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十年前的新闻,你会震惊于网页的干净清爽。那是广告还没蔓延孳生的纯真年代,而如今广告已铺天盖地。然而,狂轰滥炸引用户反感并不明智。在未来,广告将不再"轰炸",而改用"狙击"。本期《科技万有瘾力》将聊聊未来的精准广告。
搜索引擎:奴役你的管家?
从谷歌的收入结构来看,谷歌其实是一家“广告公司”。而这家“广告公司”旗下神秘的X实验室却开发了一系列炫酷的前沿产品——谷歌眼镜、自动驾驶的汽车技术、神经网络程序等等。这些项目折射谷歌理想主义光辉之余,也拼出了谷歌想要的的图景:一个由谷歌“占领”衣食住行所有信息入口的未来。
谷歌并没有进入汽车行业的打算,其自动驾驶技术是基于地图信息的一套解决方案
谷歌希望,当大多数人面临选择时,小到中午吃什么饭去哪里吃,大到人生的抉择,谷歌都能成为首选答案提供者。比如,当你驾驶采用谷歌自动驾驶的汽车,在哪里加油、吃点东西,从哪条路走,等等都是谷歌帮你操心,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与谷歌合作,有钱大家赚;反之,则酒香藏在巷子深处,无人上门。
穿戴式设备山雨欲来,图为iWatch概念图,iWatch将是iPhone的配件
在未来,搜索引擎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仆人,这个仆人"活在"穿戴式的设备中,7×24小时随时听候用户吩咐。眼镜、手表、腕带这些穿戴式的智能设备,既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答案、满足需求,又能够随时随地收集使用者的数据。
传百度正秘密研发可穿戴设备Baidu Eye
而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搜索引擎提供的广告将更加精准。甚至比你更加"了解"自己。比如,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吃一顿批萨,在某个你肚子空空又有闲情的下午,甚至当你尚未想好要吃点什么时,搜索引擎就恰到好处地提供了周边一家批萨店的促销信息。
算出来的连续剧:看穿观众审美
当你兴冲冲告诉好友发现了一部无比精彩的电视剧,有可能并非你的欣赏能力“慧眼识珠”。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这就是精确针对你这类观众制作的作品!
美剧《纸牌屋》海报
今年2月初,由大卫·芬奇(David Finch)执导、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主演的电视剧《纸牌屋》(House of cards)开播。这部政治惊悚剧通过在线视频网站Netflix 播出,而且不是每周播出一集,而是一次性推出第一季的全部13集。
敢于这么做,Netflix倚仗的是数据分析。一旦成为Netflix用户,你通过终端实现的所有收视习惯都会被其记录在案。何时开始播放,看到哪里会暂停,哪些地方会反复重放,看到哪里会弃剧。
Netflix在美国、加拿大提供互联网流媒体播放
依赖积累下来的数据,Netflix发现1990年BBC版《纸牌屋》的爱好者,同时也是凯文·史派西演出作品和大卫·芬奇导演作品的忠实观众。于是Netflix得出结论,这三者的交集定能确保收视率无忧,继而做出了投资一亿美元、拍摄两季的决定。
而一口气将全部 13 集内容全都放上网的做法,同样也是基于数据分析。Netflix发现用户更偏向于一口气看完多集甚至整季。
基于基因的广告:你的缺陷我知道
基于用户产生的数据,衣食住行、消遣娱乐都已经尽在精确广告掌握之中。还有更加精确的"狙击"方法么?答案是:有的!未来,商家将根据用户的基因提供广告!
美国公司Miinome已打造了一个平台,能够帮助消费者管理销售商根据他们的基因组成提供的商品
通过分析基因测序获得的信息,在辅以用户在社交网络分享的信息,广告将变得精准而富于预见性。举例而言,如果基因显示你是一个易于脱发的男性,而你在社交网络分享的信息又显示出你处于压力较大的环境或者经常吸烟,那么系统就会综合考虑,向你推荐用于戒烟的尼古丁贴片,或是用于舒缓压力的瑜伽,或直接是抗脱发药,用于预防尚无征兆的脱发隐患。
基因测序将把医疗带入个体化时代、也将把广告带入个体化时代
美国一家公司已经打造了一个平台作为遗传信息的资源库和经纪商行,既能帮助用户管理自己的基因信息、又能够向商品销售者和研究者出售匿名数据获利。作为提供基因信息的回报,该平台的用户将能够获得免费的基因测序服务。
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走低,在未来,每人出生即免费拥有自己的全套基因测序数据将不稀罕。在漫长的一生中,在享受基因治疗的便利之余,免费的代价就是精确到令你毛骨悚然的广告。而能够负担检测费用的富人,如果数据保管不慎,也将沦为精准广告狙击的受害者。
面部识别投放:胖人不敢上街?
