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少吃低温就能多活,但作为一个吃货我宁愿选择狗带
图片:《南极料理人》最近忙着投文章(如果发出来就给大家写写)和打 Dota(真是邪门的游戏),忽略了专栏更新。文章已经投了,dota 卡在菜鸡水准上不去,我还是来好好写科普吧 T^T。
话说 Scripps 有个老师是研究长寿的,叫 Bruno Conti,总的来说就是发现少吃(控制卡路里摄取,calorie restriction)和降低核心体温(Core Body temperature)能延长寿命。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一直对这样的研究嗤之以鼻 —— 我才不愿意为了多活几年而放弃美食。毕竟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吃么(大雾)。但是今天见到其人,真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帅大叔,所以放下偏见,我们还是来简单讲讲这背后的科学研究吧。
1.少吃就能多活是真的吗?
关于限制卡路里摄取和寿命长短是否有联系这事可以一直追溯回 15 世纪左右,一个叫 Luigi Cornaro 的意大利人,这货 35 岁身体就不行了,医生说你要少吃少抽烟喝酒,然后他估计是为数不多听进去的人,开始严格控制自己的卡路里摄取。然后一直活到 102 岁,并写下一本书记录这件事。但是一个人的案例不能说明啥,所以科学家们在过去一百年里,在各种动物身上实验控制卡路里这件事,看看到底是否有他所说那么神奇。这些动物涵盖面还挺广,从小线虫,小果蝇,到常见的小鼠大鼠,到猴子;从冷血动物到热血动物都有科学报道,说看到限制卡路里摄取(不同研究里,从减少 20% ~ 减少 60% 不等)和延长存活时间有正相关(在不同物种里,延长的寿命从 20%~100% 不等)。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的这个猴子的实验了 Caloric restriction delays disease onset and mortality in rhesus monkeys:
上图左边是正常的猴子,右边是卡路里受到控制的猴子,在他们平均寿命 27.6 岁时毛发和神态的比较。当然他们也发现卡路里控制的猴子平均寿命会长一些。并且这些猴子得癌症,糖尿病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显著降低。但是在机理上的研究,还没啥太清楚的头绪。而对这些研究最大的批评就是 1. 机理不清, 2. 这些动物活是活得长了,看上去也的确是更健康,但是他们幸福吗?生活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反正作为吃货,我肯定是不幸福的。)所以科学家们下一步试图理解为啥少吃就能延长寿命。
*** 发育中的同学还有孩子家长醒目:所有控制卡路里的研究都是在动物性成熟以后开始的,因为卡路里限制会影响发育这是硬道理。并且研究中发现这些卡路里限制的动物们繁殖率都会降低,怀孕时候还是得给他们吃好点否则娃就不行了。所以请发育中的少男少女还有孕妇们注意,不要以这个文章为依据,为了多活个几年而耽误自己 / 孩子。
2. 少吃可以降低身体核心温度(Core body temperature),核心温度的降低可以延长寿命。
我们回到今天的主角 Bruno Conti 身上,他发现前人报道了一个现象:1. 这些控制卡路里的老鼠身体核心温度(内部脏器的温度)都比正常低。2. 如果通过一些手段限制他们核心温度的降低,那么这些老鼠就不再活的久,疾病发病率和正常老鼠也变得一样了。所以他猜测,少吃本身并不会延年益寿降低疾病发病率,而是会导致核心温度的降低,实际上是核心温度的降低导致了寿命的延长。
他的最著名的文章于 2006 年发表在 Science 上:Transgenic Mice with a Reduced Core Body Temperature Have an Increased Life Span. 首先简单介绍下动物们怎么调节身体核心温度的,这个过程受到大脑调控。
图片来源:翻译自 Bruno Conti 资料
简单来说皮肤感受冷热,然后把信号传给大脑,大脑通过调控骨骼肌抖动(打哆嗦),棕色脂肪(UCP1 产热)和皮肤血管等机制来控制体温。在这其中,下丘脑的 Preoptic area (POA)被认为在体温调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于是 Conti 就想怎样才能欺骗大脑来长期降低小鼠的核心体温呢?
