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分钟,带你看完 40 年来的「个人电脑进化史」

知乎日报 鱼非鱼 357℃ 评论

10 分钟,带你看完 40 年来的「个人电脑进化史」

图片:Public Domain

计算机普及序篇——家用电脑(下)

鱼非鱼,真诚地生活

(接上期:计算机普及序篇 -- 家用电脑(上) - 知乎专栏

四、16 位时代——图形界面与 PC 兼容机

上期说到,在 80 年代最开始的几年,个人电脑市场形成了 IBM PC,苹果 II,和 Commodore64 三足鼎立的形势。那么,最后是谁笑到了最后呢?

80 年代中期,主导市场的仍然是这三个厂商,只不过,销售的产品从 8 位处理器进化到了 16 位处理器,交互方式也从 DOS 这样的命令行变为了图形操作系统。

1983 年初,苹果推出了以乔布斯女儿命名的 Lisa 个人电脑。与之前 Apple III 电脑相比 Apple II 很有限的提升不同,Lisa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是一款划时代的电脑。它不但是第一款采用了 16/32 位混合型 CPU——摩托罗拉 68000 的个人电脑,也是第一款内置图形操作系统、使用鼠标操作的电脑。其他的内存保护,协作式多任务处理,基于硬盘的操作系统等等技术特点也都是革命性的。但是很显然,高达 1 万美元的售价甚至已经超过了很多小型机,让这款电脑注定与大众无缘。Lisa 最终只卖出了 10 万台,虽然相比与它的售价已经很难得,但对社会的影响就谈不上有多重要了。

就在一年以后,一款真正改变世界的产品——Macintosh(麦金塔)问世了。在乔布斯被踢出 Lisa 项目以后,他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这款电脑的研发中去。作为整个 Mac 系列的第一款产品,Macintosh 128K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接近 Lisa 的巨大优势,同时售价要亲民的多。整套系统包含显示器、软驱、鼠标和键盘在内只要 2500 美元(合今天的 6000 美元)。而简洁的设计也比 Lisa 要出彩的多。虽然这款电脑的内存只有 128KB,CPU 主频只有 6MHZ,甚至不及现代智能手机的千分之一,但它能够提供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电脑。而 512x342 像素以及丰富的软件也使得电子化出版开始成为可能。这之后在没有乔布斯的苹果逐渐走向下坡路的年代,Mac 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靠的就是初代 Mac 积累的大量出版从业人员和设计师用户。

Mac 128k 上市时,苹果制作的电视广告《1984》,也是整个广告史上的经典之作。1984 年既是 Mac 推出的年份,又是知名科幻小说的名字。原本有可能桎梏人类社会的铁幕,就在这一年被苹果通过一场技术革命砸碎了。

伴随初代 Mac 面世的,是一直使用到 2001 年的经典 Mac 操作系统。虽然 Mac 图形操作系统的理念来自于小公司 Xerox 的产品,但这个系统变得真正好用,却依赖于苹果工程师许许多多的改进。相比之下,早期的 Windows 对 Mac 的操作系统则几乎可以说是抄袭了。

初代 Mac OS

Xerox Alto 的图形操作界面

同一年,IBM 也推出了第二代个人计算机产品 PC/AT。尽管 IBM PC 一直使用 16 位的寄存器,但 PC/AT 之后,总线才从 8 位变为 16 位。PC/AT 本身售价昂贵,高达 6000 美元,虽然后来价格有所下降,也仍然要 2000 多美元,因此并没有获得太大的销量。但它却是后来大行其道的 PC 兼容机最广泛使用的标准。

1985 年,微软也为 PC 和 PC 兼容机提供了图形操作系统——Windows 1.0。虽然 PC/AT 的彩色显示屏比 Mac 的黑白屏提供了更大的潜力,但第一代 Windows 看起来就像是 Mac 操作系统拙劣的仿制品。Windows 真正发展成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统,要等到 5 年后的 3.0 版本了。

