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处有什么?蜜桃半熟时。
把整部《黑处有什么》依依不舍地看到最后一秒钟,连字幕都走完了,大家都还赖在戏院里舍不得走。
我是真的很久没有看过如此好看的国产青春片了!
而且,还是新人导演的独立制作,能在诸多制肘与资本大浪潮之下,坚持把自己想要拍的东西拍出来,实在太不容易。
《黑处有什么》的女导演王一淳,值得敬佩。
▲ 什么是“黑”?什么又是“白”?
《黑处有什么》拿下了第9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导演”奖,评委会主席姜文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少有的那么沉着、那么坏、那么荒诞的作品。”
巧合的是,大家都说《黑处有什么》就是少女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相隔20余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黑处有什么》,一个是雄性荷尔蒙爆表的阳光灿烂,一个是少女怀春心事的无限暗黑。
王一淳从姜文手中接过最佳导演的奖座,也更像是传承一般,把好电影的质感带到21世纪的当下,照见如今滥竽充数的内地影市,到底是有多不堪入目。
以下内容有部分剧透,请谨慎点开。
▲《黑处有什么》,记录了少女们危机四伏的青春。
《黑处有什么》的点映,也与电影本身一样,很有意思。
在北京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不设带位员,给每位进场观众人手派发一个黑色小手电筒,大家在乌漆麻黑之中摸索着入座,就如同你我最初那些伸手看不见五指的残酷成长。
曾几何时,我的梦想也是当一个电影院的带位员,用手电筒帮迟到的影迷指路啊……
后来,我把这个手电筒放进包里,走夜路的时候会拿出来照亮四周,再深呼吸一口气,用微弱的光芒告诉自己:嗯,不要害怕,都会好的。
▲ 这支手电筒,是今年我收到过最可爱的电影周边之一!
【Part A:性压抑与性冲动】
《黑处有什么》跟《阳光灿烂的日子》很像的一点是,非常忠实地记录下那一种青春期特有的萌动。
性冲动,当然不是国产青春片被拍烂了的堕胎梗,而是藏在眼角眉梢深处,几句平淡无奇的对话之间。这样拍,才是高明。
故事的主线,是女主角曲靖亲历的好几桩发生在她身边的奸杀案。
1991年,国家尚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现在看起来无比寻常的东西,在当年仍然是不能提的禁忌,曲靖甚至要翻查《现代汉语辞典》,查阅“强奸”这个词汇的真正意思。
还记得李安本人在《喜宴》里的真身客串吗?面对中国式婚宴上大家对“玩新郎”、“玩新娘”的狂热,外国人大惑不解,李安一语道破真谛:“那是中国人五千年的性压抑!”
平时羞于谈性的中国人,一旦疯狂起来,往往会做出许多超乎你想象的古怪表现。压抑得太久,人总需要寻找出口。
▲在女厕门口假装“掏粪”的偷窥狂,也是性压抑得太久,无从发泄。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卫生巾还是普通妇女用不起的高级货,曲靖帮妈妈去露台收取晾晒好的“月经带”,甚至会被坐在路边的老人家耻笑一番:这女孩,一点也不害臊!
不知道怀孕是怎么一回事,上课老师也不说,曲靖只能偷偷去图书馆借一本叫《孕妇的十个月》的科普读物,躲在被窝里偷偷翻阅。
发育得好的初中女生,都开始穿胸罩了,曲靖也想当一个真正的女人。但去到贴满“请节价”宣传口号的国营商店,却被售货员冷眼相待:你年纪小,穿不了这个!
正因为对“性”这件事太过无知,初潮的那一夜,曲靖甚至以为自己被蚊子叮咬了好几口: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血?
拖着满腿的血,推开爸爸妈妈的房门,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那一刻的曲靖,开始懵懂地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好像是有一点长大了。
▲ 曲靖到老人院当义工,却惨被半身不遂的老头言语猥亵。
性压抑的,当然不只是女主角一人,而是整个时代。
并不是说今时今日就不会发生奸杀案,只是在那样的年代,好像犯案的几率会更大一些。当代人有了更多渠道去解决自己的性需要,约炮App、交友网站、两性聊天室,甚至是非法的付费买春,都是释放压力的不同渠道。
你知道吗?在那个年代,大家所谓的黄色读物,居然只是《东方法制》杂志里的一篇叫《地下淫窝覆灭——色狼现形记》的报道!靠着对卖淫女的寥寥几句描写,就已经是在高度性压抑之下的一剂春药了。
少先队到老人院当义工,曲靖给一位半身不遂的老人家念故事,这个老头却掏出一本《金瓶梅》让曲靖去念,听着清脆的娃娃音念出潘金莲的独白,寂寞的老人在想象之中得到另类的高潮。
让曲靖疑惑不解的是:这些字我明明都认识,怎么放在一块就都不认识了?
