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行走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农田里一座座蓝色或红色的尖顶机井房十分美丽。
“浅埋滴灌技术使用起来省水又省工,只需要在浇地时把阀门打开,浇完水后一关阀门就行了。原来大水漫灌式浇地,浇3亩地需要四五个人,现在1个妇女就能完成,种地变得轻松多了。”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项家村村民齐建峰说。项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华介绍:“过去,我们村打一眼机井三四十米深就能出水,现在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需要打100多米才能出水,采取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势在必行。从2013年开始,我们村就在1000亩耕地上试点搞膜下滴灌。现在,国家为保护环境控制农膜使用,推行浅埋滴灌。2017年我们村在4964亩土地试点搞浅埋滴灌,收到了好的效果。特别是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地力,提高粮食产量。2018年完成了4000多亩浅埋滴灌改造任务。”
通辽市一直致力于深化农业综合改革发展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如今效益日益凸显。经测算,2018年400万亩完成后,亩均节水100立方米、年可实现节水能力4亿立方米,项目区浇灌时间由15天每遍缩短到5至7天,亩均节电17度、农药用量减少20%、肥效提高20%、土地利用率提高14%。截至2018年4月份,平原区地下水位与2016年同期相比回升了13厘米。通过集成应用科技高产技术,亩均株数由3500株提高到5000株,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每亩增产粮食300斤左右。
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连续8年突破100亿斤,被誉为“内蒙古粮仓”。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是对地下水的过度依赖,全市年均农业用水27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5%,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漏斗区,是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通辽市紧紧扭住“水”这条命脉,从工程节水、机制节水、管理节水、农艺节水四个环节入手,深化农业节水综合改革,有效缓解了水粮矛盾,为资源性缺水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路径。
从“大水漫灌”到“浅埋滴灌”,通辽市深化农业综合改革发展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的“大变革”。
工程节水——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在科尔沁区钱家店镇西印村,村党支部书记高志明介绍,从2017年开始,西印村在800多亩农田里试点浅埋滴灌技术。采用这项技术,玉米每亩产量能增加二三百斤。2018年,村里继续实施1000亩浅埋滴灌,让这项好技术给更多村民带去效益。
钱家店镇副镇长王君说:“2017年,钱家店镇在29个村实施浅埋滴灌项目总面积20万亩。我们镇里许多村前几年就实施过膜下滴灌技术,推行浅埋滴灌有很好的基础。从过去的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现在的浅埋滴灌,国家对节水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响应号召,认真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业局副局长耿亚静说:“这里是科尔沁区推广浅埋滴灌节水项目区。在2017年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科尔沁区实施70万亩农田推广浅埋滴灌技术,实现了节水增效。”
科尔沁区是通辽市深化农业综合改革发展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的一个缩影。
通辽市把规模化作为农业节水改革的“重头戏”,加快“三个转变”,实施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一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展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按照小面积攻关、核心区示范、大面积推广、整建制推进的做法,在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等严重缺水地区和地下水超采区率先实施,重点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土地经营权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方式,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破解了农业节水推广普及难题。二是转变融资渠道。深入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优化整合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增产、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新建了一批节水工程;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改造升级了一批节水工程。三是转变高效节水模式。2017年集中连片建设了23万亩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示范区,平均单井控制面积由80亩提高到250亩以上,比标准管灌还要节水30%—50%。2018年开始扩大示范区效益,在原有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建设以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管道输水为主的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重点推广无膜浅埋滴灌技术,为农业节水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
机制节水——推进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浅埋滴灌管带在播种的同时埋入地下,在灌溉方式上把村民过去大水漫灌的‘套餐’变成了选择性的‘自助餐’,把传统的浇地变成了浇苗,实现了节水、省工、省时、省力。采用这项技术,每亩玉米播种量可以增加500株,深松土地可以增强地力,大小垅种植适合机械播种和收割,水肥一体化的使用不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还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浅埋滴灌技术于2017年试行,不仅适合平整的土地,还适合沙丘地。最近,我们就要在10个乡镇开展浅埋滴灌技术培训,让技术人员和农牧民掌握管道铺设和节水增收的技术要领。”科尔沁区农牧业局副局长耿亚静说。
位于世界两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科尔沁区,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现有耕地230万亩,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90万亩。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科尔沁区为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减少地下水消耗,计划从2018年开始,用3年时间实施浅埋滴灌农业高效节水项目210万亩。
