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徐达内.COM
三年过去了,还记得当时那一幕吗?
那截猛然冲下高架桥的动车车厢,像是积木猝不及防倒塌一样,一下就撕裂了现代文明的坚利表皮,裸露出淌血的伤口;
那个从废墟中被挖出的小伊伊,上一秒她妈妈还在烦恼,“人小脾气大,小宝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懂事啊”,下一刻就是爸爸妈妈齐齐殒命事故现场;
那句惊世骇俗的发言,“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说完之后,那位前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还两手一摊满脸无奈;
那个怒不可遏的标题,“‘他妈的’奇迹”,关键时刻展现了一家媒体的风骨,“面对如此惨烈的事情以及铁道部的糟糕处理,我们只想用三个字表达看法———他妈的!”
三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了。念念不忘者贴出惨烈的现场照片,在整齐摇曳的烛光里,愤怒与哀伤再也无济于事,只留下长长短短的叹息,“又一年”、“时间好快”、“难以忘怀”。像是清明祭拜一样,@蓝色_记忆又站到了小伊伊妈妈最后那条微博下方,默默泣诉:“三年了,姑姑你还好吗?R.I.P”
@南都周刊翻出尘封的封面报道“死亡快车”,再次向那截被高高吊起的残骸车头寄托哀思:“D301和D3115,这两列和谐号动车,载着1630人,承载着这个时代最为炫目的畅想:快速和舒适,安全而幸福。但一切,都被定格在一个雷雨之夜...40条生命,模糊的死亡真相,不负责任的救援,击碎了中国人的虚幻梦想。”
正如@enclavetj所言:“就算当时酝酿了点什么,现在也都气化了吧。”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血痕终究要逐渐淡漠了。
@胡杨麟一声暴喝,把沉浸在回忆中的人们拉回现实:“当时漫天的谣言攻击抹黑中国高铁,让我极其震惊和愤怒,那与谣言彻夜战斗的日子让我终身难忘,从那以后我成为一名坚定的五毛,与谣言和公知战斗,现在回顾,问公知粉,三年前你传谣了吗?你攻击中国高铁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没有资格坐高铁,滚下车去等你的灵魂吧。”
这段挑衅句句有所指,但@刘夙不以为然,针锋相对予以驳斥:“如此沉痛的事件,都能被@胡杨麟之类有用的白痴丧事喜办,用来满足自己攻击公知的快感。别忘了传播学的常识:大部分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是沉默不代表没有立场...高铁降速是盛部长的旨意,首先你得证明,体制外公知的质疑和体制内的盛部长的行为有直接联系。第二,体制外质疑的也不全是公知,因为对铁路客运安全的高预期,事故后对动车感到疑虑的人大有人在。有用的白痴就是喜欢简单粗暴,一竿子撂倒一船人。”
要说到“一竿子撂倒一船人”,谁也不及@西西福厮厉害:“德国高铁出事死一百多人,你吹嘘德国油纸包;美国波音飞机摔几百架了,你赞扬美国梦,怎么中国出了两次动车事故,就是整个中国铁路发展,乃至中国的崛起都成了‘虚幻的梦想’了?南方系,去你妈逼的,滚你妈逼的,操你妈逼的!”
批判不只是针对群体,还有旧账要算。7.23动车事故过后第二天,@童大焕写就风靡一时的箴言警句,“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 ,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错,即便是三年过去了,@胡锡进也对此难以释怀,7月7日他在微博嘲讽:“还记得当时这句煽情的网络呼声吗?我真的不认为高铁3年前的遭遇属于‘批评’。如果是的话,中国人对待本民族为数不多技术成就的铁面无情,可谓举世无双了。”
当日环球时报社评与总编辑微博互为映衬,“3年前猛打高铁的活跃者应羞愧”:“想一想,当时一哄而起的各种呼声,包括高铁因为票贵而‘不如绿皮车’...是多么肤浅可笑,多么民粹主义得彻头彻尾...中国这些年有这样一群人,国家一出事,他们就特别兴奋,国家出了成就,他们也一定要鸡蛋里挑点骨头。他们的名声和影响力总是要以国家倒霉出事做垫背,他们捞取个人好处的方式就是猛戳国家的伤口,让国家的各种痛苦更痛更苦。他们的影响力就是靠挖公众对国家信心的墙脚挖出来的。”
赶在动车事故三周年前发此议论,感慨系之的起因当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由头是总理
对高铁技术的大加推介,“由于李克强总理多次向外国领导人推荐中国的高铁技术,带动高铁出口,高铁不仅在外交领域,也在舆论场上重新增加了曝光率。7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长沙视察高铁施工现场,再次赞扬这一中国突出的技术成就。”
环球时报看到的是高铁技术的勃兴,经济学家华生看到的却是世殊时异:“见一铁路领域的高级专家,他说咱搞技术的不懂什么大战略。现在总理到处在国外推销中国高铁。想几年前中国高铁红火时,别人都是上门找咱们去建高铁,结果咱非说自己的高铁技术有问题,车速也降了下来,别人招标都把咱排除在外。中国近代落伍后好不容易有个能到国际市场拼的东西,为啥要自我丑化呢?”
