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癖好与写书的虚荣

豆瓣一刻 豆瓣:犀牛大哥 264℃ 评论

阅读的癖好与写书的虚荣

1 阅读的癖好

阅读是旱涝保收的消遣,哪怕你不记得读过什么,在阅读中体会的节奏也会安抚人心,将他者的思考和讲述节奏封存在你脑海里,并在适当的时候变成自己的话。还有一种效果与看恐怖片无异,如果书里的人活得冷漠,痛苦,毫无生趣,我会为自己仍有喜怒而倍感欣慰。

我喜欢同时读几本书,好像同时与几个人交流,又或者,等于同时养几只宠物。记得时抱抱它们,不记得时,它们有自己的人生,就像书本有自己的静默一样。在书本放下,书写开始之间,那些回忆会挤进我的心。

20世纪爱尔兰著名作家弗朗·欧博恩曾发明过一种预定阅读服务,让不学无术的有钱人交上几英镑,可获得专人在页边写评语的服务,比如“一针见血”或“胡说八道”,以此造成本书主人读过这本书的假象。美国评论家乔。昆西认为在诗选上写待办事件清单或时间表非常合适,因为诗选留白的空间多。有时在书上发现“六点半在圣米歇尔广场和安妮见面”,“学德语”,“少喝酒”之类的字句会勾起回忆。

作为一个不够专业的书虫,我不喜欢做眉批,也不爱孤本珍本,过了三十五岁才慢慢开始挑封面。现在我拥有大约两万册图书,只有两本是为了新封面买下的:一本《纠正》,一本《大亨小传》,都是台版。我也没有摘抄的习惯,读过的书过半记得故事脉络,至少知道主题,超过四成的阅读会在合上书本后24小时内忘个干净。

但我并不后悔,在VR没有发展成熟之前,读书是最快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方便门。有人喜欢在门上涂鸦,有人不。

你看,现实生活中过得粗糙邋遢的我,在书本世界中却有轻度洁癖。

我不在书里写字,除了在扉页上签名。签名字体是高中之前研习揣摩很久定下的,练了几十年,笔画越来越简约,一眼看上去与外文无异,常有朋友翻看时惊喜地问,这是作者签名版么?

我也不愿意折书页角,以前不用书签,看到哪儿,下次打开书立刻找得回;最近几年习惯同时读几本书,最高纪录是80本,不用书签不行。我不喜欢包书皮,感觉拿起包好封皮的书本如同某种棍状物体戴上安全套,会失掉部分快感。可是,就像故意与我作对一样,女友喜欢给书包塑料皮,在书上划线,用荧光笔标注重点,在空白处写标注。为了弄清透视法,撕了一本旅游书图片贴在大衣柜上做对比……她会把看起来不够美的书皮扔掉,为了封面买书,为了“以后会读”买书,为了“因为是男朋友推荐的”而买书。

不喜欢排行榜第一位的是撕书。以前有朋友爱撕杂志,将漂亮的图片撕下来做简报,或者贴到墙上柜子侧面做装饰品。在我眼里这样做像外星人入侵地球后收集漂亮的鼻子,手指或脚后跟,是血淋淋的收藏大屠杀。


阅读的癖好与写书的虚荣

2 写书人的虚荣

写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在印证自己的虚荣——怎么,你真以为自己能为人类文化增多少光?

因为是虚荣,于是会有疑问。我常在一家咖啡连锁店写作,有回一个男孩过来问我,你是犀牛大哥吗?我能不能跟你合个影?对我真是受宠若惊。但合影之后,寒暄之后,我还是问不出口,兄弟,你是喜欢我的画还是文字?你是因为我的作品还是因为我过气网红的身份过来要合影的?

过年期间跟朋友的剧组去福建莆田南日岛拍摄纪录片,被村民问起在剧组里做什么,我说是剧照和文学顾问。答案中的文学顾问是虚构的,只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也让问话的人觉得遇见一个“人物”。

2014年年底出版散文集《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收费的拥抱》后,曾为这本书开过两次讲座,提问环节是最可怕的。有人会一直问“你的灵感是怎么来的”,好像我真的通过内部渠道购买过一本《捕捉灵感指南》;也有人问犀牛大哥你在写某一段落时在想什么,就像女朋友问我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她一样。什么时候?哪里记得!就选一个她记得的片段讲好了。

问答结束回家路上突然想到,其实我也可以模仿某作家,马尔克斯还是博尔赫斯?不记得了,他遇到这个问题时好像回答说因为看见女人裸露出洁白的手肘而爆发灵感……那么,我的作品就是看见咖啡馆小妹换了发型,露出白白的后颈而春情荡漾下的产物好了。

我曾把一本签过名的自己的作品放在咖啡馆洗手间的厕纸盒子上,就是那种磨盘大笑的卷纸,希望哪个进去蹲坑的人会因为喜欢而带回家去,或者跟朋友讲讲这段奇遇,顺带也介绍了我的书。那天离开后我又后悔,心想扉页上的字迹太潦草了,捡到的人会知道这是作者签名么?我下次应该刻个楷书章盖上才保险嘛!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阅读的癖好与写书的虚荣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