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性的处境到底有多糟糕?

知乎日报 何赟 214℃ 评论

印度女性的处境到底有多糟糕?

图片:《摔跤吧!爸爸》

黑印度专题——印度女性地位如何?

何赟,北京大学南亚学系

记得五六年前,我刚用知乎的时候,只敢在“印度”话题下找找题目答(现在依然如此哈哈),回答的前几个问题里就有关于印度女性地位的。

今天不写神话,讲讲现实——印度女性生存状态真的不好。蹭着阿米尔·汗的热度聊聊这个话题。

--

《摔跤吧爸爸》前阵子在中国的火爆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票房超越印度本土市场,成为阿米尔汗作品中在中国市场最卖座的一部。观众的反响比票房更有说服力,片末印度国歌响起的时刻,我看见周围不少人悄悄抹着眼泪。在遥远的中国,这位印度的女儿击中了我们神经里那最脆弱的一根。后来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电影中阿米尔塑造的虎爸形象是一个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的暴君,是一个断绝了女儿生命多重可能性的独裁者,是某些人心中的“直男癌”。

可能,我们需要好好了解印度,才能读懂阿米尔电影里那令人窒息的绝望与曲径通幽的希望。

印度的女人很可怜,这种可怜不仅是因为男人的暴行,或者命运的不公,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发自文化根源的歧视。印度古代文学作品里最美的女人叫沙恭达罗,她的故事大概能映射印度女人的生存状态。

Shakundala by Ravi Verma)

春华瑰丽,亦扬其芬;秋实盈衍,亦蕴其珍。悠悠天隅,恢恢地轮;彼美一人,沙恭达罗。这位沙恭达罗是谁呢?她是仙人的女儿,隐修在林中。像极了俗套的爱情故事,她平静的秘密生活被前来狩猎的国王打破。国王豆扇陀极尽谄媚殷勤,在未得到沙恭达罗父亲允许的情况下与美人私通,行了建达缚婚[1]。短暂几日甜蜜生活后,豆扇陀领着王师回京了,留下了“夏雨荷”式的的诺言,约定日后凤銮金车来迎娶美人。

(印度经典中规定的八种结合的方式之一,建达缚婚是王公的特权。放在我们的语境里,叫做“私通”。)

可是沙恭达罗等到腹中孩子都生了下来,也没有迎来豆扇陀的迎亲仪仗。家人们已经不接纳这位未婚产子的女儿,逼着她赶紧出嫁。无可奈何,天使面庞的美人只好带着幼子去投奔夫君。一路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宫殿见到了国王。

国王不认她,更不承认这野孩子是他的王嗣。

背后的原因在不同版本的故事里不尽相同。文人迦梨陀娑的戏剧版本中加入了一段仙人的诅咒,让豆扇陀忘记了沙恭达罗。《摩诃婆罗多》里更直白,风流的君王潇洒过后翻脸不认账,他说他无法判断沙恭达罗是否真心,而他产下的幼子也不知是谁的种子。一句荡妇,撕碎了所有美好。虽然,不同版本里,沙恭达罗最后都有了善终,或是因为仙人出面解释,或是因为大神显现神迹,豆扇陀情愿或勉强,他接受了这位妻子与她带来的孩子。

所谓喜剧结局的背后却满是利刃,刀刀插在沙恭达罗的身上。自始至终,沙恭达罗就是屈服者,不论是社会舆论大环境,还是命运的戏弄,文学作品里的沙恭达罗没有独立的人格。她弱小,她不争,她不管怎样都默默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她或许不理解,也不同意丈夫的行为,却从未反抗自己的丈夫。除了父亲、丈夫与儿子,她似乎从未存在。这样的沙恭达罗,就是印度古代文学作品里反复称颂的美人典范,绝世无双。

沙恭达罗不是个例,《罗摩衍那》中的悉多,《摩诃婆罗多》里的黑公主,这些想象中的完美印度女性的形象,全都如此。被男性与社会舆论刺得千疮百孔,如此顺从的女性形象却被文人们吹捧到了云端。千百年后,读者在这样的故事里看到的,没有美,满满的无力与无奈。

