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Scott 野心勃勃的爵士三部曲,在初冬的北京遭遇了刻骨寒意

知乎日报 邝世麒 381℃ 评论

Christian Scott 野心勃勃的爵士三部曲,在初冬的北京遭遇了刻骨寒意

图片:Christian Scott / Twitter

邝世麒,Music Industry Studies/Music Tech/Jazz

如果 1983 年出生的 Christian Scott aTunde Adjuah 赤手空拳站地在你的面前,他那十分显眼的 NBA 球员般的身材和耀眼夺目的金饰可能会让你浮想联翩,并且不太可能第一时间与格莱美提名爵士音乐家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而如果你的爵士乐观比较保守和经典的话,那么他近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 spd-sx 打击垫制造出来的音色,好像也不那么“爵士”——那是玩 trap 的人钟爱的设备。当然,这位与 Kamasi Washington 相提并论的新时代的爵士音乐家,可能也并不很在意这种问题。他把自己玩的风格叫作 Stretch Music,并且以此为题在 2015 年发了一张口碑不错的唱片。而这个名字其实也不是他起的,而是源自在日本和比利时演出时,乐迷们对他这种融合性风格的形容。如果你把 stretch 和 fusion 的英文含义比较一番,可能更加容易理解 Christian Scott 的“融合”是哪一种融合。

9 月份,Kamasi 已经在北京收获了罕见的热情

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我们喜欢把一首作品解构、拆开,用已有的音乐概念去解释这种所谓的融合。这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这些音乐语言,但同时也是在“破坏”创作者的初衷。好在 Christian Scott 本人并不在乎这些乐评人揪住不放的概念。他并不讳言自己在做 trap 音乐(只不过 rapper 变成了小号手),就像他在 10 月 28 号晚上 Blue Note Beijing 舞台上所说的那样,就像他在 2017 年发表的野心勃勃的“世纪三部曲”(Centennial Trilogy)中所做的那样。

请给 Christian Scott 贝多芬肖邦一般的尊重

Centennial Trilogy 是 Christian Scott 今年一口气发表的三张野心勃勃、主题统一的唱片的总称,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第一张爵士乐唱片诞生 100 周年,另一方面也是完成 Christian Scott 少年时代就萌生的夙愿。这位出生在族群混杂的南方重镇新奥尔良,有着当地特有的“非裔美国人 - 印第安人(Black Indians)”部落背景的文艺青年,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种族问题。他家房子的对面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小学。10 岁左右的他,开始意识到无论白人黑人终究都会分散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种族只是社会学的概念,人类是唯一的“种族”。而在新奥尔良,唯一可以消弭种族历史性隔阂的场景,就是爵士铜管大乐队在演奏的时候。于是,通过艺术去表达人与人之间应消弭种族界限、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态度,就成了他少年时代萌发的愿望。

Christian Scott 在 NPR Tiny Desk 现场

Christian Scott 人文主义思想的另一个来源是他的祖父。德高望重的老 Scott 是当地四个“非裔美国人 - 印第安人”部落的首领。在 10 月 28 号晚上 Blue Note Beijing 的舞台上,Christian Scott 亲口告诉台下的每一位观众,小时候经常看见祖父在自己家庭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拿出食物施舍给部落里的穷人,告诉 Christian Scott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和帮助。这深刻影响了 Christian Scott 的价值观—— 人类是地球上统一的族群,不同的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性取向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弥合界限。

插一句题外话,10 月 28 号晚上 Blue Note Beijing 的舞台上,Christian Scott 讲述自己祖父经历的时候,台下的北京观众出现了极其不尊重的拍摄/喧嚣等行为,Christian Scott 甚至因此中断了演出并且没有返场。我勉强回忆着转述一下他的话,大意如下:

……我在谈论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并不是在讲笑话。我知道你们是中国人而我不是,但是就算我们有文化差异,你们这样的行为也是无礼的......或者干脆这样,我停下来让你们继续。

