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民间对春晚的最大一次抗议出现了,不是因为节目老套难看,不是因为歧视残疾人,而是因为没有六小龄童,一个早已淡出观众视野的老演员。
此刻的民意滔滔,导演吕逸涛的微博已经炸了,数十万评论都是在质问为什么不让六小龄童上春晚。
而六小龄童只是晒了一张央视戏曲晚会录制前的定妆照,就已经有26万人含泪转发,101万只颤抖着的手点赞。
非要大圣上春晚,这与其说是六小龄童的力量,不如说是情怀以及一些郁积情绪的力量。网友说:“这不是跟风,这是民意,是尽我所能的抗议”。
说是抗议,其实不如说是撒娇。为什么?下面告诉你。
●86版《西游记》的一代观众老了,人老了就爱念旧
“导演你毙的不只是一个节目!是一代人的情怀!和一代人的童年!”这大概是跪求六小龄童上春晚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了。
86版电视剧西游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新华社统计,1986年版的《西游记》已经重播了3000多次,观看量超过60亿。
在笔者看来,电视剧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皆是经典,但确实只有《西游记》拥有国剧的地位,多少年屹立不摇。
86版《西游记》不着墨于思想内涵,人物、剧情简单无障碍,老少皆宜,再加上呈现了原著精彩的人物、戏剧冲突,神神鬼鬼的魔幻元素,以及1980年代剧组认真创作的使命感,《西游记》具备成为一部经典通俗作品的全部潜质,经过时间的滤镜,情怀自然养成。
不论经过后来多少人科普86版西游记的缺憾,以及多少再创作,人们先入为主的印象很难改变,捍卫自己单纯喜爱过的东西,一生不变,也是人之常情。
●渐渐边缘的70,80后挺脆弱,到处求认同
春晚没有六小龄童,躺枪的不仅是春晚,还有整个流行文化。
有网友说:“难道让所谓的韩星还有那三个‘tf男孩’,所谓的小鲜肉和韩潮,来代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沉文化?”
美猴王代表的五千年?宏大叙事难免虚张声势。笔者从这样的愤怒里,读出了看不懂,看不惯,跟不上当下的焦虑,和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恐慌。
除开跟风,但凡严肃对待这档子事的,都有一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茫然——小鲜肉是读不懂的存在,韩流从未引起共鸣,难道春晚只为00后服务?六小龄童是我的回忆,为什么春晚不照顾我的情怀?
●我可以不看春晚,但春晚不能不照顾我
真喜欢六小龄童的,大可以去央视戏曲晚会和北京、辽宁等卫视春晚一睹猴王风采,也可以随时打开pad,重温《西游记》,为啥非得在央视春晚上看到他?
其实和喜不喜欢关系不大。人人都知道,只有央视春晚才能叫春晚,春晚本身就是个专有名词。春晚的节目选择,甚至代表了某种口径,代表了国家层面的看法。
春晚不是什么独立艺术创作,所有人心知肚明,谁都不能被落下。这些年春晚使尽混身解数照顾上下五千年、华南到华北、城市到农村、外加多少驻外机构、多少行业的情绪,有多累大家都看到了。
如今的除夕夜人们未必缺乏选择,没谁非得就着春晚过春节,但看不看都得承认春晚的特殊。
六小龄童上的是央视春晚,还是卫视春晚,意义当然完全不同。这决定了谁给予他和他的观众,来自什么层面的尊重和认同。
●从来就没做过主,春晚听我一回行不行?
其实,86版《西游记》诞生之后,每逢猴年春晚,六小龄童都是要露面的。1992年猴年春晚,六小龄童和父亲六龄童表演真假悟空。2004年猴年春晚,六小龄童带着猴子猴孙表演戏曲《金猴闹春》。2004年,六小龄童登春晚还有这么一段轶事:春晚直播前两天,因为有关部门领导觉得晚会“猴年没有一出好的‘猴戏’”,春晚导演立刻打电话通知六小龄童进组。而当时六小龄童已经从北京回上海准备过年,接到通知后他立刻赶赴现场,于是后来我们就看到六小龄童和一群“小猴孙们”上演了一出《金猴闹春》。(《看天下》)
春晚是“老百姓的春晚”,节目语境向来如此。但看什么,不看什么,好像观众也从来无从置喙。
支持六小龄童上春晚,最郑重其事的声音是:“猴年不让六小龄童上春晚,不知道你们春晚组到底是以谁的利益为重,你们到底有没有考虑老百姓爱看什么?”潜台词,当然还是“都这么大了,让我做一回主行不行?”
在如今的年轻人那里,吐槽才是看春晚的正确方式。所以这事无关爱艺术,也不是心疼老演员。没有人会真的为了六小龄童抵制春晚,但网友享受和万千人一起逼宫央视的快感,因为只有网络围攻是他们能掌握的武器,也是刷刷自身存在感的仅有手段。
(看更多这里不讲的内容,请关注微信公号: 鲸鱼往事 onceuponatime2015 )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凤凰知道160128:为六小龄童找春晚要说法,乖,别撒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