也许你不使用智能手机、排斥社交网络,更拒绝去做基因检测,但这样仍然难逃广告的精确打击。当你毫无防备走在生活的康庄大道上,路旁的广告牌早已识破了你是男是女,是高矮胖瘦,是老弱还是病残。
在英国伦敦的测试项目中,如果女性站在广告牌前,会播放一段40秒的视频;如果是男性,则会直接展示一条简短的信息
去年初,英国伦敦测试过一款能够识别人脸,精准投放的广告牌。借助高清摄像头的帮助,内置的软件可以根据行人的面部特点判断其性别,准确率达到90%。虽然当时只能根据性别发布广告,但有望根据年龄、种族和体型发布更有针对性的广告。
国内也刚刚引进了这一技术,实测其锁定能力非常强,离屏幕4米开外,人脸就会出现在屏幕上方,连坐在手推车里的婴儿也能被屏幕捕捉到。但相对而言,其对年龄段的识别准确率相对较低。光线和位置都会影响判断。
目前的原型机还非常粗糙,电池部分还没能整合到眼镜内部
有矛就有盾,日本的两位教授担心人脸识别技术泄漏隐私,发明了一副“防识别”眼镜。眼镜上配置了11个红外 LED 光源,它们发出的不可见光会对摄像头产生干扰。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红外光源在眼睛、鼻子等人脸识别的关键区域制造干扰,使人脸识别程序无法发挥作用。
气味诱惑:再难抵挡美食广告
20XX年,20XX年的某个午饭时间,网易所在写字楼的下行电梯中有一块巨大的汉堡LCD广告牌,伴随画面的还有汉堡的诱人香味,一群饥肠辘辘的小编还抵挡得住么?
一组日本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制造一台“可闻的屏幕”,它可以放出气味并伪装出气味来自广告牌上的食物的假象。这个“可闻的屏幕”是在普通屏幕的边沿装上了四个扇叶,并在一定的方向上散发气味。气味是从“香气芯片”——水凝胶中散发出来的,这种水凝胶一加热就会蒸发,散发出储存在其中的气味。当以不同方式运转这些扇叶时,气味能够精准定向来制造一种错觉,令用户觉得气味是从屏幕上的某种物品发出来的。
除了虚拟的嗅觉,味觉也是未来广告的强力武器。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之前就开发了一款叫Meta Cookie的虚拟现实系统,该系统利用气味和视觉来控制人们对一块饼干的品尝感知。没有任何味道的饼干尝起来可能像巧克力、柠檬、杏仁或奶油饼干的味道。
未来的广告业会震惊于我们这个时代广告手段的不直接:明明是比拼味道的美食广告,折腾个背景音乐瞎起什么劲!
虚拟体验:试越多 买越多
什么是服饰行业最有杀伤力的广告?试穿无疑!导购员不断怂恿你试一下正是因为:你试穿越多、购买的可能性越大,哪怕你进店时并没有购买意向。
图说:虚拟试衣的概念视频;视频中的场景似乎是实体店,而目前看来该技术的在电商上更有用武之地
当服饰行业快速转向在线销售,无法试穿成了最大的软肋。不少创业公司已经瞄准了这一巨大的需求,其中创业公司Fitiquette提出的虚拟试衣方案是:
用户首先创建一个虚拟3D形象,然后测量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详细尺寸(如臂长、腰围等)并调整该形象。然后用户可以使用这个虚拟的"自己"试穿衣物,并像查看一个3D游戏角色那样,从不同的角度自由查看试穿效果。
国内的创业公司Eden(伊甸园)也初步推出了高仿真试衣技术,可模拟服装褶皱、材质。
图说:现在Eden的技术表现还略显粗糙
虚拟试衣技术,配合此前《科技万有瘾力》介绍过的能够在触摸屏表面模拟纺织品的表面质感的触感反馈技术,在千里之外选定一件裁剪合身,面料舒适的衣服将轻而易举。
结语:精准广告是商家梦寐以求的武器,亚马逊等电商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而用水泥和砖块搭成的实体商店也努力将用户行为量化为数据——通过定位用户的智能手机获知用户在每个货柜前的停留时间。在未来,一切都将被量化为数据,一切数据将转化为精准广告,一切广告都将以最直接的媒介“狙击”消费者。
【小调查:随着技术进步,如果精准广告的推荐确实是你想要的商品,你还会反感广告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科技万有瘾力第23期:广告狙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