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护物”更“化人”

新闻杂谈 未知 208℃ 评论

  【代表委员手记】

  作者:王勇超(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博物馆不仅具有抢救文化遗产、保存各类文物、珍藏民族记忆、守护中华文明的功能,具有研究、探索、分类、展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功能,也有文化、文物、旅游行业的作用,而且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担负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要让博物馆实现由“护物”到“化人”的重要转型,由以“藏物为主”到以“育人为主”的转变。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创办之初,就明确地认识到“以物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藏品抢救、保护、研究阶段就充分考虑到,开放后如何用近4万件藏品提高观众的道德情操、远见卓识、才能技艺、知识学问、审美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阵地,博物馆应办成也能够办成滋养道德、提高见识、丰富才华、增加知识、培育美感的“大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博物馆应发挥各自优势特色,扬长避短,绝不能千篇一律、千馆一面。

  要充分注意博物馆这类“学校”与正规大中小学教育的区别,即博物馆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普通学校的教育功能,普通学校也同样不能代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二者各有优势,应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要充分保持和发挥博物馆实践性、参与性、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等共性特征,寓教于乐,让历史发言,让文物说话,让讲解者深度发挥,让参观者独立体悟。

  要充分发挥博物馆藏品、地域、时间等方面的特殊性、差异性,因材施教,因物化人。各级博物馆主管部门应一视同仁、大力扶持、公正评价,让博物馆像其他普通学校一样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爱护、帮助。

  要根据博物馆实际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建立各种层次的评估标准,让博物馆各显其能,健康发展,为教育事业增添生力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3日?06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让博物馆“护物”更“化人”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