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总统是靠不住的》
无论你喜不喜欢或者愿不愿意,当今大至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小至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恐怕都免除不了来自美国的种种影响。提起美国这个国家可能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好莱坞电影、NBA、哈佛、耶鲁、纳斯达克、波音737、硅谷、Facebook、乔布斯,特斯拉……可是如果我们真的问问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究竟美国是什么样的?它又凭什么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恐怕很多人,甚至包括在大多数美国人自己,都很难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是一对移民美国的华人夫妇记录他们逐渐认识、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过程而形成的书。他们自90年代初来到美国,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和新闻里的事件开始,对美国社会里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体制原因进行了“个人式”的、深入的探索和分析。之所以称其为“个人式”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完全从自己这个初来乍到者对美国的最直观感受出发,随着自己对各种事件及其背后历史和机理认知的加深,本书也逐步由浅入深地将读者带入到美国社会各种表象之下的“底层代码”。
相较于前几年流行的《民主的细节》,《近距离看美国》一书可谓“直击民主的根本”,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美国政治和文化形成的主要历程和脉络。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此书虽然以美国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为题,但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枯燥、烦闷之感。相反作者的笔法即灵活贴切,又畅快直接,使人兴致盎然、欲罢不能。
我想这对华人夫妇之所以能够在来到美国之后很快认识和理解美国,原因是他们身上带着最为刻骨铭心的“中国经验”。想想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生在中国的一切,简直可以称为“美国的反面”。这对生于1952年的夫妇经历了中国无数的运动,在黑龙江下过乡、插过队。可想而知当他们带着这样的经历来到美国后所受到的种种来自文化、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冲击和反差将是多么巨大。可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样巨大的冲击和反差,才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思,此时对于美国的种种感悟也才是最为深刻的。
没有比较就没美丑,没有比较就没有高下,没有比较就没有好坏。有时我们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是首先认识他人,只有通过与他者在方方面面的比较,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清和了解自己。《近距离看美国》全书没有对中国文化和制度与美国文化和制度的比较的叙述,我想作者一定认为那是根本不必要的,因为对于每一个阅读《近距离看美国》的中国人来说,无论其是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和90后,只要具备起码的分辨力,都能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得出 “美丑”、“高下”、“好坏”的结论。
很多中国人对美国人留有“唯利是图”的印象,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美国的认知大多来自美国在华企业的行为,以及中国“主流媒体”的宣传。我认为“唯利是图”充其量只能称为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它只是“独立性”——这一美国文化基本“根基”——所旁生出来的一个扭曲、病态的“旁枝”。
那么美国文化中的这一“独立性”又指什么呢?它是否意味着“只相信自己”和“个人主义”?非也。在我看来美国文化中的“独立性”是两种元素的混合物。元素一是指对美国社会传统价值观(比如基督教价值观、个人自由、友爱互助 等)的深切信仰和坚持;元素二是建立在个人生活真实体验基础之上的“坚持自我”(即Follow Your Heart),哪怕这种坚持意味着可能会违背社会所普遍认为正确的传统和价值。如果缺少元素一美国文化也许会沦为“弱肉强食”和盛行“相对主义”的丛林;如果缺少元素二美国则会变得僵死、呆滞 而更像欧洲国家。美国的幸运在于这两种元素在其文化和制度中所占的比例都恰到好处,形成了一对儿“最佳组合”,这使得美国既保持了社会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和传统,同时又能产生足够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社会不被历史和传统所牵绊,不断地自我进化和更新。
无论是美国文化中的“坚守传统和价值” 还是“坚持自我”都不意味着“自扫门前雪”。相反其意味着当发生与“价值认知”相抵触的事件和现象时,个体能够勇敢地奋起坚守价值传统和内心的呼声,或者义无反顾地向他人伸出援手、伸张正义,尽管救助的对象可能与我毫无关系,尽管这样的救助也许会将自我置于危险和受害者的处境。 理解了美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立性”的底色,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近距离看美国》书中所记录的众多美国历史和事件:“独立运动”、“南北战争”、“平权运动”、“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国事”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私事”息息相关,没有对“国事”的关心和积极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有个人“私事”的幸福。正如胡适所云: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美国坚守“独立性”的最佳例证莫过于“联邦最高法院”的设置了。我们都知道美国实行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体。立法分支——国会的众议院和参议院负责颁布和批准国家的各种法律;行政分支——总统和各种政府机构负者执行国会颁布的法律,同时向国会提交需要通过国会批准后成为法律的各种法案;司法分支——各级法院则负责对违法者进行审批和定罪。可以想象,从逻辑上来说美国政治制度之下权力最大的机构并不是国会、总统或者政府,而是法院。因为虽然国会制定法律,总统和政府负责执行法律,但是一个人和组织究竟是否犯法、是否应当受到惩罚则由法院说了算。换句话说,除非一个人或者组织经法院审判被判有罪并受到相应强制惩罚和制裁,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对其进行定罪和“强制”惩罚(美国的“城管”不能随意没收小贩的商品和对其施加惩罚,他们只能向法院起诉小贩)。同时,司法分支的最高权力机构——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还具有否决国会所立法律的巨大权力——司法审查权。那么既然联邦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有如此巨大的权力,那么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呢?回答是:他们是由总统任命的,并且一但被任命他们就终身都是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谁也不能罢免他们。而任命他们的总统最多连任两届,即8年。这一定让很多信仰“民主选举”的人大跌眼镜:在美国这个号称世界上最为民主和自由的国家,拥有如此巨大权力的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竟然不通过选举产生?而且享有“终身制”?难道美国不是“法治国家”吗?怎么会由法官们——人——来决定最终的是非对错呢?
