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情绪识别手册
图片:《和莎莫的 500 天》「我怎么知道她有没有生气」 | 浅谈共情
在大学找一个男朋友,开启一段浪漫的亲密关系相比是很多女生入学前的憧憬。但是,如果你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男朋友……
我知道你说的每一个字
但不理解你说的每一句话
其实,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天然的就有一种了解他人内心体验或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共情。共情可以帮助我们共享他人感受,预测他人行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共情能力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也就是说除了极端人群如自闭症患者,大多数人可以基本理解他人的情绪。
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人,他们似乎天生就缺少一根感受他人情绪的神经,总是不能理解对方当前的情绪。
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很好的共情能力?
性别是一个影响共情能力发展的典型因素。
基本上从上学之后开始,女性的共情能力就会明显高于男性。在青春期阶段,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甚至这种差异在大脑中也有体现。女性在理解他人的时候更多地利用了镜像神经系统。(镜像神经系统是我们理解别人意图、体验别人情感的神经基础。因为有了这一系统,我们会在别人做出某个动作的时候产生自己做出该动作的感受。例如当看到被人哭泣,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感到伤心,这就是镜像神经系统的功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男女生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因为他 / 她和你的感受真的不同。
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呢?
想知道我是什么感受?你猜啊
A:我也想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你能不能教教我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他人的情绪?
B:凭感觉啊,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嘛。
A:卒_(:3 )∠ )_
你可能也觉得依靠直觉是准确了解他人情绪更好的方式,大洋彼岸的人们也是这么想的。
Christine Ma-Kellams&Jennifer Lerner 曾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要求参与者以老员工的身份指导一个新员工更好的完成工作。结果发现如果这个工作需要员工准确感知他人的情绪,那么参与者就会指导新员工通过直觉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可能会认为,依靠直觉来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会更容易也更准确。
是的,这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对,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
直觉是最高的共情方法吗?
两位研究者又进行了另外一个实验,首先他们要求参与者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一个球拍和一个网球共 110 元,球拍比网球贵 100 元,网球多少钱。讲真,看到这道题,我脱口而出 10 元?我相信这也是大多人心中的第一反应,需要旁人的提醒才会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答案。这就是一种直觉型的思维方式。
当然,有些人可能没有受到这种第一反应的干扰,顺利地得出了正确答案。所有的参与者完成了一场模拟面试后,两个参与者一组,分别作为应聘者和面试官。在面试结束后让参与者评价自己和对方在面试中的情绪感受。结果却发现拥有直觉型的思维模式的人对他人情绪判断的准确度更低。
多一点思考,多一分理解
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直觉才是感知他人情绪的最好方法呢?
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理解自己熟悉的人的情绪。但是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理解对方的感情其实是一个复杂且艰难的过程。世事洞明皆学问,想要通过直觉就拥有读心术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觉得自己天生迟钝的(男)同学,可以通过分析表情的蛛丝马迹来识别对方的情绪,比如说这样:
经过这样的理性分析,也许可以理解得更准确。毕竟几乎所有民族都有着共同的基本表情,每个人真实呈现的一颦一笑都反映着几乎相同的感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表情就洞察他们的心思。这里强调的并不是技巧,而是关注。除此之外,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经验也有助于共情能力的提高。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拥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那么感同身受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然,如果实在不能理解别人的细腻情感,最起码在他人描述一些负面情况的时候不要再雪上加霜。毕竟——
“对于遭遇不幸的人,我们能够给予的最残酷的侮辱,莫过于表现出副蔑视他们的悲惨遭遇的样子。如果我们对于同伴们的喜悦显得无动于衷,那也只不过是于我们的礼貌有损罢了;但是当他们向我们倾诉痛苦时,如果我们不装出很严肃的样子,那就是真正严重的残忍了。”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文 / 学堂君
相关链接:女朋友情绪识别手册 | 谈谈共情那些事
参考文献:
[1]Makellams, C., & Lerner, J.(2016). Trust your gut or think carefully? examining whether an intuitive,versus a systematic, mode of thought produces greater empathic accuracy. Working Paper, 111(5), págs. 674-685.
[2]郑日昌, & 李占宏. (2006).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4), 277-279.
[3]蔺桂瑞. (2010). 共情使用中的误区及共情能力的提高.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4(6),409-410.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bnupsychology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