▲作恶多端的小混混,会不会就是多起奸杀案的主谋?
关于奸杀案的犯人是谁,导演给出了好多个截然不同的选项:
带着一群手下惹是生非的小混混头领,总是鬼鬼祟祟跟在女主角身后的神经病中年痴汉,发廊里举止妖娆的时髦理发师,在学校门口卖冰棍的猥琐大叔,神情慌张偷农作物的教导处主任……当然,还有那位半身不遂的老头,其实私底下也健步如飞得很!
答案是谁,我不会告诉你,你自己到电影院里解开谜底吧。导演想要说的是:每一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女主角在戏里所遭遇过的、危机四伏的成长。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穿越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危险警报,不知怎地,就活到了今时今日。
▲另一位奸杀案的嫌疑人,是理发店的做头师傅,总是神色可疑。
我念小学的时候,外婆家附近有好几家录像厅,门口挂着小黑板,用艳俗的词汇书写着“是日放映”的片目,大都是来自香港的三级片——后来,网友们都亲切地唤这些成长启蒙片叫“港三”。
我总是觉得啊,看港三长大的一群人,其实又比后来直接看AV的一代要幸福一点。至少,港三里头是有情节的(即使略显简单粗暴),而不只是像AV一上来就抽抽插插,毫无前戏铺垫。
还记得这些用粉笔字写在录像厅门口的名字吗?舒淇、李丽珍、陈雅伦、叶子楣、叶玉卿、吴雪雯、彭丹(男界的代表则是任达华、郑浩南、徐锦江、王书麒、吴毅将、潘震伟、刘的之)……
在还没有苍老师、加藤鹰的年代,她们和他们,就已经是少男少女的欲望投射对象了。某程度上,在普遍性压抑、缺乏性教育的华人地区,港三以及这些拍港三的明星,至少是造福了一代人。
那么,你当年的性幻想对象,是谁?
▲ 女主角在录像厅看三级片《蜜桃成熟时》这一段,是全片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
在全片临近结尾处,导演特意安排女主角曲靖,花了一块钱的票价,一个人走进乌烟瘴气的录像厅,看了半部《蜜桃成熟时》。
作为李丽珍的经典名作,《蜜桃成熟时》并没有像大部分港三一样粗俗下流,反而是小清新的代表。一个寻觅爱情却遍体鳞伤的少女,如何用肉体换取真爱?李丽珍与潘震伟的经典搭配,也是一时之选。
录像厅里大都是在低吟喘气的中年农民与青壮男子,只有曲靖一个少女,在漆黑一片的录像厅里,默默地流自己的眼泪。
这条路,没有任何人可以扶她一把,她只能靠自己,走出无边的黑暗。
正当蜜桃半熟时的曲靖,她的青春,也很像过去大部分中国少女的无助青春,在性压抑的大环境之下,自己跌跌撞撞、摸索着走过来——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走过来就好了。
▲ 因为小演员还未满十八岁,不能让她真的看《蜜桃成熟时》,演流泪戏的时候只靠凭空想象。(这一场潘震伟大战李丽珍的戏,本公主号的读者,估计有80%都看过吧!)
【Part B:好朋友与假想敌】
在大部分的青春片里,主角身边,都总有一个比他/她优秀的好朋友。而经常相伴在曲靖身边的,也是这么一个比她厉害好几倍的张雪。
张雪的爸爸,在公安局里的职级压着曲靖父亲一头。张雪长得比曲靖高,张雪发育得比曲靖好,张雪造型比曲靖时髦,张雪用的女装自行车比曲靖fashion,张雪在社会上的朋友也比曲靖多,张雪甚至一直有死心塌地的裙下之臣(而曲靖最初并没有)……张雪的一切一切,好像都凌驾于小曲靖之上。
最让曲靖愤愤不平的一点是:张雪,她比我漂亮。
妒忌之心,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常伴身边的好朋友,也不例外。所以,连我们冰雪可人的女主角曲靖,也因着这份来自“暗黑”的妒忌,在课堂上狠狠地黑了张雪一把,这个举动,也直接导致了张雪的逃学失踪。
年少无知时,我们总是会把身边的好朋友,当成是自己的假想敌。
只是当长大成熟后,我们才会伤感地发现,那样子亲昵的好朋友,好像再也回不到我们的身边了。
▲ 在那个年代,烫头发就好像已经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张雪,她敢。
割过阑尾的张雪,洗澡的时候被发现肚子上有疤,同学们就会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团:哎呀,太不要脸了,居然这么年轻,就生过小孩了!