……你知道吗,其实你们刚才(不礼貌)的行为也恰好在印证我所要表达的,关于人与人之间到底应该如何相待,如何互相尊重。

在此奉劝每一位前往 Blue Note Beijing 看演出的观众,不要把这里当作普普通通的”有个伴奏乐队在一旁演出”的餐厅酒吧。每一个在这里演出的人都是真正的音乐家,来之前请对当晚音乐家多做些功课,多一分最基本的尊重。

雾霾是这次北京之旅另一件十分抱歉的事情

于是 20 年后,Christian Scott 用这部篇幅宏大的作品完成了心愿。听罢你可以说,他所谓的 Strech Music 与最近十几年有意无意为了给爵士乐续命而出现的各种“融合“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 Christian Scott 的思考并不停留于音乐上的机械混合和拿流行的 trap 给爵士乐做加法。他认为不同音乐风格、流派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族群;打破风格流派之间的藩篱与条条框框,也就是在从文化意义上把不同背景的人团结在一起。这就是他作为音乐家,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方式。

我觉得,这值得我们报以对待贝多芬和肖邦一般的尊重。

当然,把这种思想转换成音乐的语言需要深厚的功力和智慧。这位伯克利音乐学院提前毕业的天才学生,Thom Yorke 的巡演小号手,格莱美奖提名得主,在 Centennial Trilogy 的许多部分都展现出了 Miles Davis 后期的风格、能力和智慧——相对于我们已经有些听觉疲惫的诸如人类大同的思想(这本身并没有问题,Christian Scott 的实践方式也堪称伟大)——这是让我更加欣赏的地方。

Christian Scott 使用的亲自改装的乐器们,据说他自己非常不喜欢小号原有的声音

一部宏大叙事的爵士乐史诗?不存在的

Ruler Rebel
Diaspora
The Emancipation Procrastination

虽然很早就被爵士乐评论界拿来和 Kamasi Washington 做比较,虽然两人都积极参与跨界合作,虽然自己的作品都大量融合多种风格,但是如果把 Kamasi Washington 那张一言不合就搬唱诗班的 Epic 称作“史诗般”的话,那么 Ruler Rebel,Diaspora 和 The Emancipation Procrastination 加在一起的 Centennial Trilogy,更像是一部漫长的精致小品集。一方面 trap 音乐本身的编曲就不复杂,而这三张专辑几乎一半曲目由 trap 式的 groove 驱动,音色阴冷轻快,速度相对舒缓,并且还抽离了原本表现力最强烈的 rapper;另一方面,Epic 堪称是 Kamasi Washington 充满攻击性和表现欲的 solo 大作,而 Christian Scott 的演奏风格则要克制内敛得多,颇有 Miles Davis 神韵。再加上有 Elena Pinderhughes 这样出色的长笛手和其他乐手、歌手存在,每个人都有充分表达的空间。总的来说,Christian Scott 展现了一个出色 bandleader 的优秀素质,而不是为了凸显个人演奏功力和表现力,在编曲或者即兴上狠下功夫。这套探讨人类关系的作品在主题立意上无疑是深刻宏大的,在音乐表现上却形成一种精妙的反差和内敛。

尽管充斥了 trap 惯用的节奏音色,尽管 Christian Scott 本人也在舞台上说“你们要不要来点儿 trap”,但不管是被拖得更佳缓慢的速度——比如 Rubler Rebel 中被“抻长”的 Rise Again,还是用小号代替 rapper 之后的变化,以及时不时出现的磨盘声,对我来说都更像 Portishead 踢走了 Beth Gibbons 找来 Miles Davis 玩起了 trip-hop。就像 The Emancipation Procrastination 的同名曲呈现的效果一样。

Rise Again

The Emancipation Procrastination

Christian Scott 展现出的 Miles 式的控制力和留白,在 Diaspora 的 No Love 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首明显 trip-hop 风格的曲子,前奏由节奏音轨和 lo-fi 音色的键盘引出;四小节后,由弱拍起的弱音器小号仿佛要进入主题乐句,却只是几个克制的长音构成的引子,随即马上停顿,重整之后才进入正式的主题乐句。这样的开始简直打开了我对 Miles Davis 再临的幻想。全曲的小号部分,炫技止于点缀,几乎没有任何连冠长句,从始至终靠 groove 驱动,直到最后减缓散去。

