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广告 · 从电影的世界里看 AI
图片:《速度与激情8》原本只是街头警匪片的《速度与激情》系列,近年来在续集中增加了不少新元素。不但飞机、坦克、导弹、核潜艇悉数上线,新作《速度与激情 8》还大秀了一把「黑科技」——炫酷的黑客 Cipher 利用远程技术控制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用大量无人驾驶车阻击了某国国防部长的车队。
看到这一组镜头时,影院里接连响起了一阵阵惊叹声——除了感慨报废的豪车外,恐怕就是被这种黑科技震撼了吧。
先于现实,我们对 AI 二元对立的想象
随着科技发展,电影中的类似元素越来越多,出现的场景也越来越生活化;但在 1902 年,乔治·梅里爱拍摄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之旅》时,可没有任何「现实」可参考——半个世纪后,人类才得以首次进入太空。
也许星际旅行的概念离当代生活还是有点远,但人工智能——这一逐渐被我们熟悉的主题,其实早已先于现实出现在电影《大都会》中,那一年,是 1927 年。
不知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固有的荒诞,还是导演弗里茨·朗悲观的预言,作为人工智能在大银幕上的首演,机器人玛利亚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破坏者」。
人类始终对未知的事物抱有恐惧和误解。在这位「钢铁玛利亚」的基础上,影史上又诞生了《世界之主》等一系列邪恶的机器人。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年代,一大批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开始探讨研究智能系统的可能性——1950 年,图灵提出了着名的「图灵测试」;1956 年,科学家们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专业术语——人们开始了解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并对它充满希望,美国着名计算机科学家司马贺(H.A.Simon)甚至在 1965 年时预言,「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现实科技的发展为电影艺术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这一时期,电影中的人工智能除了继续走「坏人」路线,也有一部分呈现出了人类「帮手」的形象。1956 年上映的电影《禁忌星球》中,机器人 Robby 就是一个复古版哆啦 A 梦。
互相追赶的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
但导演库布里克觉得,人工智能的问题不会是如此简单的二元对立。上世纪 80 年代初,他开始筹划拍一部完全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这一次,他想回答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他想创造出一种人工智能,比 1969 年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反派——HAL 9000 型计算机更智能,更有温度,更理解人类,更懂得「爱」。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工智能也可以是人类的孩子——他想要一场文化上的革新。
但这时,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蓬勃发展之后,人工智能的研究逐渐进入了低谷,此前过高的期望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研究智能系统的可能性。而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人们必须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研究出了具有意识的智能系统,它还会不会受人类控制?会不会给人类的存在带来威胁?
科学界尚未能回答这个问题,导演们却纷纷在电影中给出了自己的猜想。《巨人:福宾计划》、《西部世界》、《终结者》……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描绘成了人类的敌人,这一点,其实是与库布里克的希望、与人类创造人工智能的初衷相悖的。
同时,由于库布里克对技术与故事两个层面上的偏执,这部电影的拍摄计划一再搁浅,直到他去世电影也未能问世。在他去世两年后,库布里克的好友斯皮尔伯格才终于将电影搬上银幕——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人工智能》。
如今,距离这部电影上映已经过去了十六年,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元素已经屡见不鲜;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终于从科技板块的一个小角落里迈开脚步,进入了千万普通用户的视野里:从各种智能穿戴式设备,到手机上的智能语音助手,再到各大公司竞相研发的智能化汽车。人工智能并没有像大多数电影中描绘的那样成为「洪水猛兽」,反而正以人类助手的姿态覆盖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速度与激情 8》中的自动驾驶,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里最火热的研发方向之一。
但智能化的时代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尚未做出什么反应,就被推在了人工智能的面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过去几十年里那些一再被抛出来的问题——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吗?它之于人类的身份应该是什么?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除了创造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外,还会有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关系吗?
这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毕竟,人工智能已经不是过去科学家们所拥有的专利了。如你所见,这股风潮早就席卷了电影界,尽管有一部分电影继承了早期科幻片的传统,继续将人工智能描绘成最终大 BOSS,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幻片都开始试图回答这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抛开「善恶」,我们对 AI 的期望是什么?
2013 年,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她》上映了,《她》试图探讨《人工智能》片头的经典问题——人类会爱上机器吗?