但张雪一点也不在乎。活在那个封闭年代的她,好像就是一个错误。
即使不断留级、与黑社会谈朋友、被家人扫地出门,张雪还是活得逍遥自在。这也是让曲靖最火大的地方:凭什么你就过得那么开心?
把头发烫丑之后,曲靖终于忍不住向好朋友张雪发泄怒火:“这下你满意了?我可以更好地衬托你了!”
对别人生气,其实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满意。好朋友,其实在更多时候,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 两个女孩,曾经那么要好。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三毛在歌词里的这一份关于“流浪”的珍贵心意,甚至也注入到乡镇少女的理想当中。因为,在她们所生活的那个地方,是没有橄榄树的。
张雪叹了一口气:“真想看一看,橄榄树到底长什么样!”于是,她决定,离开这个“破地儿”,独自流浪去。
虽然最后张雪的结局生死未卜,但在她给曲靖寄来的明信片上,她还是表现很兴奋,因为她在海南岛看到了她想要看的橄榄树。
最终,这两个好朋友,还是在命运的安排之下,握手言和了。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青春期的那些假想敌,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你们当然不是敌人,而是一起与坏运气作战的战友啊。
只有你最懂她,也只有她最懂你,你们是七月与安生,你们也是曲靖与张雪,你们是最好的朋友。
▲ 在操场上,怀想着《橄榄树》般的未来。
【Part C:坏爸爸与好妈妈】
青春片的父母,往往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影子,负责在女儿被搞大了肚子之后扇小男友几巴掌,或者扑在儿子的病床前大哭一场……专卖小鲜肉的中国电影,总是在浪费中老年演员的浑身好演技。
《黑处有什么》则颠覆了如此无聊的做法。爸爸妈妈的戏码,甚至比女主角本身还要更抢镜。
曲靖的爸爸“曲神探”,在公安局里是郁郁不得志的法医,迂腐小气,连菜市场的大妈、街边下棋的老头也看不起他。
所以,曲靖也看不起自己的爸爸:别人的爸爸是警察,你也是警察,为什么你当警察当得这么窝囊?
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经历过如此反反复复的心理变化:很小的时候觉得父亲是“顶天的巨人”,叛逆期开始觉得父亲“也没什么厉害的”,长大后更是很少把父亲看在眼内,直到真正懂事了才知道父亲有多好……
▲ 父亲办案的执着与锲而不舍,其实也遗传在曲靖身上。
在分享会上,王一淳也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她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跟片中曲靖父女的相处模式也很像,一直都是“别别扭扭”的。
父亲的去世,对王一淳的打击特别大。她开始静下心来回想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自己与父亲之间那些并不算太多的共处时光,然后再把这些刻进骨头的故事,写进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中去。
好的作品,能感动成千上万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种族的观众,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创作者,你首先得要做到的是,感动自己。
我在前面写过,羞于谈性的中国人,根本不会告诉儿女“你们是怎么来的”。上世纪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你在街上/厕所里捡来的”,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听过类似的搪塞。
我们的女主角曲靖,对于自己的“根”,一直心怀怨念,甚至直接质问父母:“我是人贩子寄养在你家的吗?”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曲靖也哭得稀里哗啦,她以为自己也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小孩。
在原生家庭得不到的快乐,我们只能拼命“往外寻”,但最终你会恍然大悟的是:幸福,到底还是得“往内寻”。
你要自己去探索,尝试着与原生家庭和解,寻找属于你的那份答案。
▲ 父亲教曲靖骑自行车一幕,看哭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优渥的生活条件之下长大。
曲靖羡慕张雪的女装自行车,但自家爸爸捉襟见肘,只能让她骑自己的男装车。大大的一辆男装车,身材矮小的曲靖连骑上去都深感吃力。
买不起女装车给女儿的父亲,只能编织温柔的谎言:“女装车那种小车子,骑不快的!”父亲在操场上教曲靖骑自行车的一幕,虽则稀松平常,却触动了我的泪腺。
想起上大学之前,为了能在珠海校区骑上自行车,继父教了我好几天的单车。我是一个身体极度不平衡的人,总是左摇右晃,直到现在都还是能记起来,那几个下午明晃晃的阳光,以及继父脸上的汗水。
正如曲靖的父亲,很不满意曲靖在男装车后座的坐法:“大姑娘不能叉着腿坐单车,你得侧着身子坐!”曲靖撅着嘴,按照父亲的说法侧着坐,生了好一会的气。
我们与父亲,终究是不一样的人,各自身上带着迥异的价值观活了这些年,有时候甚至无法沟通。
但如果,偶尔回想那些跟父亲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年少时光,是不是,还能以一颗柔软下来的心,跟那位尚健在人间的父亲坐下来,好好地Shall We Talk一番?就似,重新手拖手去上学堂一般,学习如何做父子、父女,你能做得到的。
▲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饭,难免要撕逼几十回!
