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新加坡报业控股旗下的《海峡时报》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书,主要收录了他对世界大国和国际趋势的分析与见解。年近9旬的李光耀,也在其中一章谈及自己的私生活,并毫不忌讳地畅谈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在书中,他说“生比死好,但所有人终究都得面对死亡。我89岁了,没必要回避这个问题。与其陷入昏迷长期卧床,我宁愿选择快速离世。”
●移民第三代的土生华人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大埔的客家人,其曾祖父李沐文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来到新加坡。不过,虽然李光耀有着纯正的华人血统,却是在新加坡土生土长,并且自幼受祖父李云龙的影响,接受的是殖民地化英式教育。
12岁(1935年)时,李光耀考入了当地顶尖的英校莱佛士书院(初中部),18岁(1940年)时考入原校的高中部莱佛士学院,但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中断学业。战争结束后,李光耀荣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并开始赴英国留学。
在莱佛士学校的经历使李光耀终生受益,他在回忆录中说:“当年是竞争对抗的年代,也是建立永恒友谊的年代。”李光耀说,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哪怕你不认识一个人,只要出身背景相同,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你;学校联系起着很好的作用,不论你是华人、印度人或是马来人。
留学英国初期,李光耀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并在学习时受到导师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展现反殖民统治倾向,但在之后却一直以“反共者”著称。
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3个月后,李光耀转到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并于1949年毕业,获得“双重第一荣誉学位”,1950年6月在伦敦获得执业律师资格。
1950年9月,李光耀与他在莱佛士书院的同学柯玉芝结婚,与妻子共育有三个子女:长子李显龙,次子李显扬,女儿李玮玲。
●新加坡最有影响力和权威的人
从1959年新加坡自治起,李光耀当过31年内阁总理,近14年“国务资政”和近7年“内阁高级资政”,理论上从来不是新加坡的最高元首。他1990年退休后,继任人选是伙伴吴作栋。2004年8月,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从吴作栋手中接过内阁总理的权杖。
然而,不管挂着怎样的头衔,李光耀都是这个国家最有影响力和权威的人,他精心设计的政治制度确保了新加坡社会的平稳、高效和秩序: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人口仅460万的新加坡从一个南洋小港,发展成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成为世界一大贸易与金融中心。
新加坡政坛元老、前内阁成员林金山认为,李光耀对新加坡未来的发展主要有三大贡献:建立清廉的政府、为领导层交接班建立良好制度和建立强大的国防体系。
在对国家的治理思路上,李光耀被视为不折不扣的精英主义者。早年在打击政敌方面他毫不手软。针对媒体和反对派的批评,他也善于抓对方的弱点诉诸法律,告到对方道歉、赔偿、甚至倾家荡产。即便卸任总理后,李光耀在内阁也是非常有分量的人物。他喜欢主动挑选最棘手的问题亲自出马解决。
然而,这种数十年不变的强势作风,也招来一些国民的不满。2011年5月新加坡国会大选期间,只有他领军的选区未遇对手,整组候选人自动当选。但是他关于“马来人难以融入社会”和“阿裕尼选民不选杨荣文一定会后悔”的言论,被认为是导致执政党在阿裕尼选区败北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的儿子李显龙,在胜选后请人们原谅父亲一贯的直言,并且说现在的执政者不能再像父亲那样独断专行:“选民给我们的信息是要政府采取适合新时代的治国态度和做法……我们很清楚地听到了你们的心声。”
回顾自己的执政生涯,李光耀在接受美国记者汤姆?普雷特的采访时说,“当我在50年代出来竞选,胜出,带领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然后又退出,我就必须为他们承担这个责任。我们必须让独立后的新加坡取得成功。”这段话,被记述进了该记者的著作《李光耀对话录》对话录中。
●终生抱憾新加坡独立
尼克松曾经在一本回忆录中说,如果不是因为生在新加坡,李光耀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政治领袖。是这艘船本身的容量限制船长获取更加辉煌的成就。
而对李光耀,马来西亚的前首相马哈蒂尔说,他“曾有抱负成为整个马来西亚的首相”。不过当时的首相东姑毅然决定让新加坡独立。据悉,当李光耀向他的同事和人民们宣布新加坡独立的消息时,泪流满面——至今,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展览室内仍摆放着这张照片。在李光耀回忆录的第一页,他说:“1965年8月9日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从没争取新加坡独立。”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相隔一条1400米宽的柔佛海峡,两国在地理、历史、血缘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双方人民往来频繁,经济上互惠互利,可用“唇亡齿寒”来形容两国的共生共存关系。
历史上,新加坡曾是马来西亚大家庭的一员。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初,新加坡即为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二次大战期间,新加坡被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邦。当年,作为英国自治邦的新加坡面临困境无法独立生存,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所在的人民党,一直希望与马来亚合并。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正式并入马来西亚。但合并没给新加坡带来富裕、稳定和安全感,也没有理顺马、新政党关系及紧张的种族关系。新加坡两次爆发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种族骚乱,使马来西亚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关系日趋紧张。为缓和矛盾,1965年8月初,双方达成分家协议。
