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而出指责了孩子,也有办法把伤害降到最小

知乎日报 萌芽 139℃ 评论

脱口而出指责了孩子,也有办法把伤害降到最小

图片:《蜡笔小新:梦境世界大突击》

萌芽,萌芽研究所BUD创办人 微信公众号:myyjs_bud
今天和往常一样,我们和哥哥一起出门,坐上车准备出发去学校。

先生摸着方向盘突然急忙喊了一声,“Joshua,你刚乱放我的手机了吧,你把我的手机放哪里呢?”哥哥乍一下愣住,然后急急忙忙回应道:“我没有,我没有拿”,哥哥抿着嘴,流露出惊讶又被吓到还藏着委屈的神情,头迅速靠在安全座椅那边,耷拉着眼皮。

整个车厢的气氛突然凝固了。看着 Joshua 惊慌失措的表情,我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一幕。

小时候会去亲戚家串门,和亲戚姐姐一起睡觉。醒后姐姐发现,她抽屉里的压岁钱不见了。她认定是我,“肯定是你,你干嘛偷了我的钱,你这个小偷。”我很惊愕,完全不清楚什么状况,只能慌张地说,“不是,我没有,不是,我没有……”

姐姐爆发的声音吸引了长辈,了解了情况后却怎么也没找到压岁钱。大家都开始劝我,要说真话,要做一个勇敢面对错误的孩子。接受不了冤枉的我,跑了出去,躲在巷口里大哭一场。

虽然我的事情最后真相大白,是姐姐把压岁钱放在抽屉里的书本里,大家在匆忙之中都没看到,但今天看着哥哥靠在座椅边委屈的表情,竟然和我那时候的表现如此相似。

孩子的表情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脱口而出、未经过自证的下定义,会伤害人。

“Joshua,你刚乱放我的手机了吧”,先生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吼孩子,但是孩子却接收到了言语中的怒气;

“要说真话,要做一个勇敢面对错误的孩子”,亲戚看似的开解实质上只能让我气愤难过。

这些下定义都是指责,都是言语拳头。不管是无心还是好意,内里是让人无法忽视的压抑和为难:我不信任你。

这拳头重重地穿过空气和躯壳,真切地撞击在我们的内心上。敏感的哥哥听完之后慌张失措,他委屈、隐藏,耷拉着眼皮靠在一边,有点生气但又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解。小时候的我,莫名被指责却不能自证,我紧握着双手的难堪和为难,也没有人留意到。

虽然我们成年人已经习以为常去面对现实中各种有心或者无意的指责,但并不表示我们能够完全容忍。严肃的表情、急促的语速、提高的声调,都是让孩子紧张的因素。随意的指责最直接的影响是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这点我们从小到大都经历过。我们或许曾经被指责胆小,或许曾经被指责霸道,或者这件事情一定是孩子的错误,成人自信满满,威严毕现,但是这样子的判断只会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我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指责的弊端,想好好和孩子说话。但即便是亲密的关系,我们是不是也曾经脱口而出一些伤害了对方的话?我事后和先生沟通,先生感到难为情:“我本意并不是这样子想的,话说出那一刻我就后悔了。”

也许这样的时刻,你我都经历过,每个人都难免会误会、指责孩子,我们应该如何把伤害降到最小?

1.要让所有指责在当下得到妥善解决

先生在指责的当下并没有看到孩子,他在前排摸着方向盘,孩子坐在后排安全座椅上。这是我们常见的情景,有时候我们三头六臂也有疏忽的时候,并不是在任何时刻都能及时、细心地看到孩子的表情。但如果我们身边的人看到了孩子的细微表情,请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的身边。因为孩子的表情并不会骗人。

很多时候,事情发生时,家长第一时间反应是去评定对与错,就像压岁钱事件一样,大部分家长都会采取平息战事,赶紧天下大同的心态来处理问题。

  • 然而,敏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对错,而是:“妈妈,看看我”

我看到了 Joshua 的惊慌失措,我接过话,平静地说“Joshua 没有拿手机,爸爸不记得手机放在哪里了。”孩子抬起眼睑看向我,我补充道:“爸爸你再仔细想一想手机在哪里,哥哥我们也一起想一想可好?”