Commodore 公司的第一款 16 位计算机产品 Amiga 也在 1985 年问世。跟 Mac 128k 一样,它也采用了摩托罗拉 68000 这款 CPU,也同样提供了图形操作系统(Amiga OS,另一个 Mac OS 的抄袭者)和鼠标,但设计上仍然延续了 C64 的传统,整合了键盘的主机非常轻便,同时连接电视进行显示,因此售价十分低廉,只要 1300 美元。

在 8 位机时代通过整合游戏机功能开辟一条新路的雅达利也推出了自己的 16 位产品。雅达利 ST 的主机跟 Amiga 类似,也是跟键盘整合在一起,不过显示器则包含在系统当中,搭配黑白显示器的版本售价 800 美元,搭配彩色显示器的则售价 1000 美元,是当时最便宜的次世代电脑。它采用的图形操作系统是 DRI 公司开发的 GEM(图形环境管理器),跟早期的 Windows 实际上运行在 DOS 上一样,也需要底层操作系统 TOS 的支持。

相比于主打高端用户的 PC/AT 和 Mac,中端定位的 Amiga 和 ST 价格当然要亲民的多。但即使是最便宜的雅达利 ST,800 美元的售价也已经相当于今天的 1818 美元(12400 人民币)。大量的工薪阶层家庭仍然在购买只要 150 美元的 C64。虽然 Commodore 公司自身希望需要 GUI 的消费者去购买更贵的 Amiga,但庞大的市场却挡不住第三方软件商为 C64 开发图形操作系统。其中最流行的第三方操作系统是 GEOS。与 GEM 一样,GEOS 也是一个跨平台系统,也有运行在 PC 机和苹果 II 上面的版本,后来还成为诺基亚第一款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

1986 年,随着 GUI 在中端产品上的普及,苹果也推出了搭载图形操作系统 GS/OS 的苹果 IIGS

尽管几大厂商都不遗余力的更新产品,但历史仿佛跟我们开了个玩笑,这场家用电脑市场大战最后的胜出者其实根本不来自于任何一方,而是新涌现的大量 PC 兼容机厂商。

抢走 IBM 饭碗的 PC 兼容机,其实源于 IBM PC 自己的一个提高效率和通用性的设计思路,即要求软件开发时调用标准的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接口,而不是直接调用硬件。如此一来,即使硬件不同,只要采用同一 BIOS 就可以共用软件。与此同时,因为美国的版权法允许所谓的“净室设计”,即只要逆向工程得到的源代码不被直接用于新产品开发,而是利用逆向工程总结出的技术文档重新编写代码,就不属于侵权。这就使得小厂商可以复制 IBM PC 机的 BIOS,自行搭配硬件,生产兼容 PC 软件的低成本电脑成为可能。

在这之前,小厂自行研发计算机不但难度很大,而且即使开发出来,因为销售规模不够,才不会有足够的第三方软件,而小厂自己又没有能力开发软件,就导致产品因为缺乏软件而完全没有竞争力。但现在可以搭上为庞大的 IBM PC 软件库的便车,就再也不存在障碍了。

1983 年,新成立的康柏公司就使用这种方法,第一个造出了完全兼容 IBM PC 机的产品,Compaq Portable。

Compact Portable 的售价仍然要 3000 美元,其实并不比 IBM PC 便宜,只是体积要更小一些。但这个口子一开,许许多多的杂牌厂商涌入计算机制造业,在性能上和成本上都大大超过了 IBM。

在高端领域与 IBM 竞争的主要就是康柏。1986 年,康柏推出了 Deskpro386,领先于 IBM 采用了 32 位处理器因特尔 80386,售价 3300 美元。比 IBM PC 系列更强劲的性能使得它抢占了大批办公市场,也帮助康柏在当年实现了市场份额超越 IBM。

