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热门 · 拼了命在大城市买房,然后呢?

知乎日报 林安 198℃ 评论

年度热门 · 拼了命在大城市买房,然后呢?

图片:《公主小屋》

拼了命在大城市买房,然后呢?

林安,微信公号:土土土槽 ,关于日剧、电影与生活药丸

如果不是因为北京的房价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我大概也不会去看 2016 年冬季的一部小众日剧《公主小屋》。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在东京独自生活的打工女沼越幸,在拼命攒钱买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类人和事。它们折射出了生活在东京这座大都市下不同阶层的人们,和房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人生。

看完你会发现,原来买房并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话题,不论居住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逃不掉买房与否的困扰。

想起房子的话题讨论最热时,平均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 4-5 条买房相关的状态,其中大多数都是在抒发自己对于年龄和房价的焦虑。

自古以来,人们对房子似乎就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执念。房子作为一项冰冷的不动产,却常常与“家”“归属”“根”等这类温暖词汇联系在一起。

然而近几年,随着大城市人口密集化的不断加剧,和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控,房子除了提供居住价值外,开始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复杂含义:奋斗成功的象征,财富自由的前提,老有所依的保障,一项回报率不断飙升的投资...

当一间房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承载家庭的容器时,它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又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是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北京的房价,除了打败了数不尽的经济学常识以外,还在一步步逼近着人们心中越来越高的心理防线。

也许,在买房之前,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一定要买房?我想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了房以后呢,会幸福吗?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日剧《公主小屋》尝试着帮你做出了假设。

你为什么一定要买房?

“为什么,要把自己买的房子卖掉或租出去呢?我想买的,是能永远居住下去的房子。”

——沼越幸,居酒屋服务员

《公主小屋》的女主角沼越幸,是一个高中毕业后就独自一人到东京生活的打工妹,26 岁的她单身、独居、父母双亡,居住在东京相对便宜偏远的群居公寓区,房屋不是漏水就是洗衣机崩坏,就连到这里发售楼传单的小弟都要暗暗吐槽:“住在这里的人,怎么可能买得起公寓嘛。”

沼越在东京唯一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居酒屋的服务员,一做就是 8 年。这样的女主角,当身边人听说她要在东京买房时,第一反映都是“也就是随便说说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买房,她全年无休地拼命打工,同一家店的店员都称她为“换班之神”。

家里的洗衣机坏掉了也不肯花钱修,一定要用到坏掉为止。

作为一个在东京生活的现代人,居然没有手机。

平时总显木讷笨拙,面无表情的她,唯一能在她脸上看到微笑的瞬间,是在看到存折上的钱又多了一点的时候,和幻想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后的幸福生活时。

当她踏出买房的第一步,去售楼中心看房时,在众多衣着光鲜的白领间一副学生扮相、穿着朴素的沼越总是能引起售楼中心几个员工的注意。一开始他们都怀疑沼越买房的决心。

面对除了想买房以外,对买房的各项政策和准备工作一无所知的沼越,高桥一生扮演的售楼小哥伊达是这样告诉她的:

那么,沼越买房的目的是什么呢?在一次售楼会上,面对买房顾问分享的“买房前要综合考虑房屋的地段、增值空间和租出成本等问题”这一观点时,平时安静少语的沼越第一次提出了疑问:

在沼越的观念中,买房是为了自己居住,将好不容易买到的房子卖出去或租出去,在她看来,十分不解。

售楼部的顾问和销售们自然一脸懵逼,没想到现在还有想法这么单纯的女孩子。她们也曾不止一次揣摩:“所谓能永远居住下去的房子,指的是什么呢?”

在和沼越不断深入接触后,他们才渐渐明白,“房子”对于失去双亲后,被迫离开自己原本在东京的家,搬去乡下亲戚家过“寄人篱下”般生活的沼越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大多数人把房子作为一项投资理财的产品时,房子在沼越心中,依旧是最古老的“家”的象征,它代表着“不再流离失所的生活”,代表着心安。

之前在网上做过的一份与房子有关的问卷调查,在问题“你买房是为了什么?”中,排名第一的选项是:“安全感和归属感,买了房才有在一座城市扎根的感觉”

(样本数量:115,平均年龄:25-30 岁,集中坐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可见,房子在绝大部分现代人生活中的意义,和房子对沼越的意义相似:某种“安全感”的象征。

