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下午,缅甸军机的炸弹落入中国境内,造成四人死亡,缅北边境日益升级的战火再度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果敢同盟军部队大约有2000多人的规模,以华人为主,多数为当地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面孔还未学会用枪,就匆匆上了战场。摄影报道/田朋 肖方
军营里的教官在教新兵唱军歌。这些新兵有老有小,大多都是华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或许几个月前还是人们大街上随时都有可能擦肩而过的打工者,从偏僻的山村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做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缅北开战近一个月时间,同盟军某部接收了100多名新兵。
3月2日,5名果敢老兵来到同盟军的据点,请求加入军队。他们最老的62岁,最小的也有52岁。这几位老人十七八岁时相识于缅共军队,曾经在丛林里并肩战斗,果敢与缅政府停火后,又各自卸甲归田。他们身上还留着当年枪炮留下的伤痕,他们的记忆里仍忘不掉受伤时的痛楚。然而故土烽烟又起,逼着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再次走上战场。
59岁的张国伟身上有两处伤口,痛楚不时还会发作。“25岁那年,后背被炮弹炸伤,弹片至今还没取出来,”说完,他又撩起胸前的衣服,指着右侧胸口的一处伤疤说,“恢复过来后,26岁那年,又被一颗子弹打中右边的胸口,在床上躺了四个多月,捡回一条命。”
前线的一名士兵在整理“住所”,为了躲避迫击炮和轰炸机,士兵们都睡在狭小的岩石缝隙间。
穿梭在山路上,士兵除了要在皮卡车上站稳,还得架稳几十斤的重机枪。而早在几个月前,还有许多士兵连枪都不会用。
战坑里面蹲守的同盟军士兵。 今年年初,这支缅北华人武装的领导人彭家声告诉媒体,他的部队刚刚恢复到14个营的规模,有20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20岁左右、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人。
前线作战有的时候持续十几个小时,士兵很多时候顾不上吃饭,他们将吃剩的饭菜用塑料袋包好,挂在树枝上,晚上饿的时候再拿出来吃。
太阳即将下山,连长在山头对峙点观察敌方动向。对峙点的山下就是缅甸政府军的战壕,控制着到果敢老街的交通要道。
同盟军最前线,守夜的士兵钻进紧挨着一块大石头的帐篷里,青涩的面庞下,却透着刚毅的目光。
星辰漫天的夜空下,前线战场的一名士兵爬上制高点的石头上搜寻信号,给难民营里的家属报个平安。
晚上村子里突然冒起一团火,同盟军士兵下山到村里查看情况。
同盟军士兵来到国门附近的村子里,见到同盟军来,附近躲难的难民上前交谈。许多同盟军士兵的亲人,也都散落在各个难民营避难。
国门附近聚集一些躲难的难民,一旦战争打过来,他们好往中国这一边逃难。一旁的窗门上贴着欢迎同盟军回来的红榜。
几名战士在部队的临时医院接受治疗,战火中医疗条件简陋,很多事情都只能尽力而为。
一名在营部守卫的同盟军士兵,一旁红榜写道“民族危难时刻,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同盟军士兵从炮坑里挖出的迫击炮碎片,炮坑方圆约3米范围的野草都已绝迹。
村子里还有些留守看房的老人,一到夜晚,他们都会前来和士兵谈天。
23岁的桑连长和士兵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生火取暖,讨论作战计划。5年前,17岁的他就开始跟随彭家声。
营部里,给士兵发放100元生活费,这里的士兵每月可以领到600元左右的工资。如果他们没有参军,偷渡到中国打黑工,每个月或许能挣上2、3000块钱。
巡逻士兵穿过一片油菜花地。果敢的大山里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花海,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一颗炮弹丢下了来。战争的时间正在不断拉长,如果输了,这些士兵在果敢未必能继续待下去,这次战役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或许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尝试。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活着】走近果敢华人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