1984 年,戴尔公司推出了仅售 800 美元的 Turbo PC。它的价格只相当于一台中端电脑,但却能够享受到近似高端电脑的性能和软件库,上市第一年就卖出了近 10 万台。这之后的几年里戴尔逐渐积累了更大的市场声誉。到 1990 年以后,原本在中端领域活跃的 Commodore 和雅达利的市场份额几乎都被以戴尔为首的新兴厂商抢完,接连走上了倒闭的道路。

1987 年,试图亡羊补牢的 IBM 推出了采用不兼容的总线标准的第三代个人计算机 PS/2,但讽刺的是,这个选择却使得 IBM 自己被淘汰出了个人计算机市场。

整个 90 年代,最早开创了 PC 机的 IBM 公司已经对于计算机市场没有任何话语权。厂商看重的只是 x86 CPU 和 Windows 操作系统,微软和英特尔变成了市场的主宰者。而原本百花齐放的家用电脑市场,也就此告一段落。

五、欧洲和日本的个人电脑

像很多领域一样,1980 年代的世界远没有今天这么一体化。同样属于发达地区的欧洲和日本在 80 年代初也开始普及个人电脑,但流行的产品却与美国完全不同。

美国兴起的个人电脑风潮最先传到的是英国。除了英国与美国本身的密切联系以外,英国盛行的 DIY 文化也使得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自己学习编程,大大扩展了电脑的应用。

不过,以 Apple II 和 IBM PC 为代表的美国家用电脑售价大都在 800 美元以上,TRS-80,雅达利 400 和 C64 虽然相对便宜(他们也是在欧洲最成功的美国家用电脑),也要 300-400 美元,在电脑的功能还没有那么丰富的年代,对于不那么富裕的其他西方国家来说,显然还是太贵了。个人电脑要在这些地方流行起来,首先需要有更便宜的产品。80 年代初的英国工业虽然已经黯淡了不少,但还没有经历撒切尔夫人“去工业化”政策的彻底摧残,在计算机等高精尖领域仍然远远领先于德国、法国和日本。再加上英国电脑消费的需求产生较早,最早的低成本电脑产生于英国,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1981 年,位于剑桥的科技创业公司 Acorn 为英国国企 BBC 提出的“computer literacy program”(计算机教育普及项目)推出了产品 BBC Micro。跟苹果 II 一样,它采用了 8 位处理器 MOS6502。内存则达到了 16-32KB,比苹果 II 大得多。这款电脑售价为 235 英镑,也就是 470 美元,跟美国的 TRS 相仿。但因为教育机构购买的话,英国政府会补贴一半的价格,所以很多英国学校都采购了这款产品。到 1994 年停产为止,它一共生产了 150 万台。

第一款真正在家庭市场获得成功的英国电脑产品则是 Sinclair 公司推出的 ZX 81。早在一年前,Sinclair 公司就曾推出了售价 100 英镑的 ZX80。ZX81 略微增强了性能,但最主要是优化了设计使得成本更低,仅售 70 英镑。为了进一步降低价格,ZX81 还提供了需要顾客自己组装的散件版本,仅售 50 英镑(相当于 100 美元,也就是今天的 270 美元,1830 人民币),这个价格就实在太亲民了。因此,不仅 ZX81 在英国相当成功,而且还出口到西欧其他国家,甚至是东欧和苏联。在美国,它也以 Sinclair 1000 的名字销售,但因为内置软件太少,而美国消费者并不喜欢自己学习编程,因此主要是在前文提到的 Commodore 和德州仪器的价格战中作为以旧换新的工具销售。

1982 年,Sinclair 公司由继续推出了升级产品 ZX Spectrum,售价 125 英镑。

ZX81 和 ZX Spectrum 分别卖出了 150 万台和 500 万台,但同时这两款产品在东欧、苏联、南美和香港都生产了不少仿制品。甚至还在广州组装生产。