印度最古老法律经文《摩奴法典》以及不少古典经文规定了世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若细看,这些书页里写满了“吃人”。比如,规定童婚制度,高种姓男子应当与年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女童成婚;比如,污化女性的闺禁制度,禁止女性与除了丈夫以外的男人见面,将女性定为邪淫源头,男人的情欲皆因她们而起;比如,残忍的守寡习俗,禁止女性在丧偶后改嫁,不得佩戴饰物,不得衣着鲜艳,在有些地方还要求寡妇剃光头或毁容以表示对亡夫的忠贞。更有甚者,要求寡妇殉葬的“萨蒂制度”一直流传至近代,那些卫道士们将正值青春的少女,推入火海陪葬。印度古典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女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残暴却是洗不掉的污点。在经典和传统的世界里,女性根本就没有解脱之路。

到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地位也没有变得多好。震惊世界的德里轮奸案一时让印度国家声誉跌到谷底,那时辩方律师大言不惭地抨击年轻女性的话语还回响在耳侧。那么卑劣毫无人性可言的恶性事件发生后,长着一副婆罗门丑恶嘴脸的律师向镜头谈起了印度文化,说传统的好姑娘不应该半夜出门,不应该与其他男生约会,不应该融入这个现代社会,仿佛受害人才是过错方。在所谓文明世界,接受教育、平等就业、自由恋爱这一切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在印度的多数地方,显得如此荒诞。

(这种寡妇殉葬的手印墙在不少王公的城堡里都有,每一个手印都是曾经殉葬的妇女)

悲惨的例子还有很多,阿米尔·汗的《真相访谈》里好几期都谈到了女性问题。比如,买卖女性及性别选择流产。今天,印度适婚男性数量高出同龄女性数量 2000 万,随之发展而来的却是异常完备而且体量惊人的买卖妇女的黑色产业,相对富裕的拉贾斯坦、古吉拉特地区的人会去贫穷的比哈尔、卡纳达克等地方买儿媳妇,甚至,有专门的掮客负责谈判、运输以及转卖——没有错,被买方退货的少女可能面临再次转手的遭遇。男女比例失调背后的原因则是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甚至,“重男轻女”都不够表达印度大多数地区在男女观念上的极端扭曲。妻子只是生育工具,她们的地位甚至不如一头能下地耕种的牛,胎儿性别检测以及性别选择流产在印度都是被立法明令禁止的行为,但这条黑色产业链却反而因此变得格外暴利。阿米尔在节目中说,每年有 100 万女婴死于腹中,“母亲”这个在所有宗教中被反复称颂的伟大名字,却成了现实环境里最痛苦的群体。

阿米尔同样聊过强奸的话题,那期节目的开始,他请电视前的父母们不要让孩子们观看这期节目。事实是,那期节目我也没有看完,对于一个生活在遥远国度的外国人而言,这个话题下透露出的森森恐怖让我忍不住颤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找一下视频,体会这种文化对女性最深的恶意。

(这个节目译作《真相访谈》,它的原文是“??????? ????”。这是我以前想纹在手臂上的话,印度的国训——真理独胜)

女孩、少女、妇女、老妪;教育、婚姻、工作、性,对于女性的伤害存在于印度的所有角落,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无数起。所有的这些都不是描黑印度,而是一个真实的印度。这是我们不曾想象的绝望,只有在历经了如此的绝望后,才能从阿米尔的电影中看明白那巨大的光明和希望。

这些现实都是暴露在歧视冰山上的一角,男女平等的追求在印度显得那么无力,因为不论文化习俗,还是法律制度,都无法保障女性的上升渠道。如果不是家境殷实的城市中上层家庭,印度女性走入现代社会的通道充满了阻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截止至 2015 年,印度女性文盲数量超过了一亿八千万。这些目不识丁,几乎没有现代社会生存能力的一亿八千万女性中,大多数来自印度农村。她们贫瘠的想象力里,未来只有一种可能,早早出嫁,操持家务,在破败村庄里度过一生。今日中国,即使舆论和现实的压力同样沉重,但在大多数女孩的眼里,读书,升学,自由恋爱,自主择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或者至少,这是一条可以预期的生命轨迹。