通辽市牢牢把握农业水价改革“牛鼻子”,改变农业用水“五项机制”,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
通辽市实施总量控制,对全市水资源利用指标进行分配,逐级落实到各旗县市区、苏木镇、嘎查村,最终将水权分解落实到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实施定额管理,兼顾不同灌区的土壤、水资源、渠系情况以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确定取水源为地下水的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全市平均230m³/亩,取水源为地表水的为650m³/亩。实施刷卡用水,全部实现一井一表、一户一卡的计量模式,在定额用水范围内,不收取水资源费,培养刷卡付费习惯。实施阶梯计价,按照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办法,超额用水越多水价越高。实施以奖代补,以井为单位精确计算节水量,实施节水奖励措施,解决农民管带投入问题,努力不增加农民负担,实现节水越多、奖励越多。
目前开鲁县、科左中旗试点已经启动,制定了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指导意见、精准补贴办法、节水奖励办法等文件,2020年将在粮食功能区范围内全面完成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管理节水——推进管理方式创新
“采用浅埋滴灌技术可以节省60%的水。过去大水漫灌浇一亩地需要90分钟,电费需要20多元。采用浅埋滴灌技术,浇一亩地只需要20多分钟,花六七元钱就能完成。”项家村村民史克明说起浅埋滴灌的好处如数家珍。
水是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在像科尔沁区这样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农业上的节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从原来的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现在的浅埋滴灌,一次次的摸索中,农业生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的要求正在逐步得到落实,生态环境也正在得到切实保护。
通辽市理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通过明晰产权,赋权释能,切实解决了重建轻管的痼疾。全市61154处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明了确产权和使用权所有人,其中国家所有1179处、集体所有59890处、社会组织所有11处、个人所有74 处,发放了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签订了管护责任书,根据不同小型水利工程特点,建立了井长制、竞争承包、委托管理、合作社管护、流转管理、集体管护六种模式,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
通辽市建立大数据一体化管理机制,建成市、县、村三级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项目区机电井全部配置了远程用水监控设施和灌溉用水计量设施,能实时准确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机电井用水量、用电量和农户用水信息,实现了对地下水灌溉用水全方位监管。
农艺节水——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在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科左中旗敖包苏木,盛夏的景象蔚为壮观,连片的玉米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总面积42万亩,覆盖5个乡镇、73个嘎查村、6.2万人的通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该园区在国内首创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灌溉、装备的现代化,优化提升了玉米生产能力,辐射带动左中发展精准滴灌8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1亿立方米。
试验证明,应用玉米浅埋滴灌技术,与普通的漫灌相比能节水70%左右,并且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自家耕地在示范园区内的敖包苏木五家子嘎查村民李显光对记者说:“别看今年干旱,但是由于采用了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丰收不受影响。”
节水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等粗放用水方式,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5年来,我市建成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852万亩,压减农业机电井30050眼,每年实现节水5.4亿立方米,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农业用水比例由2010年以前的85%降低到70%。
通辽市推进新技术应用,通过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业收益,激励生产者节水增粮的积极性。一是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国内首创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二是建立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农机技术人员和专家联动机制,采取集中培训进村屯、进项目等方式,将下基层扶贫干部、苏木镇场干部和嘎查村干部培训成为多能合一的技术员。三是制定了通辽市低压管灌定型设计及高效节水灌溉相关标准,玉米科技高产、生态节水、循环利用技术规范等标准,组建内蒙古首家玉米院士工作站,依托农科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联盟,开展玉米核心技术攻关。四是大力推进“一增四改”和“八统一”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全面实施水肥一体化,继续推进“秸秆还田”“耕地深松深翻”,功能区从种到收全部实现统一经营,探索出了一条“节水节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种植模式。
通辽市深化农业综合改革发展千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提升了节水观念。农牧民用水理念逐渐从“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等粗放用水方式,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8年已开工的400万亩中,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6.4万亩、占比32%,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增强,对全市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增收都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