  • 父母要做的是复述,言语有时候同样可以是一种拥抱和治愈,不需要用拔高三度的声音,而是清晰地复述。孩子第一时间感受到的不安、委屈、甚至害怕,都会通过言语的力量被看见,不管是直接的肢体语言,还是平静的语调和氛围,都很重要。

“嗯好!”哥哥听到这段话振奋了起来:“妈妈,我们帮爸爸一起想一想吧!”哥哥很开心自己得到了信任,开始努力地猜想手机到底在哪里。而先生最终发现,他把手机放在了自己的上衣兜里。先生的脸色带着腼腆,停了几秒钟转过头,看着哥哥说“Joshua,抱歉了,原来你早上递给我手机的时候,我随手把它放在上衣兜里,没有发现。谢谢和我一起找手机。”

2.别忘了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 妥善的解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为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道歉

坦诚自己的疏忽,并且就事情本身向孩子告知原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在我看来,先生向哥哥的道歉并不完美,因为他并没有就他的行为本身向委屈和无辜的哥哥说对不起。

“Joshua,对不起,我不应该误会你”,这句话本身就是很难开口,更何况是情急之中?先生并没有意识到他的道歉并不是范本,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竟以足够温暖了。

哥哥听到这句话,一字一句地重复起来:“嗯嗯,妈妈,原来是爸爸把手机藏在上衣兜里,自己忘记了。”哥哥很开心地重复不停:“妈妈,就是这样子的,太好了!”

我不知道孩子是为误会的开解而开心,还是为手机被找回了而开心,或者兼而有之。但至少这个事情的处理效率,对于孩子来说,是足够满足的。妥善解决,永远都不代表要完美解决(比如先生要说出完美无瑕的道歉范本),但如果内核是一致的(并没有推卸责任,或者转移指责),那么这个道歉,孩子是接受的。

3.关键是时刻看见孩子的情绪

说实话,我们缺少情绪教育。萌芽是八十年代末的人,我所感受到的大环境是结果为导向,成绩为导向,却迷失了对自我情绪、内在感受的回顾和自省。不要说是对孩子,就连成人本身,对成人关系本身,都是退后的。孩子的情绪是家庭关系最好的检验坐标。

我不会责怪先生在当下误会了孩子,我也释怀了小时候长辈们的关心则乱。谁能保证教养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完美家长,我们都不过是边学边成长。但是抓住每一次可能出现的危机,我们坦诚相待,做好预设和准备,在生活中练习及时地看到孩子的情绪,是我们一次一次提高自己的教养力最好的秘方。

  • 我们要学习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

在每一次说话的时候,请看着孩子的眼睛,看着孩子的表情,不管说了什么话,请及时地看到孩子的情绪。这个简单的步骤,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指责对孩子的伤害,避免自己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孩子。被看见,实际上是对同等姿态的呼吁,父母是否站在孩子的身边,以同等姿态与孩子面对事情。

  • 我们要学习看到孩子的肢体语言。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两岁,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尝试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他们的情绪,吸允声、吱吱笑、咿呀声,我们要给孩子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建立我们的档案。当我们可以细致判断孩子的肢体语言背后的沟通意思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可以走进孩子的世界。

开心的肢体语言是孩子的绿灯档,表示安全、快乐和欢迎。

焦虑或者当孩子反抗的时候是孩子的黄灯档,我们已经要警惕,也许我们接下来的言行和表现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过渡状态。

当孩子真的暴躁不安,我们内心也要建立起红灯信号,孩子需要我们为他去找到原因,找到突破口,这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像 Joshua 在车上的隐忍和委屈,我已经将其归类为黄灯档。

谁不想用心去照料自己的孩子呢,在找到方法和突破口之前,其实我们也都可以看看自己,自己的成长的过去是我们养育中最好的范本,家庭关系的相处永远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和宝宝之间也是逐步培养起默契和感性的过程。因此,不要担心有不安的突发,让我们时刻保持看见,看到了,孩子的不安就真的可以减缓了。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脱口而出指责了孩子,也有办法把伤害降到最小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