在印度,这却不是主流。所以才有了《摔跤吧爸爸》中父亲在决赛前对女儿说的话:“明天决赛非常重要,因为你的胜利不是你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属于所有和你一样的女孩……你的对手是所有歧视女性的人。”Dangal(????)在印地语里是角力的意思,这个名字的深意不仅仅是“摔跤吧爸爸”,而是父女二人对抗全世界的决心。幼时让女儿剃短发去首饰,穿短袖服装而非纱丽,拒绝素食开始吃肉,与男子肉搏,阿米尔带着孩子与传统角力,把习俗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歧视过肩摔出场外;少年时不断与庞大的国家体育制度角力,脸谱化的教练就是印度官僚的典型,衰朽的体制枷锁被父女俩狠狠摁在了地上;决赛战场上,与女儿摔跤的不仅是她从未战胜的强敌,而是所有嘲笑、戏弄、冷眼旁观的人们,她一人对抗全世界。女主角“Geeta”的名字意思是“赞歌”,这个有着温柔名字的女生却在这场角力中,强硬无比的把世界踩在脚下。

这才是“Dangal”的真正含义。好的故事总能引起共鸣,不论称赞抑或批评,它能让我们思考。在印度的现实环境里,这位父亲一定不是所谓的暴政“直男癌”,他在别无选择的黑暗中,为女儿点亮了一盏灯,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摔跤吧爸爸》的故事情节并没有那么新颖奇绝,以至于我们在每次剧情推进时都能猜到接下来的内容,但就是忍不住看下去。同印度朋友聊起这部电影时,她说:“我当然知道故事原型 Geeta Bhogat 是谁,也知道故事会怎样结束,但我就是要看到她击败所有对手,就是要看她赢得全世界,然后,我要和她一起哭。”对印度而言,他们太需要大荧幕上有个“她”,一位不屈不挠的女英雄,告诉所有被传统、婚礼、嫁妆囚禁的女人,生活一定有更多的可能。

对更多的孩子而言,运动与艺术天赋或许无法被发掘,但不论是中国还是印度,每一个生活在挣扎中的家庭,改变子女未来可能性的途径依然存在——教育。印度是一个歧视泛滥的国度:基于种姓制度,对低种姓与所谓不可接触者(“贱民”)的敌意;基于宗教信仰,对异教徒或外道者的仇恨;基于地域族群对少数族裔的不公;当然还有基于性别,对女性的种种欺凌。所幸,虽然步履维艰,印度也一直在努力。本世纪初时,女性识字率不足一半,到现在接近七成;在 GDP 飞速增长的同时,教育支出占比也从十年前的 3.02% 提升到了 3.84%;完成义务教育的学龄儿童也超过了八成。这些数据完全无法与今日中国相比较,但回想三四十年前,我们的父辈面临的抉择,生命的十字路口可能就是炎夏的那场高考,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是走进城市拥有不曾设想的人生。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多数普通人都是十多亿人口中微不足道的数字,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才可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阿米尔·汗无愧“印度良知”的称号,与阿米尔的访谈中,我和他聊起过这个称号。阿米尔只是笑笑,他说不论当年的《三个傻瓜》《巴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还是《摔跤吧爸爸》,他首先考虑的都不是社会议题,而是演绎好这个故事,故事背后的其他暗喻是留给观众的空间。细细想来,阿米尔的许多电影里,他都是那个勇敢的角力者。《三个傻瓜》,他一人手撕应试教育;《地球上的星星》,他为自闭症儿童们正名;《巴萨提的颜色》,他扣动了瞄向贪腐官僚体系的扳机。但正如孤独的角力者阿米尔所言,电影只是电影,他拍摄的动机首先是因为他喜欢这些故事。故事会让你笑,让你哭,但它却不是现实,真正的现实比那更加残忍,却更加温暖。

起初,他们忽视你;然后,他们嘲笑你;后来,他们攻击你;最后赢的,是你。生活就是一场角力,不管怎样,不要屈服,一直向前,你不会孤独。

--

这篇文章的来源是上个月写的一篇影评,写完之后感慨良多,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印度文化中对女性的欺凌是应当被黑的污点。

愿那些绝望中的希望,全部都会实现。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印度女性的处境到底有多糟糕?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