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盯着热闹的朋友圈,冰冷地穿过人群,还好刘德华提醒了我

知乎日报 木易movie 320℃ 评论

当我盯着热闹的朋友圈,冰冷地穿过人群,还好刘德华提醒了我

图片:《失孤》

《失孤》:「他们不是活着,是在受罪」

木易movie,影视媒体人/视频制作人/二十六线主持人

当冷漠才算认清现实的标志,真善美将蒙受冰冷的羞辱;当失去才能启动珍惜的开始,爱与信将承受沉重的煎熬。

我们在太多类似于“面对老人扶不扶”和“面对乞讨者给不给”的所谓某种社会现实刷新一些观念之后,将自我保护的防线拉得更大,以致于常常在那些需要帮助、需要关爱的人面前故意视而不见,用冷漠武装自己,用“这个社会太危险”来包装自己内心的冰冷,甚至将防线扩大到所有人。

而更为令人忧伤的是,太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交网络,宁可对着手机群里的陌生人嘘寒问暖,也不愿抬头看看饭桌对面皱纹渐多的爸妈;宁可在不断刷新的朋友圈里点赞么么哒,也不愿给身边的家人和真正的朋友讲几句心平气和的话。

我们顶着“自我保护”的借口冰冷地穿过人群,盯着热闹非凡的朋友圈略过家人,在茫茫人海中经营着自己的生活,还不忘抱怨天气过于寒冷、抱怨地铁过于拥挤、抱怨工作过于无聊、抱怨午餐过于难吃、抱怨身边的人怎么都说不上话、抱怨自己的家人过于唠叨和啰嗦……如此这般的对生活的不满,堆积出更多的冷漠和忽视,在朋友圈里表达客气,在家人面前宣泄怨气。

而你并不知道,你所拉开的巨大防线里,拒绝了很多真正需要扶一扶和帮一帮的人;你所抱怨的稀松平常里,恰恰包含了许多人拼死寻觅和争取的东西;你所淡漠的家人朋友里,有可能在某个时候从此消失不见。

当你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当你渴望基本生活的时候,当你怀念失去的人的时候,你或许才会想起,那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善意、维持生活的坚强耐心、对待家人的爱与关怀,是那么的重要。

《失孤》大概就在提醒我们:用最善的心去对待遇见的人,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关怀,有可能就给深处痛苦深渊的人投射了一束温暖之光;用最深的爱去对待身边的家人朋友,多一点在乎,多一点呵护,珍惜所有和他们相处的时光,不要让最熟悉的人感到陌生。

这是我所理解的《失孤》,或许与大多数不满意其制作水准甚至不满意其“安徽人说一口香港腔,福建人说一口东北腔”的观众有些不同的是,我并不打算对这部电影去做过于电影化的评判,因为在我看来,《失孤》不是要带给你诸如精彩不精彩或好看不好看的观影体验,而是要在日渐淡漠的人情中呼唤出类似于上述提到的一个提醒。

我认同一些人提出的对这部电影某些不足的批评,但我更愿意暂时放下那些电影式严苛要求,仅就它本身所聚焦的题材和反映出的提醒意义而言,它便是值得一看的。

很多人难免会将《失孤》和《亲爱的》做些比较,甚至会由此得出后者要比前者更好,一些人得出的结论是:同样的拐卖题材,《亲爱的》故事更为完整丰富,电影水准更高,意义更为深刻,而《失孤》的故事过于散漫,传递的意义比较单一。

有些人就喜欢这样比来比去,尽管这是某种自由,但我并不欣赏。

因为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基本的侧重点并不同,凸显的意义也不同。《亲爱的》侧重的是从结果层面去展现“失去和寻找”给人带来的痛苦,并以此传递出爱与理解的意义;而《失孤》侧重的则是从过程层面去展现“失去和寻找”所反映出的人的艰辛与痛苦,并以此凸显出人情关怀、爱与珍惜的意义。

尽管都是聚焦拐卖题材,《失孤》更侧重于过程,并深入到细枝末节,以此反映这个过程所裹挟的艰辛与痛苦。

正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那样,《失孤》的故事虽然看上去散漫,却在反映过程的细节中打动人心。

