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微信成为国民级应用,微信的朋友圈几乎每个人都有了,闲的时候不上微博了,上上微信朋友圈,看看朋友动态,这个时间黑洞“咻”的一下就吸走了你的很多时间。
在朋友圈里有这样一群人:不管你发的是美食照片还是自己家孩子的照片,不管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对今天工作老板不给力的抱怨,不管是分享了一篇文章还是发了一段短视频,这些内容都会有人点赞。点赞倒也正常,互动嘛,可某些人会点得特频繁,他们的名字频繁出现在你的信息流中,你也会发现他们会给所有朋友点赞,所有内容点赞,有聊无聊的都会有赞,让人诧异费解,其实他们就是传说的点赞党。
他们虽然赞多,但写评论却很少。显然,点赞党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以他们自己一种独特的定义,来看待“赞”这个按钮的功能。否则,为什么不写写字呢,却要用这个简单、成本最低的互动方式?
其实赞这种交互按钮的前身早已出现。社交网站Facebook中,就普遍使用类似于中文“赞”的含义的Like按钮,按钮的图案是一个伸出大拇指的手。2010年,Facebook推出Like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点Like,这同时也是一个“分享”或“转发”功能,把该内容分享到自己的Facebook信息流上,其他好友可见。而Facebook也把Like做成了公共插件,其他网站也可使用这个插件,比如别的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底下可以提供这样一个按钮,用户点击Like的时候也会把这个内容传送分享到Facebook站内,让其他好友在他的信息流上看到,这对Facebook来说也成为一种从站外整个互联网世界采集筛选信息的工具。那些用户就成为搜罗内容的“人肉爬虫”了。
2010年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正在推广他的“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理论,在人的社交圈子之外,还有兴趣这一维度可以来挖掘个体的信息,从而知道用户个体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最终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推送合适的广告和商品。兴趣是一个很好的视角,不过并不容易。但Like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筛选和分析工具,你喜欢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比如对书影音点赞多的人,系统就可以向他多推荐类似的东西。你在互联网上留下来的行为数据越多,这个世界就能越了解你。
在国内,再往前追溯,在SNS的开心网时代,热门的不仅仅是偷菜这个网页游戏。开心网和人人网在偷菜之前也产生了互动的小功能“捅一下”。其实相当简单,用户点几下这个按钮,对方就能收到通知,说“某某某捅了你一下”,这就相当于打个招呼,或者陌生人间搭个讪,想要认识一下继续往下聊。这个按钮的功能看起来目的在于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尤其是认识,建立关系。它是放在用户头像附近的,是针对用户个体而不是每条内容的。这个功能是简单了些,但是在国人刚开始接触社交网站那会儿,还是觉得很新鲜的,玩疯了,你捅我一下,我登陆上来发现了然后就捅你一下的,长期无聊一般地循环着,也犹如偷菜一样。
到了微信,心形的“赞”按钮出现后,每个用户随之就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使用定义,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背后的含义丰富多彩。我们把“赞”当作赞来使用,表明对这个内容喜欢或者对对方的行为表示支持和赞赏、鼓励。这里面有表达对物和事的态度,也有对人的态度,有社交性的互动在里面,有时确实你不一定要喜欢什么东西,只是出于朋友关系觉得要回应对方,支持对方,给他力量。而点赞党呢,你抱怨今天早上挤不上地铁就会被点赞。这本来是没什么可高兴的事。在这些点赞狂魔的眼里,赞不是普通人眼中的赞,而是“朕已阅”。各种大事小事,都会被知晓,都尽在掌握之中。
他们恨不得每条朋友圈里的信息都会赞,刷存在感,无处不在,大量出现。就像批奏章一样,不是每条都回复评论,而是点个赞,代表已阅。这已经成为他们刷朋友圈时条件反射式的习惯了。
这也是一种与人的一种轻量级的互动,他们自己的名字也露了脸,点了赞之后还能看到其他好友给同一条内容的评论。这样他们就不孤独了,能收获一大堆后续的评论提醒,又有的看了。“朕已阅”还顺带着“朕要订阅”的想法。
这还是朋友之间的互动。而点赞的新变化是赞成为一种营销工具。
商家让用户发动自己的朋友点赞,集齐多少个赞送礼品。在这时候,赞的含义就又不一样了,让人欣喜的是,这种时刻,点赞狂魔朋友一般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你的。这时候赞在商家眼里相当于收集盖戳一样,统计你告知的人数,让用户成为宣传员和推销员,把营销信息传播出去,回馈一些诱惑的小礼品什么的。不过,随着赞的滥用,微信官方也发现这实际上会成为一种被营销滥用的方式。于是,一些这样的活动帖子就会被限制。
一个小按钮,代表一个人类行为的基本含义,撬动了一些人心里的微小触动,丰富了社区的互动。这种产品层面上的设计还是很精妙的。不过我们也看看不同于微信的新浪微博,似乎数着大拇指的赞功能用的就不多。它的“赞”就不很赞。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朕已阅”的点赞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