就像很多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将“年轻时的奋斗”作为规避未来风险的保障一样,“房子”在那些极度渴望在一座城市扎根、被一座城市接纳的异乡人心中,也是为未来降低生存风险的一项保障,或者心灵上的某种寄托。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房价一次次突破人们可承受范围的底限时,还是有很多人即使四处借钱、倾尽几辈人全部资产、背上几十年房贷压力,仍要在大城市买房的原因。

然而,在越来越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一线城市,房价的离谱涨幅已经使房子在很多人的生活中从“生存必需品”的清单中剔除。

当房价在绝大多数人触手可及的位置时,买房看上去天经地义。但是当房价被置于大多数人即使跳起来也触及不到的位置时,房子在某些人的概念里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

毕竟“想买房”和“能买房”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所以,当你受外界舆论干扰,为了买房而焦虑不安时,是否应该先静下来想想:我为什么要买房?买房在我的人生规划中是一件必需品吗?

你想买什么样的房?

“我不能买下这套房。这儿的风景,确实很美。但是我发现,有些东西,与我永远无缘,我明白了有些事,就算努力也是办不到的。”

——沼越幸,居酒屋服务员

当你已经想好要买房后,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可能是:我想买什么样的房子?

这个问题涉及房子的价格、大小、地段、支付方式等诸多选项。

对父母双亡的沼越幸来说,买房是一件自己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当同事对她买房的想法产生质疑时,她曾说:

一开始她去看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高楼层、可以俯瞰整个东京的夜景、带有空中花园和休闲区,她在看房时不禁畅想自己在这里生活的惬意。

然而她所看的那间房,其实早已被某个父亲帮忙凑齐全款的女生预定。而且,以她的经济能力,也支付不起那间公寓。

然而她还是在第一次看房后,和销售预约了第二次看房,并穿上了全剧唯一一次比较正式的正装和并不适应的高跟鞋。售楼中心的几个朋友还在担心她为了买房变得盲目,从此要背负超额负担一辈子成为房奴。

小沼却站在可以俯瞰东京的阳台上第一次认清了现实,她终于知道:有些事情,即使努力,也是办不到的。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经济实力不足,但一心只想看大城市里面积大、地段好的房子的买房族们,在看房过程中逐渐认清的现实。

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

一半以上的人想在二三线城市买房,除此之外就是“哪种买得起买哪种”,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是在一线城市买房,相比市区,更多人会选择靠近郊区地段的房子,原因自不必我多解释。现在的北京,即使是距离国贸这种繁华地段 32 公里,隶属河北范围的燕郊,房价都飙升至了 2 万以上一平米的价格。

所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实在无法兼顾房子的地段和大小。在金额有限的情况下,想买五环内的房子就得牺牲房子的大小,想买大一点的房子只能去五环外买。

过去,还有些人会为了兼顾两者采取“曲线救国”的道路,先从二线城市的房子买起,涨价后再换一线城市中心地带的小房子,再慢慢换中心地段的大房子,比如下面这位豆瓣网友:

但今年北京的购房新政出来后,购买二套房的首付提至 60%以上,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的 1.1 倍。新政之下,“曲线救国”似乎也不太行得通了。

所以,买房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情,认清现实,在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买房,才不会让房子成为自己一生的负担,或奢望。

就像认清现实后的沼越,一扫失望情绪,对东京这座城市招招手,决定重新来过。

沼越重新踏上了看房路,这次她只看自己买得起的房子,比如地段偏远一点的二手房。

买了房以后呢?

“我到底能不能一生都支撑着这个家?”

——井川,知名漫画家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在大城市拥有一套房子的有房族一定比无房族幸福,事实真的如此吗?

《公主小屋》中,三个有房族的独身女性买房后的生活状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离开熟悉的家人朋友,独自到东京求学的女孩 A,靠父亲凑钱买下了一间公寓,就是沼越之前去看过却买不起的那间。

看上去她的生活充实有趣,和不同的男孩子约会,奔波于各种联谊社交场合之间,却在独自一人走在繁华的街上时,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突然从建筑的缝隙中看见星星”,这种感觉就像突然从大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中惊醒,问自己究竟为什么来到了这里一样。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去年冬天的某个夜晚,独自一人看完电影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看见远处楼房缝隙间绽放的烟花,不知不觉就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已经好久没有在城市看过一场烟花了,那些闪烁的花火像某些已经离我而去的东西般,注定看不清全貌。