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之后,两国虽然没有打过真枪实弹的战争,但唇枪舌剑却一直不断。一直以来,新加坡的水供应严重依赖马来西亚。而两国在此问题上也经常发生争执,撩拨着两国最为敏感的政治神经。
1996年和2007年,李光耀两次发声,称如果马来西亚放弃偏袒马来人的政策,新加坡考虑重新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均遭马来西亚拒绝。2007年,马来西亚政府官员在回应李光耀时更说,“我们不需要新加坡,就如(前首相)阿卜杜勒?拉赫曼当年指出,新加坡还是单独成为一个国家比较好。”
●新加坡的首席外交官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李光耀是激发我思考灵感的源泉之一……他教会我很多处理亚洲事务的策略,同时也拓宽了我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能和他成为朋友是我此生的荣幸。”
可以说,李光耀是新加坡最有影响的外交家。
早在独立前,李光耀就已经显露出他作为外交家的才能。1964年,为向非洲国家解释成立马来西亚的原因及马来西亚的政策、反击印尼在非洲国家的外交攻势,李光耀受命充当马来西亚总理东姑?拉赫曼的私人代表、率领一支马来西亚代表团访问非洲17国,为马来西亚在非洲树立了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形象。1965年3、4月间,在吉隆坡与新加坡公开争论期间,李光耀访问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争取到了与拉赫曼关系亲密的澳大利亚总理孟席斯的支持,他在新、澳两国的受欢迎程度引起马来西亚中央政府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某种程度上成了人们认识、了解新加坡的一个窗口。1968年1月李光耀去伦敦劝说工党政府首相威尔逊推迟英军撤离时间,在电视台作访谈和演讲,受到英国公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有媒体甚至讨论起换首相的问题:足球运动员可以交换,政治家为什么不能交换?“把新加坡总理和我们的首相放在一起比较,哪一位更能得到现实人们的追随和尊敬?我们国家需要自己的李光耀。”
1971年1月,第18届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在新加坡召开,这是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行,李光耀作为会议主席展现了娴熟的外交和组织才能。
李光耀在国际舞台上很活跃,与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政治人物过往甚密,其出色的国际政治分析能力和外交能力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许多美国总统,包括我在内,都曾从他充满智慧的忠告中获益不浅。知道他在卸下总理职务后,仍旧在新加坡和世界舞台保持活跃,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可以说,李光耀的国际声誉构成了新加坡外交资源的一部分,他与西方传媒的辩论也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地位。所以,卸任总理职务后,李光耀依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不过,作为首席外交官的李光耀,给新加坡带来的影响也不全都是正面,他的快人快语有时也会给新加坡惹麻烦,学者许通美深有感触地说过:“李光耀的聪明有时使他显得有些傲慢,他的执著可能被理解为独断,他的直率则被理解为轻率。我记得,有一次,我曾经希望总理在发表关于他国的言论时谨慎一些。……总理回答说,他向来以直率而著称,不可能期望他像一个外交官那样发表言论。他指出,如果他弄乱了羽毛的话,外交官就应该把羽毛抚平。我抗议说,作为我们的总理,他也是我们在世界上的首席外交官。”
●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左右逢源”
然而,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李光耀,与华人与中国的关系都并不如想象的亲密,尽管他算得上是血统纯正的华人。
在踏入政坛前,他和华人社区的互动并不密切,最早与华裔亲密接触,则是出于争取基层支持的需要。而在长达5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强调或淡化华人色彩。有学者分析称,新加坡的独特历史和它的地缘关系,“淡华”是李光耀审时度势、交替使用的方略之策。
新加坡争取自治之初,李光耀为了摆脱“亲英精英”的形象而强化华人形象,甚至在公共场合放弃使用用惯了的英文名“哈利.李”。自治实现以后,在与马来亚合并的过程中,李光耀开始“稀释”华裔情结;但随着马来联邦倚仗人口优势,强推歧视华裔政策之时,他又打出了“保护华人利益”旗号。真正独立后,为切断华裔和“唐山”(中国)的认祖归宗渊源,他再度淡化族裔色彩,树立“新加坡国民”理念,甚至关闭了新加坡南洋大学,这所大学在当时被认为是南洋华人的文化大本营。有学者分析说,淡化华人色彩有助于李光耀对新加坡的控制。
在与中国的关系上,李光耀迄今访问过中国大陆27次,据说是除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外、访华次数最多的外国领导人,但这位1976年5月就来过中国的领导人,却执意迟迟不肯和中国建交,并一如他所公开声称的,直到1975年才独立的文莱都和中国建交很久之后,才在1990年10月3日与中国建交,成为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
而这位早在70年代末就和邓小平促膝长谈、且时常在国际上以“和中国领导人说得上话”自豪的领导人,在东盟其它国家倡言积极引入大陆资金时大喊“谨慎”,,并先后和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乃至韩国大谈“要提防中国”,要求美国多多参与亚洲军事事务。
在两岸关系上同样如此,新加坡1980年即成为台海两岸对话的东道主,但和台湾的军事合作关系却一直保持到今天,其“星光部队”定期在台湾训练,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李光耀曾希望自己长期扮演台海“和事老”、“传声筒”和“中间人”的角色,但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和各种直接沟通渠道的畅顺,自几年前开始,新加坡在台海问题上左右逢源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凤凰知道20130808 小舞台大人物: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