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
“吾道一以贯之。”
——今日上午的总理记者会,李克强以两句古语来总结上任一年的挑战困难和强调,以及改革的决心。
“总理台前为防止再被抢今年没放矿泉水。”
——媒体的新闻标题。去年两会,当李克强与其他副总理离开记者会的会场后,很多记者蜂拥冲到台前,原来是抢夺他们用过的铅笔、纸张等,最神奇的一幕,是有几名女子同时争夺一瓶李克强饮剩的矿泉水,结果由一名白衣女子成功夺得,并心满意足放进手提包。
“周滨的父亲2012年冬在京退休,打算回家种点专家研究领域的水果。“
——消息人士称,有位四川水果育种专家2012年接邀请,称无锡有企业想种植他研究的水果。该专家到无锡由公安局领导接机,全程警车警官陪同。晚餐时有人道出实情。
“马航370航班失联后,飞机发动机依然运转了5小时。”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马航370航班失联后飞机发动机依然运转了五小时,并将数据发回发动机生产商罗罗公司。罗罗称,发动机被设计成“每半小时发送数据回其网站”。但马航称该报道失实。
“现在消息比较多,但还存在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谜团。”
——昨天上午,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闭幕会时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太多未解之谜,不能轻信相关传言。
“为什么阴谋论这么容易深入人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人们总是觉得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凡事必有其因,尤其是大的历史性事件,必然会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如果你告诉人们,历史中充满了偶然性,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稍微拐个弯,历史很可能就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会让大多数人感到非常难以接受。人们受不了认知上的不确定性。还是阴谋论听起来更有说服力。一般来说,越是当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人们越容易相信阴谋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越是感到把握不定的时候,他或她就越容易相信有一股强大的外部力量左右着这个世界。”
——专栏作家何帆在文章《轻信不疑》中剖析“为何人人都爱阴谋论”。
“今年最复杂的国际司法问题:一个伊朗人用意大利护照在泰国通过中国南航网站买了马航往北京的票准备偷渡去德国最后消失在越南上空。”
——网友@李礼说。
“这是个真相,但日本政府却不肯面对,真相就是钓鱼岛是中国的,几世纪前就是。”
——美国蒙纳瑞克斯好莱坞电影公司制作的《钓鱼岛真相》11日首映。导演里比希望,告诉人们真相。
“前几天媒体拍到我开会闭眼、揉眼睛的照片就说我在睡觉,真的好冤,请记者们手下留情,我每天都来开会,人民大会堂全体会时还坐第一排。我朋友都还给我发短信,说知道你很累,但不要睡觉。我好冤啊!”
——成龙11日上午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小组会议现场“叫冤”。坐在他身旁的冯小刚连忙为他解释:“他是擦眼睛的时候,手上抹的油进眼睛了。”
“在说雾霾的时候,不要总议论政府做的够不够好,我相信政府一定会去想办法,不能把这一切责任交给政府,这是全民的责任。”
——成龙谈“治理雾霾”。
“那个,我病了,采访能不能改下次?”
“不用不用!”
——广西某市书记被记者追问水污染问题,先是说“自己还没起床,能不能1小时候再来”,1小时候,记者再次敲门表明来意,该书记又说“我病了”,记者问是否需要帮忙找医务组,对方忙答:“不用不用”。
“在浙江,阿里巴巴的合理要求,我们肯定帮他解决。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些,因为这种企业需要的是适合生存的环境。政府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企业觉得在这里发展很舒服,能够健康成长。而不是一味给予特殊政策,靠特殊政策活下来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
——浙江省省长李强谈“怎么留住马云”。
“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之作用就好比核电技术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可能会形成对人类的挑战,也会是人类未来的曙光。在抢占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上,中国人绝对不要落后。自己和家人对转基因食品本身没那么多担心,你要让我吃我照吃,只要好吃就行,只要它价格合理,我不管你是不是转基因。”
——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博士强调。
“很多人给我推荐过,我只看了一集就弃了,太幼稚了,不适合我。”
——李娜WTA印第安维尔斯皇冠赛晋级八强后,有记者问她是否看过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李娜说。
“我认为,世界上没有牛逼的人,只有极其认真的完美主义者。我再举个例子,同样是发布会,我准备已经足够认真了,后来看乔布斯怎么做的时候,我发现我疯了。乔布斯会把那个会场租下来两个星期——我们没钱,我们只能租两天——现场彩排两周,我们没有一个做到这样,花钱太厉害了。”
——《人物》杂志专访雷军。
“对于时装友人来说,时装当然不只是衣服,它可以是阁下的灵魂影子,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忠实伴侣,是令你惊喜或感到安心的。当然,它也给我们烦恼,但都是可以解决的麻烦。别人养宠物,我穿时装,如此而已。”
——前日傍晚,专长评论潮流文化,有香港“潮流教母”之称的黎坚惠因乳腺癌病逝。她的好友说她生前一直坚强地对抗病魔,即便重病,也旅行,打扮,从未气馁。如黄伟文所说:“记得你带来的美和善。”时尚杂志编辑金喆在悼念她的文中写道:“那是香港最好的时代,《号外》(香港生活潮流月刊)云集了那一帮人:邓小宇、陈冠中、张叔平、刘天兰、奚仲文……因为他们,香港这座城市曾经那样璀璨过。其中,也包括黎坚惠。”
“出国吧,不要在国内生活了,你看国内是什么样子?国内所有地区的人,所有地区的商人、老板、领导,甚至警察,你都见过了,然后你就感觉不能活了。”
——《人物》杂志走访“扫黄”之后的东莞,采访了向当地一家五星级酒店汇美天伦讨薪的女技师们。厂妹出身的技师阿简也是其中一员。记者问阿简“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一遍,希望怎样度过?”阿简这样说。
“我是一个艺术家。”
——面对“商人”这个称谓,曾炮制多部“神剧”的制片人于正提出了“抗议”。
“作为一个在北京的外地人,今天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要给宝宝办幼升小的借读证,如果你啥关系木有,那么需要22份证明!22份!你没有看错。我瞬间理解了农民工孩子入学难。这将挡掉多少孩子北京求学的路,他们就不得不成了留守儿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人在折腾自己人啊。”
——网友金娜在为自己孩子读书要开22份证明而烦恼。
“一直对我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却因为我小改了他的代码跟我急眼了的程序员,真是……性感极了”
——知乎上有人提问“男性怎样的行为使你少女心澎湃”,署名为@刘赞赞的女程序员回答道。
“读回忆录里有一段情节,当时碰上了危险,几个男人冲上去,其中有个小年轻还没结婚,大家一把他拉住说:你连婚都没结过,别过去,让成过家的上!想起美国电影里英雄人物总是说:你有家庭,我没有,让我上吧!很有意思的一种文化差异。”
——青年学者@押沙龙说。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今日最大声2014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