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斌访谈二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303℃ 评论

俯瞰槟城,如同俯瞰一座承载了两百多年历史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新旧各式建筑杂糅其间。槟城是一个以华人作为历史主流力量形成其社会发展的城市,诸多华人会馆、宗祠、庙宇等散落各处。

访谈之二:

梁文道:你刚才讲了一个我很感兴趣的话题,就是中国的大国崛起在东南亚这些国家中产生了一种状态,如何确立自己和中国的关系?太紧密,也许会被批评对国家的背叛。在这样的状态下,我注意到很多华人在看凤凰卫视。有一次我真的忍不住问朋友的妈妈,你认不认识中国现在的领导人,她就跟我讲谁谁谁,我又问她,那你认不认识马来西亚内阁有几个部长,她就不那么了解了。我真的很好奇,他们为什么要看凤凰卫视?因为虽然我们做的东西是华文的,某些东西可能也跨国界的,但基本上是针对中国大陆观众为主。你能不能告诉我,他们到底在看什么?

杨凯斌:这里有两个层面,我们说欲拒还迎了。一个是语言上的亲切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得到资讯比较方便。这也说明马来西亚的媒体本身这方面是真空的。马来西亚虽然也有国家媒体,也有印刷媒体,可是和国际媒体比较起来,是缺乏的,不那么现代化,公信力也不够强。

梁文道:甚至他们的媒体记者,坦白讲,水准相当的……不只是错字,还有编排的错误、资料的错误,我每天都能够发现……真的是很离谱。我觉得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新闻专业的问题,比如说有时候明显是事实资料大量的错误,然后就可以随便堆砌出来,专业态度很不好。但我不会特别归咎哪些人,我会觉得可能是薪水结构的不合理。

杨凯斌:也跟那个制度有关系,所以《当今大马》的记者现在是最资深的,因为我们不走,员工的流动量很小。所以变成主流媒体现在要找好的政治记者,要来挖我们,用两三倍的价钱挖我们的记者。所以现在做主流的政治新闻报章的记者,几乎全部都是我们的前同事。这个是很特殊的,因为我们坚持自己培养。

梁文道:这很独特。因为传统媒体反过来是要依赖你们来提供人才。

杨凯斌:是。

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巴生河附近的繁忙街道,巴生河与鹅麦河交汇的河口是吉隆坡的开埠之地,也是吉隆坡马来语名称Kuala Lumpur的由来,意为“泥泞的河口”。

梁文道:再讲回凤凰卫视,它提供那么多关于中国的资讯和想象,这些常年在看它的这些马来西亚本地人会有什么感觉?

杨凯斌:我觉得主要是叶公好龙了。比如说薄熙来的事件,四版国际版全部都是薄熙来的事件。

梁文道:这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杨凯斌:他就喜欢看,好看啊。从来没有这么好看,情节复杂。

梁文道:是不是说他依然有某种感觉,就觉得那个是华人的故事,跟我们很类似的认识。

杨凯斌:对,很容易认识。比如说那些邓小平历史,这种书一大堆,你说香港卖得很好,这边也卖得很好,习近平的书最近也卖得很好。

梁文道:像会关心这种中国新闻的人,他的年龄是什么样的?年轻人还会吗?

杨凯斌:还会。在马来西亚,像我念国际关系,也有很多人是北大毕业、清华毕业,都是念国际关系。而他们念了国际关系以后回到马来西亚是没有工作的,因为马来西亚的外交系统是不收我们这些人,只收那些特定系统的人。但是他们就去念,念了以后他们在外资做工,这样的人很多。

梁文道:这很有趣,会不会就是你刚才形容的那批今天很多人(包括不少年轻人),一方面不喜欢说自己是华人,宁愿说自己就是马来西亚公民,但与此同时他仍然会很喜欢看《习近平传》这类书。

杨凯斌:对,真的是这样。

梁文道:就当成是一个电视剧那样来看,像大陆有一些人,他不喜欢看中国自己拍的电视剧,但是很喜欢看美剧,所以他对美剧比较有熟悉感。

位于槟城的嘉应会馆如今已成为老年人的聚会之所。

杨凯斌: 整个趋势都是大家在做中国问题的研究,包括很多受英文教育的朋友。比如说薄熙来事件,有很多受英文教育的朋友,他们都在问我,说这个到底是怎么样。

梁文道:如果这么讲,我有点了解,比如现在英国人他们也关心美国大选,每天报纸都在报,美国人也会关心英国女皇是怎么样。假如我们讲理论一点,传统上我们讲媒体会塑造一个imagine communication。这里面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出现呢?

杨凯斌:这个没有,很奇怪,就说他有一个媒体阅读上的欢愉,这是一种了解,可是现实中,比如说马来西亚、新加坡,对中国大陆的感觉是另外一个层面。比如说在新加坡,你能感觉到新加坡人很排斥,因为他认为中国人跟印度人来跟他抢工作、抢学位什么的。目前在马来西亚还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你会发觉一些行业是不同的竞争,好像中国企业进来,比如华为,你会发觉他是来竞争的,他不会把生意给你。在现实中,比如说做生意,必须要去竞争的时候,那种所谓的好感和关系是不存在的,因为中国大陆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人就比喻说你在这边面对的是羊,你得当狼,可是你去到中国大陆发现那边全部是老虎,这就促成很多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跻身于英美国际企业里面。就是说英美国际企业需要的是了解中国大陆华语的。当初我在欧盟大使馆工作,我们一组人的感觉也是这样,就很奇怪。所以很多人不一定能够做很久,因为你要处理这两边的复杂关系。

梁文道:因为他们觉得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是一群接受西式教育、国际思想,但是又不是中国人,而且还懂中文。

杨凯斌:对,是一个桥梁。在现实的生意或就业的环境里面,大概是处于这样的一个状况。也许马来西亚、新加坡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利用语文跟身处中间的优势。

当地的小朋友在做表演前的准备。

梁文道: 现在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重新学华文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

杨凯斌:一般都有学华语,但是你说那个程度要多高,这是一个问题。

梁文道:不一定要太高。

杨凯斌:对,所以它的问题就变成整个华语跟英语的水平都在下降,普遍下降。我的看法是因为它是普通话。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在目前这样竞争的环境中,像我们做媒体或者中产阶级还好,中下层尤其焦虑。新加坡更明显:我听他们讲,一般的技师剪头发本来是9块钱,中国的新移民来以后,他一个星期营业7天,每次只收3块钱,他竞争、他拼命,好像他们的父母辈那么拼。

梁文道:就像最早南来的移民一样。

杨凯斌:再比如说进大学,马来西亚本来就是有这个限制,我们习惯了。但在新加坡就变成三分之一要给印度或者中国新移民,三分之一是给东南亚好的精英学生,三分之一才是新加坡人。所以新加坡人要进大学不容易。

梁文道:用这样的方法限制本地人进大学,宁愿大学收更多的国际学生。

杨凯斌:而且收的都是东南亚成绩最好的学生,新加坡怎么收学生,他专门来到马来西亚好的学校,就问那个老师班上一、二、三名,马来西亚全国地区一、二、三名全包,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去都可以,全包。

梁文道:这真是一个精英至上的体制。

(未完,请返回继续点击阅读杨凯斌访谈录之三)

注:本文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华夏地理》与美国《国家地理》版权合作,延续美国《国家地理》125年来探索世界、关爱地球的理念。

如何关注华夏地理?

在微信“添加朋友”里搜号码“华夏地理”即可关注华夏地理微信公众帐号。

点击右上角即可将这些精彩的图片分享给你的朋友或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杨凯斌访谈二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