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被定为“国货年”,结果是洋货输入达9亿元,打破海关的纪录。1934年被定为“妇女国货年”,没想到洋货输入再创新高。国民政府只好又把1935年定为“学生国货年”。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危机,各国竞相向中国倾销过剩产品。洋货一入中国,大受欢迎。国货销售量骤减,不少企业受到严重打击。为了有效反击外国倾销和支持国货,国民政府把1933年被定为“国货年”,还召开了国货展览会,借此宣传国货。但海关数据显示,当年的洋货输入高达9亿元,远远超过之前的数据。
在国货和洋货的“PK”下,许多民众还是抛弃了国货选择了洋货。要说洋货胜出的理由,无非就是四个字“物美价廉”。有民众在1933年北平国货展览会的批评册里留言说:“我到此地,本想买一点国货,留作我参加国货展览会的纪念,岂料国货价值太高,我的购买力达不到。”再加上当时的国货质量太差,“面貌粗陋;质地坚牢;式样愚笨;商标实在”,质劣国货造成了公众对国货的不信任感, 1933年的国货运动失败。
总结“国货年”失败的原因,当局者认为是广大妇女们买多了外国的胭脂水粉,只要妇女们不败家,一切好说,所以就把1934年定为了“妇女国货年”。在妇女国货年运动中,妇女被推至国货运动的前台,承担起振兴国货的责任。社会舆论纷纷重塑“摩登”的含义,倡导使用国货就是“摩登”,不买洋货就是“时尚”,把妇女的日常消费行为进行了政治化。
“妇女国货年”刚进行了3个月,上海的一家日本报刊就称,1934年第一季度中国入超创造了历史纪录,由此断言妇女国货年“全归失败”。果不其然,1934年前10个月的脂粉和玩具输入达300多万元,再次突破历史记录。看来妇女们对国货运动丝毫不感冒,也毫无服从政治导向的意识。“妇女国货年”继续失败。
1934年底,政府决定将1935年作为学生爱用国货年,简称“学生国货年”,旨在使学生本着纯洁爱国之心理担负起提倡国货的重任。学生国货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消息报道:“中国国货业产数与销路剧增,该业前途大见光明。”
参考资料:
1、国货年运动与社会崇洋观念
2、从1933-1935国货年运动看国货质量问题
微思考:当局者认为广大妇女们买多了外国的胭脂水粉,只要阻止她们购买,就能振兴国货,这种判断是否恰当?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微历史:1933-1935国货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