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超级跳水,谁该背锅?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 185℃ 评论
2019-01-02 17:24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超级跳水,谁该背锅?

要点 | 速读

文 | 李勤余 特约作者

《地球最后的夜晚》,注定将被载入中国电影史册。上映前6天预售票房破亿,并最终以2.1亿元的成绩刷新了国产文艺片预售票房纪录。上映当日,更是斩获2.64亿元票房,傲视群雄。可是,就在上映第二日,《地球最后的夜晚》遭遇断崖式票房下跌,仅获1100万元,暴跌幅度达96%。如此令人错愕的纪录前无古人,也给毕赣导演的新作打上了“神片”的烙印。

比票房滑铁卢更要命的是,本片在口碑方面也遭遇了雪崩。大呼“上当”或“看不懂”的观众占到了绝大多数,更有人断言,导演毕赣的艺术生涯也将因此蒙上污点。一部备受期待的文艺电影,到底为何沦落至此?该为此背锅的,到底是执着的导演、迷茫的观众还是错位的营销?

宣发抢戏,《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是个怎样的夜晚?

在进入电影院之前,大多数观众恐怕对《地球最后的夜晚》以及导演毕赣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如果不是因为其作品《路边野餐》在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现在的毕赣可能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还在为艺术梦绞尽脑汁的年轻导演。2015 年下半年,毕赣带着自己的电影去了20 多个国际电影节,拿到 7 个奖项。一系列奖项为他带来了名望,也带来了投资。若非如此,《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不可能会有汤唯和黄觉的身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超级跳水,谁该背锅?

导演毕赣曾以《路边野餐》荣获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项

但是,真正了解和喜爱《路边野餐》的中国观众,到底有多少?又有多少人只是冲着毕赣响当当的名头,勉力观赏这部叙事晦涩、难懂的电影?恐怕,只闻其名,从未观其影者更是为数众多。如今大呼“上当”的观众,大多是因为观影体验和心理预期差距过大的缘故。

但是,以此指责广大观众不懂文艺片显然是不恰当的。毋宁说,比起导演毕赣来,他们才是真正的无辜受害者。看一看电影的剧情介绍吧:罗紘武因父亲离世再次回到贵州。12年前,好友白猫被杀,罗紘武在追查凶手左宏元的过程中,被凶手的情人万绮雯所利用。从此以后,这个神秘的女人构成了他所有的记忆、欲望、信念和梦魇,一段追寻之旅让他发现了被隐藏多年的秘密……归纳一下,剧情关键词有凶杀、爱情、欲望、欺骗等等。怎么看,这都是一部悬疑爱情片的标配。

结果呢?相信不用本人在此赘述。这年头,被中外各类商业大片喂饱的年轻观众,当然不会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噱头买账。更不用提,那个让人无语的“跨年之吻”。在前期宣传中,被最多点击和转发的视频是一个女声在念一段文字:“如果可以,我希望能买到《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点的电影票,然后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看,在电影最后结束时刻相拥接吻到第二年。”苦心营造的浪漫氛围,和影片内容形成了过分强烈的反差,差点没有在跨年夜造成更多分手惨剧。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超级跳水,谁该背锅?

事后看来,“一吻跨年”的宣发显得有些过火和尴尬

那些让本片“过把瘾就死”的宣发,难辞其咎。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孤例。因为卖惨宣传弄巧成拙的《百鸟朝凤》、情怀营销过了头的《大鱼海棠》,都是前车之鉴。而这些事件里的受害者,不仅是无辜的观众,更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为了获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进行野蛮宣传,透支的无疑是公信力。那些花了冤枉钱的中国观众,在下次买票之前,恐怕都会好好掂量掂量。

毕赣和《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能代表中国文艺片

错位营销确实害了《地球最后的夜晚》,但导演毕赣也并不完全“无辜”。2018年,毕赣曾经和一众明星一起参加了热门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在那期节目里,毕赣吐槽起王晶来也毫不嘴软:“王晶导演的坏电影相信大家都看够了,我的好电影你们可能还没有机会看……一定要记得看。”这或许是一句戏言,但在潜意识里,毕赣已经把自己的作品和主流商业电影作了明确的界限划分。事实上,《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也为此作了注脚。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超级跳水,谁该背锅?

