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客户端编辑 王月兵
[导语]11月22日,一个平常的星期六,笔者轻车熟路地打开射手网,准备像往常一样,为一部电影搜索字幕,那是1977年苏联导演梁赞诺夫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一部杰出的喜剧片。打开网页后,笔者没能看到那个熟悉的搜索框,只有射手网创始人沈晟发表的一封题为“断?舍?离”的告别信:“需要射手网的时代已经走开了”“今天,射手网正式关闭。”信后附着一串长长的感谢名单。
同一天,TLF字幕站、电波字幕组也暂停更新,人人影视关闭网站清理内容。微博上各种情绪飘荡交织,笔者一时也百感交集。不是为了资源的凭空消失,而是悬在字幕组头上的那把刀,如今终于掉了下来。
今天,也终于需要思考,字幕组对于每一个普通中国网友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字幕组的出现源于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饥渴
30多年前,中国人通过打开的国门望去,一切都是新鲜的,无论是前南斯拉夫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英美日这样的旧日对手,电视剧里展示出的生活方式都令人万分好奇,那时候中国人靠“译制片”认识世界。彼时从引进、翻译、配音完成一部外国影视资料,要经过一系列严格漫长的流程,能看到成片的时候,经常都晚于原作问世多年。而且,当时引入的影视作品多为西方文学经典改编作品,反映现实和流行文化的也不多。
字幕组何时在国内起源,已经无从考证。根据一些媒体的梳理,2001年,随着网络宽带的普及,各国网友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录制的电视节目,跨语言的字幕分享也随之开始。中国最早的字幕组受国外影响,在动漫论坛中诞生。
2002年开始,国内的影片爱好者们形成了字幕组“圈子”。首先是几十人规模的动漫字幕组,比如KTKJ、DMHY、POPGO,组员几乎全是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电影方面以“NEW MOVIE”字幕组为代表,日韩剧则有“猪猪”、“日菁”、“韩娱家园”、“韩剧热线”等。《老友记》爱好者建立起美剧字幕鼻祖“F6论坛”,进而催生了TLF、YYeTs(07年改名为“人人影视”)、“伊甸园”,以及后来的FRM和“破烂熊”。
2003至2004年间,BitTorrent论坛(简称BT论坛)兴起。带宽的增加和P2P软件的广泛使用,使越来越多的网民能在线观看以及下载网络视频。字幕组壮大起来,抢占“首发”,锋芒毕露。
笔者还记得2006年美剧《越狱》席卷网络的热潮,各种字幕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甚至引起了《纽约时报》的注意。FRM字幕组带头人“泰的”登上了《纽约时报》,这家百年大报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赋予中国字幕组极高的意义,中国字幕组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字幕组的红火,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发现了欧美电影、动漫、电视剧等大量优质影视资源,但他们的英语能力尚不足以驾驭夹杂着俚语、冷幽默、一语双关的欧美影视剧,更何况日语、韩语、德语等影视作品时,字幕组就应运而生了。台湾学者胡绮珍在《中国字幕组与新自由主义工作原理》中说:“相较于美国、日本成熟的影视产业,中国起步晚、能力弱,无法制造出大量与之匹敌的作品,如此一来,官方无法提供充足、新鲜、有版权的外国翻译影视作品,令消费市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因此,影视剧由美国、日本等‘高地’流向中国‘低地’。 ”
●字幕组:这个时代带你开眼看世界的人
射手网是一个无偿分享原创字幕的平台,这个网站给了“射”一个新的含义,射,指将影视作品的字幕文件发布到网络上,使用它的人都自称为“射手”。
免费分享字幕的背后,依托的是一群拥有高水平外语能力和极具奉献精神的网友,以及他们集结而成的字幕组。今天浸淫于互联网的人都知道,看美剧,人人、伊甸园、风软的字幕首屈一指;赏英剧,破烂熊的字幕棋高一着;观日剧和动漫,日菁和诸神的字幕一定不能错过;想观摩公开课,吐鲁番(TLF)的字幕帮你扫清障碍;BBC的纪录片有夏末秋字幕,NHK纪录片要配道兰字幕组的字幕;冷门的小语种,深影字幕组当仁不让。
你想要了解大千世界,了解异国政治文化风土人情,去到脚无法丈量的地方,字幕组帮你勾勒;语言树起的藩篱,字幕组帮你一一打破。有了字幕组,即使你没有学过一门外语,也能及时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影视作品,感受到它们散发的气息和脉搏。世界在这一刻,也许真的变成了平的。
