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雾霾天气再袭京津冀。采暖季未到,雾霾频繁来袭,让公众对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提出质疑。事实上,从区域联防联控角度来说,中国城市抗击雾霾计划确实效果不佳。
大气污染不限于“一城一池”,其治理应当实施“区域联防联控”
同处一片蓝天下,共居一乱碧水间,环境污染没有行政区划之隔,环境保护同样必须重视区域合作。
1、大气污染是区域性问题,北京三成的PM2.5污染来自周边
今天的大气污染已经不是一个局部的、个别城市独立产生的问题,由于细颗粒物是长途传输,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问题。根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和他的团队得到数据,北京PM2.5来源中,大约30%来自原始排放,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来自于区域之间的协同“贡献”。当偏东风或偏南风盛行时,只要河北起雾,便会随风向北京传送,与河北交界的通州、大兴是必经之路,成了最先被殃及的地方。上海有20%的PM2.5来自外省。
2、在整体大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一座城市很难依靠独自的努力付出取得明显的结果
过去,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的思路以属地管理为主流,忽略了空气的流动性和复合污染的复杂性,使区域内的统一规划没有落到实处。此外,能源消耗,特别是燃煤量没有进行区域内的统一考虑,或者说没有按照区域内的环境容量来协调确定燃煤量。跨区域的空气传输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行政区“各自为战”的防治模式,难以根本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
2013年6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将“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作为单独一条措施列出,进一步明确了区域联防联控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地位。作为“国十条”的配套措施,9月17日,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建立了由北京市牵头的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的“六省区市协作机制”。
各自为政,中国城市联防联控抗霾效果不佳
按照“六省区市协作机制”的要求,为有效抗击雾霾、防治空气污染。各城市要执行一系列工作制度,包括信息共享制度、空气污染预报预警制度、联动应急响应制度、环评会商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但他们的一些计划和措施显然“联动不够”。
1、今年年初,179个城市才公开空气质量信息,而多数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未建立完善
要执行信息共享制度,建立一个通道,让区域间可以交流,或者政府部门间可以交流数据,前提条件是真正促进落实污染源信息实时公开政策。针对持续雾霾天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指出,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PM2.5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 hi,看“今日话题”,请上“微图摘”哦,域名www.weituzhai.com 」
事实上,直到今年年初,《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施行,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数家环境NGO共同发布的《蓝天线路图》大气污染调研二期报告,建成并启动发布的城市数量才增至179个,空气质量指数(AQI)才从“国家机密”到“公开信息”。但区域内的各地方有了内部数据追踪和预测能力,并非就能实现信息共享,需要使用统一标准。许多区域联动的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完善。
2、重污染发生,多地应急工作开展和部门联动迟缓滞后,部分地区政府部门甚至无应急响应
调整结构、减少排放是治理雾霾的长久之计,应急响应则是尽量减轻雾霾影响的短期必要措施。在一些重污染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是“等风来”,还是快速启动重污染应急预案?
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打响后,京津冀积极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环保部派出6个督查组奔赴京津冀,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结果十分不理想,所抽查的石家庄市裕华、长安、新华三个市辖区,有两个区应急期间道路喷雾洒水工作量仍然维持在日常水平;廊坊市按预案要求应限行两个尾号的车辆,但街上所限两个尾号车辆随处可见……简而言之,所谓区域联防联控落地后,应急机制不协调、不顺畅,使得各地在应急工作开展和部门联动上迟缓滞后,甚至无实质性举措。
3、环保部门陷入“单打独斗”,部分应急措施遭遇落实难
环境保护所涉及领域和行业众多,几乎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环保部门目前所拥有的权限却并不足以支撑其工作。2010年《大气污染防治法》就未针对灰霾等严重大气污染的预警和响应机制作出规定。环保部门必须和其他部门的联合执法,否则环保工作仅能停滞在规划、监测和监督方面,使一些措施如“纸上谈兵”,难以落到实处,而在中国现实情况中,环境问题由环保部门负责的固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上述督查组对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专项督查中,就出现了部分县(市、区)只是环保部门在“单打独斗”,如邢台市个别县(市、区)政府在应急工作开展和部门联动上无实质性举措。
为何效果不佳?协同治霾避不开产业的协同1、“赛会空气”模式的区域联防联控是成功,但利用了许多非常规的手段
跨区域联防联控在中国并非从未成功。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六年间的四大国际赛事、活动,中国似乎总能在世界目光聚焦之时,通过实施联防联控突击完成一份漂亮的蓝天白云答卷。如南京从青奥会开幕前两个月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仍然有163天、空气污染指数经常在江苏省“垫底”,到整个青奥会期间空气污染指数维持在30至70之间、达到国家质量二级标准。
但这种成功是全政府部门、全民参与的一场控制实验,利用许多非常规的手段实现了平时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如南京周边23座城市近200家企业停产,共同保障南京青奥会期间的环境质量。如何把应急手段转为常态措施,但当应急手段转为常态措施,需要制定更长远的目标,采用更加科学的技术方法,花费更长的时间。
2、常态化的区域联防联控除了要保证环境质量,还必须兼顾经济效应
常态化治理中,考验区域联防联控的,则是各地以空气污染治理推进经济优化和社会转型的能力。以京津冀区为例,为响应“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治理华北区域的空气污染,河北下决心要在未来几年内压缩6000万吨的钢铁;北京,则要把所有的煤拒之门外,全靠天然气、煤制气等来过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全进化、“气化”为一座无煤城市。而河北压缩了工业之后,经济如何发展,就业如何解决等问题,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第2952 本期责编 闻嘉
腾讯评论出品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在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面前,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过去靠各地关起门来单打独斗如今已经行不通了。“赛会空气”证明了区域空气质量达标联防联控是必经之路,但如何把应急手段转为常态措施,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今日话题:城市不合作让中国抗霾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