曲靖被男生跟踪,父亲先不怪责小色狼,反而劈头就骂女儿手上的指甲油、脖子上的挂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件事情,就是在让你敲响警钟!”
啊,多么像中国式的价值观,不管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总是女孩的错就对了。
同学们都穿上了牛仔裤,曲靖也想穿,父亲却一口回绝:“什么牛仔裤?不就是过去那个劳动布的裤子嘛!”
曲靖简直不明白,母亲当年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父亲。
提到相恋的过程,向来以悍妇形象示人的母亲,却意外地露出了温柔的笑容。当年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因为这个男人,她吃上了饱饭:
“他教我,在食堂盛饭,先装半碗,随便扒拉几口吃完,然后趁乱再去盛一碗满满的。如果第一碗饭装得太满,这碗饭还没吃完,食堂的人就撤退到下一个生产队了。”
就是这样,父亲让母亲每一次都比别人多吃半碗饭。之所以嫁给他,也是因为母亲懂得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跟着这个男人,走哪不都比别人多吃半碗饭吗?
▲ 在一场大雨中,撑起伞保卫女儿的,总是父亲。
曲靖开始逐渐懂得,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爱着她。即使这些方式往往并非如她所想,但都是“爱”的一种。
中国式家长,都不太懂得如何表达对儿女的“爱”。
让你吃好饭、睡好觉、上好学,就够了,怎么你居然还敢奢求更多的精神需求?鬼佬最爱的每天出门前吻别+深情Hug,大概会让中国父母尴尬得如临大敌吧。
一直觉得自己平平无奇、比不上哥哥的曲靖,从小到大习惯了被父母言语“羞辱”,却在得奖之后,意外地得到了来自家长的称赞,或者说,是爱意。
母亲说,以后我就指望你了。爸爸问,你知道我最爱的是谁吗?你啊!(很喜欢爸爸拿起法医相机为女儿拍照的那一幕,真美好,也是很中国式的、含蓄内敛的父爱。)
所以,作为子女,只有你先踏出了一大步,父母才会小心翼翼地往前走那一小步。这一小步对父母而言,也已经有如开天辟地一般。
▲ 偷用妈妈的“永芳”护肤品,母亲大呼小叫:涂这么多!我可以用一个月了!
【Part D:大时代与小人物】
《黑处有什么》所展现的时代,正好也是我的成长期。
片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能让80后(特别是85前)感同身受: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年轻人爱玩的呼啦圈、绿色硬皮的日记本、“为革命保护视力”的眼保健操……
港台文化,也对这一代人影响最深:小混混模仿港产黑帮片里的港台腔、墙上贴着的曾华倩的巨幅海报、伊能静的新专辑、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齐秦的《大约在冬季》、汪明荃唱的“万水千山总是情”、琼瑶的《问斜阳》、赵雅芝叶童版的《新白娘子传奇》……
即使根本不谙粤语,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还是在神州大地上广为流传。即使到了现在,你在北京的地铁过道里,还是可以听得见卖唱的文艺青年抱起吉他、声嘶力竭地哼那一句不标准的“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戏里的曲靖,也跟暗恋她的小男孩一起,练习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舞步(为了要把整首歌录完整,翻录卡带的时候,甚至不敢说话喘气)。这首来自1990年的舞曲,不仅让城城登上了“四大天王”的末班车,更像是上一个时代的接头暗号。
那些怀旧的情怀啊,那一个美好的大时代啊,还真是让人永远爱不完啊。可惜,我们都再也回不去了。好在还有这些有心的电影,可以在光影与黑暗之间,一次又一次地接载着我们,重回那些年的美好与残酷。
▲ 对你爱爱爱不完,我可以天天月月年年到永远!