接过华生的话头,@郭国松另有分析:“中国媒体对本国高铁的丑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检讨的事情,问题或许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对铁老大体制的厌恶;另一个说白了就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连自己都不相信我们能掌握一项全球领先的重大技术,以至于借7.23动车事故对自己的高铁技术极尽批评、贬低、讽刺、抹黑之能事。”
类似的表态,在今晨的环球时报再度得到体现,“回看7.23,当时舆论幼稚而偏激”:“当时舆论的批判热情十分高涨,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现象,整个高铁的发展遭到口诛笔伐,这一中国技术创新卓越且少有的成果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出现如此不寻常的一幕,当然有其原因。首先刘志军等2011年初被查出严重贪腐,动摇了公众对高铁项目在技术和管理上都能做到严谨的信心...2011年是中国社交媒体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时期,大V纷纷出现,社交媒体得以引导舆论,并对此表现出高涨的热情...此外铁路部门对‘7.23’事故的处理存在纰漏,为媒体把高铁拉到舆论场上‘游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分析完技术原因,还是归根结底地总结,“那就是中国社会缺少自信”:“在高技术方面尤其自信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模仿西方,我们几乎没有在某个高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于西方的经验。当美国无一条高速铁路时,中国的高铁建设却全面铺开,这已构成自我否定发生的基本理由。”
对高铁的那一轮舆论指责,或许确实过于严苛,即便如亲历者@丁大公子也有转念,在2011年那场事故中,“相机丢了,行李不见了,买的小礼品也不知道哪里去了”,他怀疑地问自己,“这辈子还有可能坐动车么?”但事到如今也是感慨不已:“三年前,为了要回动车上拉下的行李,我第一次在微博上发出自己的求助。一条短短的微博经过多人的扩散转发,最终竟成功解决了问题。从愤怒指责铁道部的不负责任,到坚定的高铁支持者,三年的时间里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可形势真有这么喜人吗?澎湃新闻不这么看。昨晚刊发的澎湃社论认为,“不变者依然没变,或者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铁路系统仍然庞大而不可动摇,改革必要性并没有减少。不管是按照区域分拆,还是按照客货分拆,要有动作才行...高铁债务风险继续上升。铁路总公司负债超过3万亿,负债率超过60%,其中绝大部分为长期负债。但是,高铁盈利能力未见改善...事故前,高铁多为举债建设。事故后,中央政府要求铁路投融资渠道多元化,但未见成效。”
这家新近上线的沪上新锐媒体在文末告诫:“中国用了3年时间来修复受损的高铁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铁路系统的改革追问可以停止。还要提醒的是,高铁建设也承担不起过多的经济刺激任务,一定要注意建设节奏。”
追问还在进行吗?财新网今日首页再推纪念专题,但绝大多数内容还停留在三年前,最近更新的一条消息是五月份的一则人事变动,“‘7.23’埋车头责任人任兰州铁路局长”:“财新记者近日从多方渠道获得消息,上海铁路局原常务副局长王峰已于2014年4月24日出任兰州铁路局局长...在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王峰在事故中主要负责指挥桥下救援工作。但因其处置不当,在救援现场组织挖坑,将坠入桥下的D301次列车车头及零散部件放入坑中,准备就地掩埋。”(欢迎关注微信公号“媒体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