他还说,“《地球最后的夜晚》就要上映了。如果看不懂,再看几遍好不好。”可见,毕赣不是不清楚自己作品的定位,也不是没有预见到观众可能的反应。尽管如此,在前期轰轰烈烈的宣传周期里,我们却没有看到毕赣同学曾作出任何辩解。似乎,他也默认了这种宣传的方式。

指出这一点,不是为了批判毕赣的“狡猾”或者“不诚实”。他的心理,也不难理解。试问,这个世界上又有哪位导演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呢?回想当年,《路边野餐》在国外首映时,剧组人人都想去,但这群人连机票钱也出不全,最后只得找瑞士航空做赞助。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毕赣导演的心理活动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但是,毕赣本人可能也没有意识到,此次风波威胁到的不仅是他的职业生涯,还有中国文艺片的声誉。尽管毕赣强调电影没有类型之分,但《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沉闷和“无聊”却让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的关系再次被诠释为水火不相容。可以想见,大众对于文艺片的印象,必将因为此事发生更为严重的扭曲。

文艺片,必定是“不知所云”,让人“昏昏欲睡”的吗?恐怕并非如此。法国影评刊物《电影手册》如是评价毕赣:“毕赣的出现让贾樟柯后继有人,给中国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他的作品创造了一种强有力的新魔幻现实主义,有时令人费解,却刻刻让人着迷,并认可了影片在电影美学上的惊人尝试与成功。”在艺术风格方面,毕赣和贾樟柯确有相似之处。但应该看到,贾樟柯新作《江湖儿女》不会让观众感到难以忍受,更不缺乏清晰的故事线索。和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后的莫名其妙相比,大多数观众都能与“江湖儿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算是以随性著称的王家卫,也能用《一代宗师》讲好一个故事。可见,用《地球最后的夜晚》代表中国文艺片,显然是不恰当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超级跳水,谁该背锅?

在此,无意评价毕赣和其他导演在创作能力上的高低。但是,公众对中国文艺片的刻板印象,由来已久。不幸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再一次加深了这种偏见。一个成熟、繁荣的电影市场不该缺少任何一种电影类型。如何为中国文艺片正名?这是此番风波留下的问题。

毕赣输得起,但年轻导演和中国文艺片的发展不妨慢一点

虽然遭遇票房断崖,但毕赣的前途,未必会因此而黯淡。拥有更多话题性,对这位年轻导演来说,或许不全是坏事。回溯往事,不难发现,毕赣的成名之路也充满着悖论。年轻导演要拿出第一部作品非常难,因为新导演没有资历,更没有办法快速证明自己的才华。但没有第一部作品,又怎么能赢得观众和市场?

因此,拍摄文艺片不失为年轻导演值得尝试的一条道路。成本相对低廉、操作相对简单,都是文艺片自带的优点。当然,文艺片的市场,注定也是相对狭小的。正因如此,文艺片的发展步伐也不宜过大。《地球最后的夜晚》不幸地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一部挑战新颖的叙事手段的艺术电影,本就不可能成为人见人爱的大宝贝。不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盲目地试图“大跃进”,最终只会损害中国文艺片的未来。

这些年,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烂片的不满和吐槽都到达了一个新高度。《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等现实题材电影在2018年的电影票房榜上名列前茅,这都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新动向。中国观众是识货的,因此,我们不妨给中国文艺片多一点耐心和宽容。

2018年4月17日,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宣布正式成立。此外,全国范围内还有“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和“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这两个影响力较大的艺术院线存在。可见,国家对于文艺片的扶持力度并不小。大众也好,小众也罢,只要找到适合的生存方式,任何一种电影类型都可以在中国活得更好。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今日话题:《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超级跳水,谁该背锅?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