 150 部电影,并找到我曾经关注过的迷影网影评人的豆瓣主页(有些迷影网作者不用豆瓣,只好作罢),根据“共同爱好”(即他看过并不给出低于 2 星评价)做出以下统计:

KTV(3)、独孤岛主(5)、云中(1)、木卫二(8)、妖灵妖(66)、悉尼卡通(5)、大奇特(67)、Look(9)、桃桃林林(49)、大瘦瘦(7)、大头马(5)、安东(?)、风间隼(2)、magasa(?)、何小沁(18)、闪灵爱(9)、本南丹蒂(?)、胤祥(25)、奇爱博士(14)、Luc(0)、U 兔(6)、btr(4)、仁直(18)、大宸(43)、亵渎电影(9)、viennavirus(0)、卫西谛(22)levitating(6)、韩松落(7)、冷杉(20)、欢乐分裂(57)、西帕克(21)、大旗虎皮(?)、张小北(1)、4cats(4)、内陆飞鱼(5)、海树(10)、gawe(24)、水怪(3)、帷幕(54)。

括号里为共同爱好数,和看过这 150 部电影的数目不会有太大反差。(如果看影史经典全部打 1 星 2 星我劝你还是以后还是别评了)。

以上全部为影评人的网名,而且均使用豆瓣他们公开的数据,应该不存在什么侵犯隐私的问题。有些人不使用豆瓣标记观影数(网络大神都怕露底),或记录数过少(可能是不完全记录),以问号代替。

从中看出,只看了个位数的占大多数。电影美学史基本就属于没有入门,一知半解的了。就算不做影评人,一个普通的爱电影的影迷,也会渴望尽可能多得看这些电影。有什么理由不去看呢?

我把“得分”较高的贴出来:

妖灵妖(66)大奇特(67)桃桃林林(49)帷幕(54)。

看过的数目很少,那就该补课了,如果还打算认真对待电影史的话。

一叶可知天下秋,大概我国平均水平也就这个样子了。欧美和台湾影评人选出的影史最重要的电影也就区区几百部,如果我们的影评人连一半都没有看过,那又能从何处去了解影史呢?

如果连最基本的影史的都不了解,更别提更难培养的影像审美了,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区别,又体现到哪呢?

如果影评人不具备超乎常人的影史储备和电影审美,凭什么让普通观众听你们的“主观感受”来决定看不看这部电影?

苏珊桑塔格说:“这种迷恋(迷影)不仅仅是喜欢,而是一种对电影的审美品位(建立在大量观看和重温电影辉煌历史的基础之上)。”

“迷影”,并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口号,不是区分所谓资深与普通影迷的标签。
国内很多写手创作不出自己的内容,只好绑架电影,写点观后感式的影评,看似旁征博引,实则根本不在点子上。殊不知电影批评也是一种创作,不是写小说写不好就可以去写影评的。

我建议中国影评人还是不要动不动就拿罗杰伊伯特自比了,罗杰写的几本《伟大的电影》里的几百部电影够你们看了,罗杰还创办电影节挖掘真正有价值的电影,现阶段谁大言不惭说自己是“中国的罗杰伊伯特”那根本就是笑话。国内影评人看过的是不少,几千几千的阅片量,这几千部里有多少好莱坞无脑大片香港三级片邵氏武打片内地抗日神剧只有自己知道。一有新片就去看,看完狂吐槽,刷一星,和好莱坞差一百年,我想问问有意思吗?

说完这些,其实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影评人过分苛责了。现如今,“影评”早就在电影产业里失去位置了,《大白鲨》《创战纪》这些电影已经宣告了严肃电影评论的死亡,也宣告了“迷影”的死亡。所以,在这个年代,再也出现不了巴赞那样的影评人了。这个年代,好的电影评论不能催生好的电影,导演、制片人、电影公司的高层也不再重视影评的意见。影评人的作用被市场宣发运作人员的工作所取代。

ps,关于这个测试,可能会有质疑。有没有人会突破半数。

有截图为证:

其实还有好几个我关注过的大神在测试中都超过了半数。像易老邪这样的电影迷,可从来没有以影评人自居,只是普通的电影爱好者。

pps,附个马甲链接,有兴趣的可以自测。LouiseBrooks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客观评价中国影评人:其实严肃电影评论早已失去位置了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