1984,随着英国的个人电脑需求另一家英国电脑厂商 Amstrad 推出了定位相对高端的产品 Amstrad CPC,售价 300 英镑(合 400 美元,在美国只能算低端产品)。跟 Commodore 128 和 TRS-80 一样,它能够运行 CP/M 操作系统,因此有庞大的软件库,就不必由用户自己编程了。这款产品在英国与 C64/C128 几乎平分秋色,在其他西欧国家也有不错的销售表现,到 1990 年停产,总共卖出了 500 万套。

在亚欧大陆另一头的日本,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个人电脑市场。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的日本家用电脑与早期的英国家用电脑很类似,往往只有一个 BASIC 解释器,销量比较小,不提供什么现成的应用软件,需要用户自行编程。但日本家用电脑软件市场的统一既不是借由某几款特别成功的产品,也不是通过标准 BIOS 接口这样隔绝硬件的平台实现的,而是借由硬件制造标准的统一。而比较有趣的是,这个日本家用电脑标准 MSX,是由美国公司微软主导的(当然,实际的领导人是微软日本分部副总裁西和彦,仍然是个日本人),共有 14 家日本企业参与。

1983 年推出的佳能 V20 是最早的采用 MSX 的家用电脑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连接佳能相机的数码后背。

索尼 hitbit,售价 14.8 万日元(合 624 美元)

东芝 Pasopia,售价 12.3 万日元(合 519 美元)

MSX 标准的家用电脑仅在日本就售出 500 万台。后来伴随着日本厂商在国际市场的努力,MSX 标准也扩展到韩国,南美和中东。

夏普巴西分部推出的 Hotbit

科威特的 Sakhr 公司基于雅马哈 AX120 推出的阿拉伯文电脑

不过,参与 MSX 的厂商,主要都是计算机领域的中小厂商,当时日本计算机界的龙头老大 NEC 就没有加入,除了继续更新 PC 推出了自己的 8 位机家用电脑系列以外,NEC 在 1982 年开辟了与 IBM PC 竞争的新的高端产品线,PC-98 系列,上市售价 29.8 万日元(合 1200 美元),采用 16 位处理器(1988 年后升级为 32 位 CPU)。PC-98 后来在日本发展成一个可以跟 PC 和 PC 兼容机分庭抗礼的个人电脑系列。推出 5 年,销量就突破了 100 万台,到 2003 年停产为止,一共生产了 1800 万台。

六、家用电脑软件

最后展示一下家用电脑时代的一些软件吧。

1978 年为 CP/M 系统开发的文字处理软件 WordStar

1979 年为苹果 II 开发的办公表格软件 VisiCalc,是家用电脑从玩具变成生产力工具的开始。

1983 年推出的 Lotus 1-2-3,IBM PC 的杀手级应用,让 VisiCalc 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

1985 年首先推出在 Macintosh 上的数字出版软件 Adobe PageMaker

1986 年推出的跨平台操作系统 GEOS 像后来的 Windows 一样,捆绑了很多办公软件,比如画图软件 GEOPaint

文字处理软件 GEOWrite

除了办公以外,玩游戏也是当时家用电脑的一个重要用途。在 80 年代的欧洲,以及 1984 年任天堂红白机推出前的日本,家用电脑都是最主要的游戏平台。而很多家用电脑比如 C64,雅达利 400,以及整个 MSX 系列本身也是以游戏功能作为最大卖点。很多经典系列的电脑游戏都在诞生于家用电脑。

1983 年在 C64 上推出的 International Soccer,是现代足球游戏的鼻祖

1985 年推出的 Bard's tale,最早的 RPG 游戏之一,基于龙与地下城设定变化而来,最早为苹果 II 开发

1987 年推出的初代潜龙谍影(Metal Gear)是为二代 MSX 家用电脑开发的

1988 年推出的动作冒险游戏 Last Ninja 2,

最早的波斯王子是为苹果 II 开发的,1989 年推出

1989 年在 C64 上推出的赛车游戏 stunt car racer

(全文完)

系列文章:

个人电脑的先声 -- 小型机 - 知乎专栏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10 分钟,带你看完 40 年来的「个人电脑进化史」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