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你们都说我审美差,总算有人出来帮我说话

知乎日报 有泉 377℃ 评论

乾隆:你们都说我审美差,总算有人出来帮我说话

图片:《还珠格格》

乾隆朝的技术宅

有泉,做瓷器的,微信quanceramics

好久没更新了,因为最近忙着写一本关于瓷器的书,本文节选自即将出版的新书。那么,谁是乾隆时的技术宅?谜底就在谜面上,是乾隆。

乾隆的审美品味饱受非议。这两年有张图片流传广泛,故宫博物院的两只碗被配上了对白,乾隆的粉彩碗喊“皇阿玛”,雍正单色釉碗斥到“滚开,你这农家乐的审美遗传的谁?”前朝皇帝也是皇帝,骂几句显得藐视权贵,或者说“审美正确”。

我想替乾隆说几句话。对他的诟病主要集中在三点,一,诗烂,还天天写;二,到处题字,许多字画惨遭毒手;三,瓷器乖戾浮夸,不堪入目。第一点的确如此,乾隆的诗的确平庸,有些只能当笑话看。他一生写了四万首诗,居然没有一句可以流传,这也说明诗真是他自己写的,从来没用枪手。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擎来掌上掬明月,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春

这是乾隆题在宋代定窑盘子上的诗,格律工整,调子也不低,除了最后一句有点乱入,也没多么不堪。有意思的是,故宫网站上把最后的“生春”写成了“生辉”,人家乾隆起码不会踩错韵脚。

乾隆的第二个罪名是到处题字,而且字太烂,有个冷僻的成语叫“春蚓秋蛇”,用来形容他的字再贴切不过。天下第一书法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初唐时属于一个叫辩才的和尚,唐太宗求购不得,就派了大臣萧翼化装成穷书生,把《兰亭序》骗到宫里,这就是 “萧翼赚兰亭”的典故。

请注意很重要的一点,李世民当时已经贵为天子,却没有动用军队或官府去抢夺《兰亭序》。这就说明他认为《兰亭序》是辩才和尚的私产,而非公器,公权力是不能干涉的。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唐太宗为什么决定用《兰亭序》随葬——他的私产,随意处置。

智永真草千字文

辩才的《兰亭序》得自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也是个大书法家,写了几百本《真草千字文》,其中有一本在清顺治时被收藏家吴洪裕烧了,他当时已是弥留之际,想烧了带走。第二天吴又把《富春山居图》扔进火堆,多亏被他侄子抢了出来,可惜画已经被烧成断了。

剩山图,富春山居被烧断后的一部分

从李世民和吴洪裕的所为看,古人并没有把经典书画视为国宝,而是当作“私宝”,其实“国宝”的概念,是有公立博物馆以后才出现的。乾隆也认为宫里的书画就是自己的,人家一没埋字、二没烧画,不过是在上面点个赞而已,因为这事骂他,不公平。

过去向来就有在字画上题字盖章的习俗,乾隆不题后人也会题,后人不题,是因为乾隆写满了。再一点,虽然经常把真迹和赝品搞反,乾隆还是非常重视艺术的。他建了个三希堂,收集了许多散落民间的精品,还出版了《三希堂法帖》,客观上对文物保护有贡献。

转心瓶

再说乾隆朝的官窑瓷器,总体风格是造型诡异、装饰繁琐。其实历朝历代都做过浮夸怪诞的瓷器,因为难看,数量又少,基本被遗忘了。乾隆朝这样的瓷器就很多,而且骇世惊俗,因为每一件都是工艺上的奇迹。比如乾隆转心瓶,外部镂空,内部有根活动管,上绘各色图案,可以像走马灯那样旋转。交泰瓶,双层,内部连接,外面全断,看上去如同磁悬浮一般。

最炫酷的是瓷王瓶,学名“各种釉彩大瓶”,这可是瓷器史上绝无仅有的名字。瓷器命名要说清楚什么釉什么彩什么画,可是瓷王瓶的釉彩画实在太多了,只好缩写为“各种釉彩”。下面我尝试写出其全名,您念之前请务必深呼吸:

清乾隆青花五彩斗彩金彩珐琅彩红釉粉青釉霁蓝釉松石绿釉窑变釉仿官釉仿哥釉仿汝釉酱色釉三阳开泰博古九鼎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蟠螭纹蝙蝠纹花卉纹如意纹万字纹灵芝纹螭耳大瓶。

各种釉彩大瓶

瓷王瓶就是一部瓷器百科全书,当时所有的工艺技术被一网打尽。因为各种釉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要把瓶子拆分成许多零件,在不同的窑里烧出来,然后集中到大窑里,粘起来再烧一次,仿佛现在飞机总装一般。那么这个瓶子丑不丑?丑,所有东西都掺在一起,能不丑嘛。牛不牛?牛,这是史上技术难度最高的瓷器,这就牵扯到弘历的情怀:技术审美。技术审美源自对于人类自身能力的沉迷和赞叹。如果能拥有做到极致的物品,就等同于有了支配这种技术的力量,多美的事呀!

再说乾隆的皇阿玛雍正,作皇子时主管内务府,包括烧造瓷器,而且他又确实喜欢,对瓷器的要求精确到叶子要什么颜色、花要什么角度。然后他又任用了大神唐英做督陶官,开启了一个日月同辉的时代。过去烧瓷器,是一半靠技术,一半靠运气,到了雍正的唐窑,基本上想烧什么就烧什么。

交泰瓶

瓷器产业传给乾隆后,他发现典雅平和冲淡含蓄都被他爹玩遍了,还能干嘛?玩技术。就像老爹给儿子留了部法拉利,儿子当然要开到高速上,把油门踩到底,看看到底能开多快。所以乾隆朝官窑一直在全力炫耀技术,那时的瓷器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把技术发挥到极限,穷尽所有可能。

其实不单是乾隆,当时欧洲的手工业技术也高度发展,贵族们也处在自信心爆棚的阶段,出现了巴洛克、洛可可等矫揉造作、奢侈浮夸的装饰风格,与乾隆瓷器遥相呼应。这种状态时间不长,珍尼纺纱机、瓦特蒸气机很快就出现了,工业革命让欧洲人谦逊起来,开始探索超越人力的可能。只可惜革命没出现在中国,天朝的自信扩散为自负和封闭。

当年马嘎尼给乾隆拜寿,送了许多炫耀工业成果的礼品,其中有一对英国产的瓷花瓶,因为他们已经发明了瓷窑用温度计。乾隆只要稍微有几分警惕,就能意识到事态严峻——你送瓷器国瓷器,什么意思?然而皇帝太宅了,看都没看洋瓷器,哪怕他把这对花瓶转给唐英,中国瓷器的历史也会改写。

乾隆象生瓷果盘

禅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只是山。”王静安也提出了诗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二种境界说颇有相似之处,就是从起点出发后,达到某种高度后回头,又返回起点。ABA,因为经历过 B,两个 A 的意义便大不同。

智通寺外有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看到后想:“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曹公伟大,这个“翻筋斗”就是 ABA 的过程,可以表示诗和禅的三重境界。我们当看过乾隆浮华盛极的瓷器后,再看雍正的官窑,或者宋徽宗的汝窑,感受必然与之前不同,而这种感受,恰恰是雍正和徽宗没有领略过的。

总结:乾隆有过,错过了工业革命;乾隆有功,替我们翻了筋斗。


抄我文章者,虽远必猪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乾隆:你们都说我审美差,总算有人出来帮我说话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