要知道在 2006 年的时候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些光遗传等技术还没普及,而 POA 这个脑区没有好的细胞标记物,简单来说就是很难“欺骗”这个脑区。所以他们在离 POA 0.8mm 远的脑区,找到了一种细胞,通过在这些细胞中过表达 UCP2 这个蛋白(在线粒体里,可以利用合成 ATP 产生的能量来产热),起到了局部生热的效果。产生的热量传给了 POA,让它“以为”核心体温过热,于是它就赶紧调整让身体核心体温降低。简单来说:他们略微加热了这一小块大脑,让它误以为身体温度过高,从而主动调节体温让它降低。这样,这些改造过的老鼠理论上会拥有低于正常的核心体温。从而研究降低核心体温是否会影响寿命。
老鼠是夜行动物!所以黑夜相当于我们的白天,上图红色的曲线是他们的“改造老鼠”,黑色是正常老鼠。我们可以看到在黑夜里当他们正常活动时候,这些改造老鼠的确拥有更低的核心体温,而白天是看不出差别的。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有些研究没有结果的原因,因为我们人类主要在白天活动,之前实验员测体温也是在白天,但是差别其实要在晚上老鼠们出动的时候才能看到(为啥白天没变化,目前不清楚)。而且这个核心体温的降低并不是由于他们不运动, 图 C 和 F 就是说明两种老鼠运动的差不多。你别看这体温差别似乎只是一丢丢啊(目测 ~ 0.3 摄氏度),但已经足以改变他们的平均寿命了:
红色的是“改造老鼠”,不论公母,他们都活的更长一点(母:平均 +20%,公:平均 +12%)。插一句嘴,这个性别差异很普遍,限制卡路里似乎也对雌性延长寿命更有用,虽然还是机理不明,人类也是遍女性活的更长一些。
然后他们就开始研究大脑里这些感知温度的细胞,发现研究来研究去都没啥特殊的,最后他们锁定在了胰岛素相关的信号上(具体工作还未发表,不能细说,感兴趣的关注他们应该马上要发表的文章吧,会对限制卡路里和核心体温之间的联系有初步探索)。总而言之就是似乎体温低的动物活的更久一些(作为人称“小暖炉”的我躲在墙角哭一会。)
3. 划重点:长寿(Longeverity)和衰老(Aging)不是一个概念。活得久 ≠ 老的慢
长寿的研究因为需要一直等到动物死亡(同情做猴子研究的研究人员,一辈子科研生涯可能也就见证一两个实验结果),往往都需要非常久的时间,所以进展缓慢,大部分都是相关性的研究。对于限制卡路里对人寿命有没有影响的实验已经在进行了,但是我们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结果了。而在人类里限制卡路里会降低体温已经被证实:Long-term calorie restriction, but not endurance exercise, lowers core body temperature in humans。也有机构试图用我们去医院就医时测的体温和保险公司报道的死亡年龄等做一些研究,同样你得等人死了才能拿到数据点……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影响长寿的因素很多。基因显然也是很重要的,生活方式等等也都普遍证明和寿命有相关性。这些研究都非常小心地使用“长寿”而不是“衰老”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结果。之前的研究都只能说“他们活的更长了”,并不能说“他们衰老得慢了”。因为长寿是可以量化的,衰老的量化现在还很困难。这源于我们对于“衰老”机制和定义的模糊。关注生物研究的可能都听说过“端粒(维基词条)”。端粒被认为是我们解读“衰老”的一把钥匙,虽然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似乎“衰老”是一个主动过程,从最开始身体就设计好了一个机制,让我们每日每日都在“老去”。确保我们即使躲过天灾人祸,躲过癌症躲过各种疾病,躲过世间困苦,最后我们都会在生物上到达一个极限,从而自体启动“毁灭程序”。而研究“衰老”的一个科学家曾说:所有研究癌症或者阿兹海默等等疾病的都是在浪费世间,因为哪怕你找出这些疾病的治愈方法,你也只能把人类的平均寿命最多延长几年,但是如果我们解决了“衰老”,我们就可以无限地延长人类的寿命。如果你有心留意,你就会发现很多疾病,最相关的因素就是“年龄”。
但是目前我们对于“衰老”的理解还是接近于盲人摸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长寿”的研究会受到很大局限。
写这篇文章的功夫不知道我的端粒又短了多少,吓得我要赶紧吃个冰激凌压压惊: )
本文禁止一切形式转载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听说少吃低温就能多活,但作为一个吃货我宁愿选择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