这部电影看起来如此遥远,却又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以至于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会思考一个问题,「有一天我会不会爱上我的 Siri?」
可是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结局完美的爱情故事。男主西奥多爱上了他的智能系统萨曼莎,但他的智能系统情人,还同时有着 600 多个情人和 2000 段亲密关系。
两年前上映的另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机械姬》同样给出了悲哀的结局——男主被女机器人感化,力图帮助女机器人逃出被困的房间,然而到最后才发现,机器人对他没有任何感觉,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逃出这里。
站在人类的角度上,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悲哀的:人类也许可以爱上机器,却无法希冀从人工智能那里获得对等的爱。但考虑到人类关于 AI 的每一次探讨,电影艺术都远远先于现实发展,而我们对于未知的事物又不可避免地抱有消极态度,因此不用奇怪这两部电影有着如此悲观的论调——它们至少让我们明白,人类复杂多变的情感与关系,现在还不是机器所擅长的事,至今为止,真正能够理解、宽慰我们的,始终是自己的同类。
比如,让我们回到现实——当你在日本东京地铁站里按下求助按钮时,那个貌似「高科技」的求助窗口里就会探出一个头来——这是前一段时间在微博上转发量很高的一条微博,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很有趣,还有人调侃到这个是「伪高科技」。其实它也恰恰说明了,人工智能看似便利,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需要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帮助我们。毕竟,很多时候除了解决难题本身,我们还需要一个能够和我们真实地产生情感交流的同类来理解我们,让我们在无力感中还能找到一丝慰藉。
所以,我们在感慨 AI 高智能的同时也逐渐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机器永远无法理解、无法模拟、无法替代的。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吗?当然需要,因为它们运算更精确、运作更高效;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需求吗?当然不是,我们还需要心灵上的抚慰、情感上的共鸣。
AI 必不可少,人类也很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将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与人本主义的工作理念结合起来,便是中国平安开启「平安 17 服务年」所努力的方向。
这一年,平安产险力图将车险理赔服务提升一个层次。通过大数据优势,平安产险在全球首推了「极速查勘、一键包办」服务。「城市极速查勘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查勘调度体系,未来,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的平安客户,若在日间发生需现场查勘的交通事故,可在 5-10 分钟内享受理赔全流程包办。「一键包办」服务则为车主提供全透明的代办流程,让车主安心。未来,平安车险客户如遇交通事故,可通过平安好车主 APP、平安车险官方微信、95511 等线上线下渠道申请「一键包办」服务,等待平安产险专人到预约地点取车,「理赔、修车」等全程无需参与,根据约定时间、地点即可取车。
而这样「极智」服务的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身影在路上奔走。2017 年的春节期间,平安共有逾 3000 位查勘员冒着风雪、趟着泥泞,用自己的专业和热心坚守着全国线下 206 个城市的近 300 个护航网点,为近 6 万车主提供着护航服务。这些被计算成为数字的逆行背影,换成一个个名字,是天津的李盛鑫——理赔十年间多次奔赴「7.26 特大暴雨」、「8.12 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等大灾一线;是泉州的李财——每年台风季都逆风前行,在「9.15 莫兰蒂」台风来袭的 6 天里完成了 287 笔车辆全损协议签订;是玉树的更尕但周——始终坚守在这海拔 4000 米的高原,将温暖的服务传递到这 2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21 世纪是互联网与科技的世纪,我们享受着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也会逐渐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自动化、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势必要替代传统行业的一些工作。然而最珍贵的、最不能被替代的仍然是「人」;科技可以创造出最高精尖的机器,但创造出美的是人类。科技可以帮助车主们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车主们提供安心、舒适帮助的,是我们的车险查勘员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平安产险才能够给每一位上路的司机提供安全且放心的保障。只有将科技与人身上不可代替的热情与耐心结合起来,才能够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平安护航,一路平安。
本文由中国平安简单生活事务所特约提供。
简单生活,是物质生活无重压,精神生活可愉悦的状态。
简单生活事务所,是中国平安在知乎上和你分享专业见解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为生活里那些与钱有关或者无关的问题找到答案。
所长说,难题未必靠 AI,专业贴心的查勘员可让你的生活更简单。
所长问,不如分享下你出险过程中遇到的贴心车险查勘员?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这里是广告 · 从电影的世界里看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