No Love

Diaspora 中的 Completely 是整套三部曲中最优美浪漫的曲子,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克制的甜腻。Christian Scott 和他“亲自发现的瑰宝”——长笛手 Elena Pinderhughes 联袂贡献了一首经典的小号长笛二重奏。前者漂浮在天空的弱音器小号,让位给后者精灵般优雅气质和如泣如诉的表现力。0:42 和 4:24 两处进入的主题二重奏,简直让人想起 Toni Braxton 和 Babyface 的和声。

Completely

而 Elena 出色的 solo 能力,在 Rubler Rebel 的 Encryption 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可惜这位厉害的姑娘这次并没有随团出现在 Blue Note Beijing 的舞台上。

Encryption

而在自己 solo 部分,Christian Scott 的演奏风格摒弃了 bebop 中常见的冗长的独奏方式,用内敛节制/活泼跳动的旋律段落,配合文火慢炖一般的 groove 的,这在 New Orleanian Love Song II 中充分体现出来。小号 solo 被规整地包裹在节奏音色、类似二胡版的采样音色 pad 和高音区键盘和弦点缀之中。

New Orleanian Love Song II [X. aTunde Adjuah Remix]

全套听下来,你会发现 Christian Scott 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激进”。像 Unrigging November 和 Cages 这样的曲子依然保留着 post-bop 的特征。这也证明了 Christian Scott 的 stretch music 并不是蹭热点赶时髦的融合把戏。

Unrigging November

Cages

不知何故,Elena Pinderhughes 小姐姐没有出现在这次 Blue Note Beijing 的舞台上,非常遗憾

声音建筑师

Sonic architect——Christian Scott 给自己起了这么个翻译成中文有点土的名字,来描述自己在三部曲中的角色和工作。我们听过很多次有人自称或者被称为“声音建筑师”,但是这些人之中很少有人能够通俗地解释(或者被人理性地理解)他们那些抽象音乐对应着怎样的思绪,特别是在一些现代风格作品中。而 Centennial Trilogy 呈现出并不复杂和抽象的音乐,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有着精彩的旋律和迷人的音色,结合主题背景,很容易理解 Christian Scott 在表达什么。回到融合的话题上来,Centennial Trilogy 又一次很好地解决了爵士乐与电子、hip-hop 等节奏类音乐融合的问题(很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继续书写着爵士乐在新世纪如何发展的答案。老实说也许算不上开创性的,比如我们在活跃在上海的澳籍小号手 Toby Mak 和 Soulspeek 的合作中就领略过类似的风格。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

我不知道格莱美和爵士乐评人会如何接受和评价这样一部非典型的当代爵士乐作品。但 Spotify 上显示播放次数的小格子已经基本过半,对于一位“小众”的爵士音乐家的新专辑来说,算得上是一种积极的市场反馈吧。唯一的愿望是,尽管有过不算愉快的经历,不远的将来 Christian Scott 依然能够再次出现在中国大陆的舞台上。到那时,希望舞台下面有更多人能够理解他的理智与情感,以及音乐。

最后

Sunrise in Beijing是 2015 年专辑 Strech Music 中的第一首曲子。这次演出,我没有机会问他这个标题的故事 ---- 很遗憾我本来是可以有机会的,更遗憾的是对于他这次在北京的遭遇。有些时候我会觉得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没有让足够多的人了解音乐家的背景、履历、艺术魅力,然而我的精力又非常有限,境遇也不受自己掌控......总之有些自责。

最近我很忧虑有朝一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失业的问题。我自己已经被 Spotify 的算法满足了 90%以上的音乐获取需求,这种衔接音乐与听者之间的中介角色,完全可以被完美地取代。

于是思来想去,假定真实人类的思想是 AI 无法代替的,那么也许分享听音乐的感受对他人是有价值的,这也许是我不至于流落街头的最后救命稻草。

那么以上,就是我想分享给你们的。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Christian Scott 野心勃勃的爵士三部曲,在初冬的北京遭遇了刻骨寒意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