剧中,一次偶然,A 将手机落在了沼越打工的居酒屋,沼越去 A 的家里送手机时,惊奇地发现正坐在地板上吃外卖的 A 家里,除了一张床外,什么家具都没有。就像看上去热衷社交,内心却很空虚的 A 一样,这间房子影射着她在东京的真实生活:孤独、空虚、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她虽然有房子,却找不到东西将它填满。

沼越问 A 为什么买下了这间公寓,A 望着窗外的夜景出神地说:

这是虽然在东京有房,心灵却极度空虚的 A 的故事。

另一个女性 B,是一位 40 多岁的单身白领,她在市区的繁华地段有一套人人都梦寐以求的房子,职场上给人一种女强人印象的她,被公司里的年轻女性们称作“单身之星”。外人眼中的她,生活十分幸福。

现实情况却是:她并不喜欢“单身之星”的称号,几十年如一日在大房子里过着单身生活的她,看上去在职场中雷厉风行,生活中善解人意,生活作息健康规律:晚餐做沙拉,饭后练瑜伽,却在夜深人静入睡之际,幽幽地说出了一句:“我什么时候才能死呢?”

房子虽然满足了她外在的虚荣,却无法填补内心的寂寞。就像每谈一个男友就会立马同居的售楼前台阿久津一样,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寂寞罢了。

最后一个女性,是知名漫画家井川女士,她在繁华的街区买了一栋独墅,当初因为看中了宽敞的院子而买下了对自己来说有些空旷的房子,这在售楼部的伊达心中一直是个心结。

因为井川女士是他成功签约的第一个客户,在长时间没有业绩的情况下,他在明知那套房子并不适合井川的情况下,仍推荐她买下了那套房,为此他担心井川买下这套房子后并不幸福。

某次,沼越在路过这套房时,看见了坐了庭院的太阳伞下一边喝咖啡一边休息的井川老师,不禁感慨“我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住进这样的房子啊”。

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伊达,伊达却告诉她:

也正是因为这次对话,伊达再也无法忍受心中的那份自责,在某天晚上,跑到井川老师的家门前略带哭腔地问:“买了这套房子后,您幸福吗?”

虽然漫画家回答自己很幸福,但老年独居,靠画漫画生存的她,也只能一刻不停地画着漫画,才能维持自己住在那间大房子里的生活。

想住什么样的房子,就必须付出对等的努力,承担更大的压力。从买房的那一刻起,生活就容不得你任性,房子带来安定和幸福的同时,也会牺牲另一种生活。

想起我在上海的某个朋友,去年和男友在上海市区买了一套房,全额 600 万,首付 300 万,剩下的 300 多万要靠每月 1-2 万,20 年还清。

当我说“多好啊,你在上海终于可以定下来了”时,她却摇头说,买房后,花钱没以前那么随便了,现在出去买东西都要看标签价格。由于她自己开店做生意,店里生意不好的时候也会夜夜担心得睡不着,害怕下个月的房贷没有着落。

“只要一想到我要还 20 年房贷,等还完房贷我都 40 多岁了,就好可怕。”朋友说。

这和剧中沼越的某个孕妇邻居,因为买房后的还贷问题忧心忡忡情况类似。

所以,买房虽能带来一定安全感,但如若过于逞能,还贷压力太大,反而会降低幸福度。况且,买房并不代表人生奋斗的终结,很多时候,真正的奋斗,反而是心仪的东西到手之后才真正开始的。

问卷中,在“现在买的房子需要多少年还清贷款?”和“房贷占每个月工资的多少?”两个问题中,还贷 20-30 年,每个月贷款小于工资的三分之一是主流:

在贷款年限和还款金额尚可承受的情况下,因为买房而不幸福的人占少数,绝大多数有房一族表示“买房后感觉差别不大”,或者“幸福,有了安全感”。

《公主小屋》的最后,虽然沼越仍然没找到心仪的房子,但她仍在努力攒钱,积极看房的路上。

纵观中国社会,正在因买房而上演着一出出人间奇观:为了买房而假结婚的男男女女,利用假结婚赚钱的房产中介,因为一套学区房在有房一族前抬不起头的清华博士...

有时我们作为观众对这一幕幕奇观冷嘲热讽,有时我们又迫于现实不得不成为奇观中的一员。买了房的人看着日渐飙升的房价洋洋自喜,没买房的人用有房族们“房奴”的身份安慰自己至少来去自由。渐渐的,越来越多人在买房的焦虑和争论声中遗失了初心,他们越来越不明白:拼了命在大城市买房,究竟是为了什么?