曲靖所成长的“中原飞机制造厂”,也勾起了我在工厂区长大的回忆。
小时候,我也很爱到母亲的模具车间玩,拿起妈妈平时画图的工具,在图纸背面开始写我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说。
没有在工厂区生活过的孩子,可能看《黑处有什么》(或王小帅的电影)时不会有我这般深刻的感受。
所有吃喝拉撒的大小事情,都发生在同一个厂区里头,这里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有医务室、幼儿园、饭堂……甚至,还有职工KTV。对了,厂区里洗手用的,不是肥皂,而是“皂沙”(我的回忆)!
虽然工厂区里的生活,没有秘密,一户人的事情可能隔了好几栋楼都能知道。但看了《黑处是什么》,让我回想起那些久远的记忆,竟然也会有依稀的几分甜蜜。
▲ 工厂区里,当然要自设保卫科。
《黑处有什么》里那一部只有八个按键、八个台的电视机,我家也用过。有一个小诀窍要告诉你:只要同时按下两颗以上的键,出来的台,会跟“1-8”的电视台截然不同喔!(90后小朋友一定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吧,哈哈)
即使是那样古旧的电视机,也逐渐传来了新时代的气息。曲靖的父亲皱起眉头破口大骂:“连电视台也开始不务正业了,演点什么都开始放点广告!”
导演还借助国营服装店的职工之口,传达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心绪:“我们这不让试身,现在外头那私人商店,都叫人试了!”是的,1991年,许多人都正在跃跃欲试准备“下海”畅游一番呢。
1991年的春夏之交,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都是暗流涌动。
1991年冬天,苏联解体;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在新时代到来之前,《黑处有什么》,正好就记录了那一种新旧交替之间,难以名状的况味。
这样的时间点,选得真好。
卡在大时代中间的小人物,与汹涌而至的新时代一起,措不及防地就成长了起来。
▲ 敏感的青春期,正好碰上了时代变革。
大力提倡“生二胎”的当下,回过头去看《黑处有什么》,好像也是轮回一般。
女主角曲靖出生的年代,正好碰上国家出台“只生一个好”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了能给女儿上户口,父亲甚至还得提着老母鸡去跪求领导下指标。
无论是“鼓励生二胎”,还是“独生子女好”,都只是时也命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诚如导演王一淳所言: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脱离你的成长环境。
我喜欢导演在《黑处有什么》里展现的“国营大工厂全景式”描绘,那一股上世纪90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部有味道的电影。
那是一个集体意识逐渐瓦解、个人意识慢慢兴起的年代。在时代的夹缝中成长过来的80后,应该最懂我在说什么吧?
▲ 凝视着赖宁的肖像海报,那一刻的曲靖,心里到底波涛汹涌地藏着一些什么?
导演说:“我想以这样的方式,跟大家的青春打一个照面。”
太多的青春片被打上了柔光模式,一进入回忆频道,就自动开启了“美图秀秀”。这当然不是王一淳想要的东西。
她以一种比较“老实”的态度,忠实记录了自己对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回顾与反思。
那一种“对个体的不尊重”,其实也是在黑暗之中助长“恶之花”的生存土壤。我们这个国度,在这二十多年间,到底在这方面有没有显著的进步?
14岁这样的美好,在人生当中,也许不会超过五次。美好,通常也是在黑暗中挣扎而来。
没有见过什么是“黑”,你不会体验到光明与自由,到底有多么可贵。就像那一首歌里所唱的:闭着眼去洞察,以直觉作答。
别再问“黑处有什么”,往前走,不回头,就是了。
▲ 到底《黑处有什么》?去电影院支持票房吧,或许你就能知道答案了。导演说假如有800万票房她就心满意足了,令人心疼。这样的好戏,8000万票房也不嫌多。好电影,要自己救,这一次,看你们的了。茶几之友,动起来,电影院走起!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邮件联系:xiaowangzi1984@126.com
新浪微博:@王击凡
微信公众号:王击凡的豁达茶几(Huodachaji)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长文|我太爱这一部少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