就拿风靡中国的美剧来说,今天中国的美剧迷们已经习惯了“与美国同步”的日子。凡是热门美剧,新的一集刚在美国播完,12个小时之内就能在网上下到内嵌中文字幕的片子。对他们来说,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环球同此凉热”实非幻觉。
一些优良的文艺作品,比如一向有民主政治教科书之称《白宫风云》,美国流行文化百科全书《威尔与格蕾斯》等等,如果没有字幕组,这些默默存在于世的美好作品,许多人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接触。
所以,网友们称字幕组为“网络时代的知识布道者”毫不为过。
如今,通过字幕组追剧、追纪录片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开眼看世界的方式,你能从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审视自己。比如笔者通过诸神和道兰字幕组翻译的大量NHK记录片,得以从日本媒体的角度来打量今日之中国,并且在懵懂中渐渐意识到:长期作为对手存在的日本,竟然是这样了解中国,而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
这种因为打开了眼而带来的深深的焦虑感,或许就是字幕组对笔者个人的重要意义。
●字幕组君来自各行各业,全靠兴趣和成就感支撑
字幕组的工作方式,仍是类似于小作坊。某动漫字幕组负责时间轴的小哥说:“我们通常根据网友需求,在国外录制或者从网络上下载获得片源,然后字幕组的所有人聚集在网上,分工行动,翻译、校对、时间轴、后期、压制、发布,大家各司其职,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新出的片子第一时间汉化,挂到网上供所有人分享。”
有人估算,一部时长24分钟的动漫,一般需要翻译3小时,校对1小时,制作时间轴1小时,压制40分钟,生产出汉化成品需要5-7个小时。“有时候新的剧集会在深夜更新,我们都会定闹钟,三更半夜爬起来做,一直做到天亮。”
字幕君们很少有专业翻译,而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的做房地产,有的是码农,比如伊甸园字幕组前组长“考拉小巫”,是位临床心理咨询师,而破烂熊字幕组创始人之一“酒囊饭袋”是名警察。当然,更多的则是遍布全球的学生党。
这些人都要练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功夫,翻译《是,大臣》要懂得政治梗,翻译美剧《豪斯医生》要懂得各种生僻的医学名词,翻译《新闻编辑室》要对著名新闻事件如数家珍……
翻译还要做到“信、达、雅”,不能有怪声怪气的译制腔,最好时不时加一些中文网络流传的热词,接地气。
几乎每个字幕组都有自己的王牌翻译,江湖上也一直流传着关于他们的传说。有媒体报道过人人影视字幕组的王牌翻译Re-quiem,东北人。《太空堡垒》最初在网上流行那阵子没有英文字幕,他就一句一句听译,翻来覆去地听上一整天。有人给他算了一下,他翻译一集片子,至少要对着字幕看6次片子。
大多数字幕君都没有报酬,全凭个人兴趣集结在一起,做着这些事,所凭无非个人志趣和成就感,物质奖励上最多就能得到个字幕组内部的FTP账号。而论坛的费用、服务器等等都是会员集资或别人赞助。
●字幕组命运难测,网友面临着选择
媒体报道,此次两大网站的“关、停”源于政府对于盗版侵权整治力度的加强。
从2006年声名鹊起之时,字幕组就在“侵权”的灰色地带如履薄冰。虽然国内字幕组在制作字幕前后一般都会附上“免责声明”,表明“只用于交流学习不作商业用途”的态度,但依然无法逃脱法律侵权的争议。
另据新京报,根据2009年4月出台的《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未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境内外电影片、未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境内外电视剧、未取得《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的境内外动画片以及未取得《理论文献影视片播映许可证》的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这种文化管理上的政策,显然先于字幕组的“侵权”问题。
字幕组终于走到了时代的某个路口,前途晦暗不明。唯一可以确定的,没有字幕组,海外影视作品对中国的实时影响立即变得阻隔重重。
也许所有人都要学着习惯无字幕组时代的生存法则。如网友调侃:字幕站也关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英语?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栏目微信公号“bieli2014”)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凤凰知道2014年11月24日:别了,字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