其实,无论你抱着怎样的初衷买房,无论你为买房付出了什么,亦或你压根就不想买房,都不是一件值得上升到价值观去争论的事情,人活一世,自己开心就好。

最后用《公主小屋》中的一段话结尾:

无论有房无房,都希望你活得幸福、自在。

最最后,附上前阵子在网络和问卷里收集到的网友们对于买房这件事的看法:

知乎日报注:本文内容及以下评论写于 2017 年 4 月

-

@Becca K:我觉得最近讨论激烈的房子,只是表面问题。写文章的大部分人拉不下脸直接写点户口的问题。在北京发展好的“中层”普遍面临阶层传递的问题。没户口,孩子还得回去高考,重走自己的路。他们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借房价发发牢骚。年轻人谁买得起啊,都是跟着抱怨两句。

房价、教育最近发挥的作用是疏散城市人口。讨论这么激烈,可以看出政策在起作用。每个人都想在大城市出人头地,每个人都想把下一代的阶层固化下来,满满的都是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自然怨声载道。

说实话,我当年一心没想在北京,结果命运却让我留下了。我觉得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我觉得哪里都好,一个地儿一个活法。关键是活的有价值。

@hong:买房以后,有种没错过牛市的欢欣感,谈到房子就开心,觉得买的正确。和十年前在北京买了房的人一样的那种,赶上车了,那种定心感。

@匿名网友:我对房子没什么执念,但与其租房把钱给房东,自己有一套房自己供,就是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吧。刚毕业在外,父母全额给我在这个二线城市买了套房我一个人住。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或者羞耻。他们买了他们就安心了,毕竟我一人在外漂,他们在老家总怕我有一天被房东踢出来无处可去。所以他们能安心才是我接受这房子很大一个理由。

虽然房产证上写的是我的名字,但我每个月会打三分之一的薪水作为租金给到爸妈。虽然他们也不在乎那么一点钱,但怎么说呢,我们之间以另外一种平等的关系相处的。买房的过程都是我一个人在折腾,这期间和爸妈沟通很多,也学习了很多关于房的知识,其实我爸就是想换个方式锻炼我……

@匿名网友:刚买房。以前从没想过要买房,觉得租房住挺好的,甚至觉得一辈子租房也没什么不好,单位在哪里就住哪里方便选择又多。可以和同事住合租房也可以一个人住个 loft 单身公寓。

父母在大学毕业进入工作第一年就提出要买房,被我以不要把现金流变成固定资产的想法驳回。第二年杭州 g20,出租房严整,房东无奈停止续租,讨厌找房搬家的我被迫在一个月内要找到一个新的房子,符合 g20 标准的合租房价格飞涨,时间紧迫,要求就近等原因最终找了个房租超过工资三分之一的房间,当时安慰自己虽然房租翻了一倍但是不再住潮湿的一楼而且朝阳有独立卫生间了也算值当,一个月后,高昂的电费(租房按商业用电算)成为了导火索,父母下定了决心一样告诉我要买房,与其交这么高的房租不如还房贷,g20 后杭州房价翻番让他们后悔之前被我说服没有买房,还告诉我迟早要买,以后房价还会再涨…

后来因为买的房子所在小区一直是我希望租住却还没有能力租住小区,交通方便,平方很小,没有使家里背负太大的负担,对父母的歉意也小了点,独自办房产手续签合同时,突然有了一种自己已经是成年人的长大了的感觉~置办软装时也开始有所期待,突然也有了有房真好的想法。和朋友们聊天提到近来,发现大家都在准备买房或者已经在老家买房,原来只愿意按照自己意愿来生活的我,自恋的标榜不会落入既定人生步骤的我,其实也不自知的正在走着,然后从给房东打工变成给银行打工。

@匿名网友:房子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能住的地方吧,以后如果是我一个人生活的话,那就在工作的地方附近租个房,每天坐公交地铁上下班,换工作了就再换个地方租,如果是两个人生活,还是会考虑买个房,不会太大,够住就好,还有我不喜欢在繁华人多的地方买,地方偏僻无所谓,能安静一点。等我厌倦了城市的生活(说其实我现在就不太喜欢),我就去一个安静,风景优美的地方买一个小房,种花,种菜,酿酒,读书,弹琴,下棋,亲近自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迪玛希的迷妹:有没有想过原本就是工薪阶层的人就因为在北京买了一两套房,就有千万资产了,再想想自己赚钱,即使在北京年收入 50w 也不能算低了吧,要多少年才能有 1000 万?感觉社会挺残酷的,努力工作上班的甚至一些做生意的,赚的钱都还赶不上炒房的。