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为了寻找丢失的孩子,“在路上”整整十五年,他那陈旧甚至破烂的衣服、黝黑甚至干裂的皮肤、凌乱甚至肮脏的形象,在外形上就足以令人心疼,因为这看得出这十五年执着寻子的过程是有多么的艰辛,却又难以想象出这样风餐露宿、无依无靠、绝望多过希望的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

他顶着未知的希望和内心的执着,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穿梭于陌生的山野、蹲在路边吃泡面、迎着不悦甚至驱逐贴发传单、不敢懈怠忍住困倦经受着被撞的考验......他被撞后醒来第一时间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伤势,而是那面印有儿子照片的旗子,低头认真缝补的画面令人动容;在被渔民打伤之后,望着漂去的旗子陷入绝望仍拼命地试图挽回散架的摩托;在享受着街头音乐的陌生人群中带着微笑递发“寻人启事”,默默地捡起人们丢在地上的纸张......

这些细节的展现并非刻意的烘托艰辛,而是真实地再现,而残酷的是,现实中这样的苦难者经历和承受的艰辛和痛苦,远比这多得多。

遇见井柏然饰演的曾帅算得上是一种慰藉,至少在路上的他不再那么孤单无助,而他显然也十分珍惜这样的一个“缘分”,甚至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失去之后倍加珍惜的情感:穿越隧道时主动搂住曾帅腰际的双手,是十几年艰苦历程后抓住的可以信任可以依靠的“稻草”;澡堂里入睡后自然搭在曾帅身上的腿,以及闹市中声嘶力竭地呼喊,是害怕再失去的恐惧;目送曾帅终于回归家庭的怀抱所流淌的泪水,是自己穷极一生在努力争取和弥补的希望;将自己仅有的方便面分发给一众僧侣,是内心某种意义上的赎罪,更是寻求希望的渴望。

曾帅对家庭的寻找,则是以另一种角度去呈现那些因拐卖而失去家庭之爱者,对于身份认同、对于亲情真爱的渴求。在终于找到亲身父母,回归家庭怀抱之际,曾帅记忆中心心念念地那座铁索桥、竹林以及长辫子,都轰然崩塌,这又在另一层面反映出长期缺失亲情的人内心所存在的痛苦:十几年的远离带来的陌生,在最终圆满时,融化成不知所措的恐惧。如此这般的细节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似乎比故事更能触动人心,也更加具备提醒的力量。

不少人认为电影中那段母亲丢失女儿的故事线略显多余,似乎全部剪掉对电影不会形成任何影响。但这个故事线的存在并非滥竽充数,而是要在展现痛苦之余,呈现人世间积极温暖的一面。

陌生交警严厉中的默默关怀、陌生网友地热心帮助,还有民警地助力,则是对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的真善美的体现。

尽管在丢掉女儿的故事里,女儿在热心网友和警察的帮助下顺利找回,母亲则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跳水自杀,似乎是圆满与悲剧的纠结,却又是另一种痛苦的呈现。正如雷泽宽在重庆江边对曾帅说的那样,他坚持在路上,是因为害怕,害怕回家看到家人小心翼翼所隐藏地痛苦。

旁观者无法真正理解,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内心的痛苦是多么的巨大。即使表面平静淡然,内心也仍有痛苦和煎熬。而这样的痛苦之于他们而言,恰是影片里雷泽宽所说的那句:“他们不是在活着,而是在受罪”。

或许,每个观者看到的《失孤》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再正常不过。我欣赏这部电影,不是说它好或不好,而是它值与不值。

上述这些近乎冗长的理解,是基于我个人的感受,有朋友认为我太过感性,我不否认,我对美好的东西总有一股温和情愫,哪怕它的确存在不足。在我看来,面对这样的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事物,就应该感性。

有时候,我们看电影是为了娱乐放松,而有时候,我们看电影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或感动,或感悟。就好比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觉得,我们在对待他人的时候,不要总是设防,多一些善意地关怀,总归是好的。而对待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就更加应该付诸爱与珍惜。

片尾字幕打出了感谢刘德华,他值得感谢。

-

也将发布于微信订阅号:木易的岛(muyidd2015)。

声明:由于目前已出现多个未经许可的转载,且未注明出处,为保障自身创作权益,特别声明,本文谢绝转载,如需使用,请私信联系,谢谢。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当我盯着热闹的朋友圈,冰冷地穿过人群,还好刘德华提醒了我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