显然,所有发出类似疑问的人终究没有明白,所谓的“法治”其本身究根结底也还是“人治”。因为写在纸面上的法律条文是不会“自动”审判人间的是非对错的,只有“人”才可以。美国的国父们当然知道人有私心和私欲、会犯错误,所以他们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独立和制衡 以及“法治”为基本原则建立起了美国,要求美国的公民必须守法。但是他们更知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道理,今天适用的法律条文早晚有一天会变得过时和失效,成为美国前进的障碍。因此他们将至关重要的“法治”的基础——司法权和对法律的审查权与解释权 ——赋予了9个大活人: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并且天才般地用“终生制”来免除了大法官们受外界种种影响的风险,包括免于受一时民意波动的影响(他们不是由选举产生的),以保证大法官们的“独立性”。可见从根本上保证美国制度平稳运行的是“人”(尽管他们是少部分社会精英)和“人”所具有的价值观、道德感、判断力,以及美国大众所具备的“法治”精神, 而非“法”本身。
近期联邦法院的9名大法官以5:4的投标结果宣判同性恋婚姻合法。根据美国法律,最高法院宣判结果将是以后全国类似案件的判决依据,也即将来同性恋婚姻在全美国都是合法的。这一事件正是“联邦最高法院”这一机构在发挥作用,推动美国社会和制度进化的最好例证。美国有着深厚的的基督教传统,可以说美国的传统和价值观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基督教。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是要手按圣经祈求上帝保佑的。但是根据基督教教义,同性恋是被禁止的。如果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们继续以圣经里几千年前的“教义”为司法裁定准绳,而非以自己内心中的道德感、正义感和同性恋人群基本的个体人权和福祉为依据,他们怎么会宣判同性恋婚姻合法?(个人并不对该法律本身的适当性和正确性给予任何评价,只是借由此事例来说明最高法院的运作机制)。
通过读《近距离看美国》一书,我发现有一个简单的测量出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方法,就是首先抛开形形色色不同“意识形态”和 “主义”的无谓争论,只针对一国某一已不合时宜的政策或者法律,看看这个体制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人力、物力成本来变更这一政策和法律,并且使其得到彻底和有效的执行。美国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正如《近距离看美国》书作者所言,如果我们将200多年前成立之初的美国和今日的美国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对这个国家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改变感到吃惊,你也许会惊呼:他们简直不是同一个国家!但这就是美国,他就是能够在“独立性”文化根基的支撑下,通过一代代美国人坚实的努力逐步改变自我,更新自我,即坚持传统,又锐意进取、兼容并包。
我想很多人在读过《近距离看美国》书后都会或多或少纠正自己对于美国的一些负面看法。不消说这种纠正一定是朝着更加“正面”看待美国的方向进行。这大概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只是描写了各种美国“正面的事例”。可如果让我来为此书补充一些什么的话,那么我会认为虽然今天的美国各方面都是如日中天,但是美国天空的边际上仍然潜藏着一片压顶的乌云——世俗化。虽然这边乌云仍处于美国文化的边缘地带,但是如果任期发展和延续下去,它终有一日会威胁美国长久以来的立国之基。
其实“世俗化”本身是美国相比于欧洲国家更具灵活和朝气的原因。但是如果这种世俗化开始走向极端,甚至越来越多的现为普遍和肤浅的拜金和享乐主义,那么它肯定会在未来对给美国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和挑战(华尔街的贪婪就是这种问题和挑战的前兆)。与其它挑战所不同的是,它对美国构成的挑战将是根本性的,因为它威胁到的将是美国一直以来赖以强大和繁荣的基础——思想独立性和自由。世俗化并不是以外在有形的限制来束缚人们的言论、思想和自由,而是通过精心伪装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来从内部蒙蔽和毒害人们的心灵。
正如《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的作者在书中对于哈佛、耶鲁等美国一流大学所发出的警告:“经济动机成为‘象牙塔’教育的主题,这导致大学的指导思想失去了根本的教育宗旨及其与社会的联系。我们忘记了教给学生人文知识,是为了教育学生怎样为人;我们忘记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家庭富裕的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忘记了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美国社会中公民的自由理念,大学就无法教会学生与全球社会的关系。……如果哈佛毕业生把咨询服务业和金融业作为通向美满生活的首选,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问题了。” 我想这样的警告不仅适用于美国的大学,它也同样适用于整个美国。
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有理由对美国的未来感到乐观。因为正如在自然界中物种的成功繁衍取决于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一个国家的长久繁荣来说,最关键的不是看其是否遇到了问题和危机,而是看在出现问题和危机的时候这个国家是否有足够多有勇气和责任感的个体公民,看他们是否能够勇敢并且及时地利用这个国家政体所提供的“制度自由度”在法治的框架和原则下应对和化解各种问题与危机。毫无疑问到目前为止,在与其他所有国家(包括历史上的国家)相比,美国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是十分出色的……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或1452859801@qq.com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