@短毛实验狗:坐标成都,买了觉得住自己的房子安逸很多, 想要添置很多美好的东西在自己的小窝,而且终于不会被任何不喜欢的人打扰了,真的很棒,幸福感增加了,一家人一起还房贷,压力也不是很大,而且买了之后就又开始涨价了,觉得幸好买了。

@东北人在广州:不是说买房要有个自己的家之类的,你买房孩子就可以在这里上学,外地上学要房产证的,除了很贵的私立学校,所以说为什么很多人奋斗一辈子只为买个房子。

@查理馒头:去年年初在深圳买了房,然后还贷确实有一点压力,但是住在自己的家里感觉很舒心,乐意去布置,也越来越热爱生活啦。怎么说,原来和同事合住啊什么的时候,总会有点飘着的感觉,现在则是有了一些归属感。

@烟波钓叟:有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别人可能嫌差嫌小,但自己住得安心 。不怕有人赶你走 ,但也像一只小动物看着自己领地一样,平时都不敢大声说话的我半夜怒骂企图撬锁的小偷 。最喜欢在小屋附近溜达 ,发现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地方, 自己不住短暂空出来的时候还可以短租一阵子体验一下包租婆的感觉 。有自己的家再小再差心里也有了底气。

@cinderella:我在兰州,这边可能地少,房子贵的一逼,房租更贵,而且管理不好,经常房东租几个月不租了,又要找房子搬家,浪费时间增加成本,有一次租的房子周边环境不好,小偷入室盗窃,顺走了我的电脑和相机,气的我大病一场。

我是打算在这里长期生活的,虽然父母在外地。想想每个月的房租都是在帮别人还贷款,还不如付点首付买个小的自己住,家人来了也能住,可以选个满意的地段,有自己的家了,漂泊感就没那么多了,然后恰好找到了户型和地段都好的,就买了,说实话,月薪三千多的时候买个九千的房子有些吃力,不过家里给首付,过了两年就凑钱还清了,现在觉得没什么压力。

@你就当我没来过:15 年底心血来潮加机缘巧合,在某三线买了个房子,夫妻俩存款 6 万,借了 13 万,买了套总价 72 万的房,每月房贷 4500,租金 2500,前天中介打电话问房子 120 万卖不卖……一年多我们的财产增值了 48 万啊!这种感觉很奇妙啊!我在考虑是不是把房子卖了,换两套普通小区供着。

@一直游啊,不要停:
为什么买房?

第一,怕老了没处租房。

第二,广州月租房过 4000 的话,买房让我觉得更划算。不过不知道纯经济学考虑,哪个更划算。

第三,不一定结婚,买房也是多为自己打算。

第四,我他妈以前月光,自打有买房的打算,竟然能存下钱,挺有成就感。

自己攒一点,家里给剩下首付,自己还贷。

@不想起名字:苏北大龄姑娘,上海工作。去年赶在苏州之前的宽松政策 ,硬是让爹妈买了一套 90 平的期房(啃老了)。 楼下在建小学, 对面规划初中, 以及 3 年内通地铁。 因为运气不好 ,楼层不够理想 ,但是也咬咬牙狠狠心买了, 买完一颗大石头就落下了。 自住嫁人甚至以后孩子上学都不怕了, 没多久限购了。

买完后的三个月我遇到了一个普通人家的男孩子, 经济条件可能没我家好, 但是他比较愿意努力勤奋而且聪明, 这个小长假他准备在我小区附近买个 loft 给他爹妈住, 或者出租, 未来再留给小朋友。 我们两商量等我俩手头宽裕了, 再买个大点的改善住房, 未来是不是也有希望了呢 。我觉得房子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无惧 ,无惧未来是不是艰险, 也无惧遇到的人是否正确。

@浮生若梦:北京人,新西兰两年 ,上个月在新西兰买的房子。因为在北京买不起。在海淀只能买个 45 平学区房的 ,能在这边买个还可以的四室两厅 house ,不可能选在北京。

@星 bling:西南某省会,有 3 套房,最大的 140,小的 62,其实都是父母给我买的,大的父母外婆在住,我自己住在最小这套,每个月公积金还贷款,以后不会再买多的房子了,婚房留给男方买,不接受男方没有房子结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土土土槽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年度热门 · 拼了命在大城市买房,然后呢?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