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地震灾区持续受到震后次生灾害的影响,特别是泥石流,6年来已经发生过多次重大泥石流灾害。中国横断山研究会专家杨勇,在大地震后一直从事震区次生灾害的研究,通过他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于缺乏对灾后地质条件的有效评估与落实、当地急于进行重建、 在地质不稳定区域疯狂采矿,加剧了地质条件恶化,进而加重泥石流灾害造成的影响。封面:破碎的岷江河谷依然威胁着汶川县城。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杨勇摄影 编辑:陈若冰
汶川地震灾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本身就是一个地质不稳定区域,大地震引发多种地质次生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四川盆地降雨量充沛,在夏季暴雨集中的月份,就会形成大范围的泥石流。震后每年的雨季,泥石流都会如约而至,给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图为2010年8月,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再次被泥石流冲毁。cfp
四川震区特殊的地理条件,由青藏高原向盆地平原过渡,高差悬殊的地形地貌冲刷强烈,加上破碎岩体及气象水文条件形成了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复合型灾害生成链,因此在大地震后5-10年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度活跃期。图为2008年11月,地震灾区泥石流次生灾害淹埋的矿山工厂。
尽管地震发生不久后,地质部门就预测到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关于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曾有过强烈的争论,但在最后的决策层面,专家组并没有听从地质调查队的建议,选择了原地重建。图为2010年8月,汶川强降雨,600万方泥石进入岷江形成堰塞体,使河流改道河水进入正在灾后重建中的映秀镇。吴传明/人民图片
震区灾后不少山头陡坡成为“鬼剃头”,形成大面积山体开裂和崩滑地貌,许多地方山体和堆积物处于成灾临界状态,如遇余震、汛期或工程建设活动,随时可能引发成灾。图为2010年8月,在直升飞机上拍摄的受泥石流袭击四川绵竹市清平乡灾情。路人/东方IC
而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缺少对次生地质灾害影响的考虑,盲目的展开大规模建设,结果使许多投入巨资的重建项目顷刻间毁于一旦。图为2010年9月,灾后重建的新家园被泥石流冲毁。
2011年11月,汶川县威州安置区内新建居民楼被泥石流掩埋。灾后重建对次生灾害的评估不足和选址不当,使很多重建房屋受到重创和毁坏。
每年主汛期到来前,当地政府都会组织工程机械,抢着把河床挖下去几米。这样的努力,仅仅是为夏天的洪水提供一条有限的通路,但往往一场暴雨过后,河床马上就被泥石流填平。图为2009年5月,汶川地震灾区河流冲刷大量泥沙物质淤积在河床和库区。
2011年8月,德茂公路上因泥石流报废的隧洞。这条绵竹市清平镇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在汶川大地震后,多次被修复,又多次被泥石流冲断。
2011年11月,德茂公路因泥石流造成河床抬高,报废的桥梁。四川省在震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清平镇的长期治理泥石流的工程,但收效甚微。
2011年8月,地震灾区群众因为泥石流第二次撤离家园。每年汛期,震区一些居民都要暂别家园,外出“投亲靠友”。
2013年7月,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两栋民宅因水位下降而露出了水面,而民宅前原是一条公路。成都商报-东方IC
2013年7月,汶川县发生泥石流灾害,草坡乡道路被洪水冲断变成孤岛,成都军区派直升机空中救援。cfp
2014年5月,都江堰虹口白沙河,重建的漂流基地被泥石流掩埋。
2014年5月,彭州市银厂沟风景区经过几轮泥石流破坏,几乎失去了恢复条件和旅游价值。
2014年6月27日,都江堰青城后山泥石流冲倒的度假山庄残迹。黄金国/东方IC
震后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对建筑材料需求量增加,新增水泥产能光四川灾区就接近5000万吨,而石灰石原料都来自于支离破碎的龙门山,加上其他各种辅助矿石原料,年开采矿石上亿吨,形成了沿龙门山分布的露天矿带,龙门山山脊又开始受到剃光头式的剥离开挖。图为2011年8月,龙门山露天矿山,龙门山破坏性的采矿活动与地震崩塌滑坡体,加上持续暴雨叠加是泥石流的多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灾区是四川传统的磷矿工业区,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进入产磷高峰期。而震区旅游业的惨淡,让居民更无法离开赖以为生的采矿业。图为2009年5月,在地震崩塌滑坡区恢复生产的矿山。在龙门山与成都平原连接处山前地带分布着密集的磷化工、水泥、页岩砖等企业,而这些高耗能、高污染,对环境破坏极大的产业,在灾后重建中有产能扩大的态势。
长期以来,在活动地震断裂带中矿山安全生产规范被忽略,形成了大面积和大净空的采空区,导致山体稳定性和山体地质应力条件改变,使龙门山中段成为地质灾害高发区,“采富弃贫”现象严重,废渣量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普遍。2009年5月,在地震崩塌区恢复生产的高川磷矿矿洞,加剧地质灾害和矿山安全生产隐患。
2011年12月,岷江紫坪铺水库支流寿西河上游有很多小型矿山,污染并威胁库区和下游重建安置区。
2012年2月,龙门山磷化工厂尾矿在石亭江和绵远河两岸堆积如山,不仅是泥石流隐患,而且污染沱江水系。
2011年8月,泥石流沟口的北川县擂鼓镇安置区,在泥石流沟上建起了档墙和导流孔。目前,四川省已经针对泥石流等震后次生灾害展开治理,但不论是重建还是修复治理,一定要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特别是在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河谷山区在灾后重建中进行城镇工矿建设、强行恢复水电站、扩建甚至新建高速公路,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不理性。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建议下载腾讯手机新闻客户端浏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图话】汶川·雨季·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