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的“正确进阶之路”

豆瓣一刻 豆瓣:李纯洁 167℃ 评论

冯小刚在沉默三年后,再度联手他熟悉的作家刘震云,推出了《我不是潘金莲》这道硬菜。原材仍是刘震云式的麻辣台词和对现实的精准体察,这部12万字的原小说里,刘震云用10多万字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就是女主人公李雪莲为了得到一个她认为的公正,和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不断上访的荒谬故事。硬菜的做法是冯小刚努力超越自己的创新,因受了加拿大导演多兰《妈咪》里的影响,他在影片里使用了圆形、方形和宽荧幕三种构图方式,这样全新的拍摄方式直接的影响就是演员的表演和走位,在摄影机离演员较远时,演员的肢体表演被提到一个更重的位置。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的“正确进阶之路”

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另一个我”海报

《我不是潘金莲》里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女主李雪莲,她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推动了全片的故事进展,所以这个角色成不成直接影响到整个故事的可信度。与其说冯小刚需要范冰冰来演他这部“野心之作”中最重要的戏份,不如说范冰冰此刻急需这样一个有分量的角色来证明自己,当然她很聪明的接下了这个角色。

摄影师罗攀坚持使用的圆形构图比正常构图在宽比上少了一半,镜头不能直接摇,因为圆导致首先水平方向的视域就窄,如果再摇来摇去让窄的感觉更明显,所以镜头不能像常规一样运动,这会让演员会担心自己是否出画,行动上会有心里顾虑。

另一个影响是全片几乎没有特写和近景,都是中景或远景。没有脸部特写,对范冰冰来说,是件好事,冯小刚此举彻底卸掉了她的“明星脸”,让她彻底成为“李雪莲”,当离开特写镜头这种对情绪有效渲染方式,如何只用台词和肢体表演来展示“李雪莲”身上一根筋式的倔强、被官员层层推诿后委屈,是非常不容易的。

范冰冰剪短头发、穿上粗粝的蓝上衣、戴上袖套、脚蹬运动鞋,说着一口方言,首先从外貌上变成一个农村底层妇女,是不难的。在罗攀的很多镜头下,范冰冰一直朝前走,从潮湿雾气的南方走到艳阳高照的北方,在圆形构图里出现一种近乎书墨画或古代风情画一样的美感,官员们丑态百出,又往往义正言辞,这种讽刺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的“正确进阶之路”

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于不仅仅是扮丑就可以的。在原著中,刘震云写的李雪莲“28岁,长得不丑,大眼睛,白皮肤,瓜子脸”,为了杀前夫秦玉河,李雪莲先后找了一直想跟她“干那事儿”的屠夫老胡和暗恋她多年的赵大头,所以在扮丑之外,李雪莲是需要有女性魅力的一个角色,但这个“魅力”的分寸拿捏就非常重要了。李雪莲跟赵大头相处的一个晚上,赵大头假借起床找酵母一直像猎物一样盯着她,李雪莲看穿了他的心思,问他要不要一起睡。这场戏里,范冰冰是非常隐忍克制的,寄人篱下有求于人,只能用身体来换取帮助,越是克制的表演越展露了“李雪莲”身上的悲剧性,但“李雪莲”的性格不是自怨自艾的,她行动力和目的性极强,这段表演需要是非常“松弛的”,假装“无所谓”的,是一次冒险的交换,换好了,上访的事或许有点眉目,没换好,则会落得被人“污了身子”的惨境。这段表演需要人们对李雪莲同情,又不止于同情。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的“正确进阶之路”

冷·暖

冯小刚无意于再做一个新时代的《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并不是一个同情小人物、控诉体制的电影,它是个寓言故事,所有的枝蔓都被抽去,人物性格简化、情节急速推进,没有大的矛盾冲突点,每到激烈的冲突时会马上转入下一个情节点。因为圆形构图的关系,镜头的远距离观察造成的疏离、客观本质让不是观众带入情感的,而且一种冷冷旁观,这种作为“局外人”的冷漠,反衬了这出官场现形记中人物的可笑荒谬,从艺术表达的层面上说,这恐怕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的“正确进阶之路”

对范冰冰来说,冯小刚的这种艺术理念会造成表演上的难度,这涉及到角色是否可信的问题。比如在李雪莲拦县长史为民的车这场戏中,范冰冰举着写上“冤“的牌子拦车,史为民触不及防地把粥都泼到身上。范冰冰一股脑的抛出自己上告五桩官司,史为民不承认自己是县长,撒腿跑了。一个官员被上访者吓得落荒而逃,这在中国影史上也是非常大胆和前所未有的镜头,这段的处理没有一味地卖苦、卖惨,范冰冰也没有撒泼,没有大喊大叫,没有情绪崩溃,这才是符合人物隐忍、一根筋又能让人觉得无比心酸的处理方式。

在李雪莲刚入京的戏中,冯小刚并没有拍一个压抑暗黑的北京,而是选了一个艳阳高照的天气,画幅从圆变方,高楼林立、空气透亮,摄影师罗攀说这一段他甚至想把北京拍成一个欧洲小城,是漂漂亮亮的。在小说里,这一段是:“李雪莲头一回进北京,到了北京,有些晕头转向,她觉北京大,大得漫无边际。坐在公交车上,走走是高楼大厦,走走优势高楼大厦;走走是立交桥,走走又是立交桥。” 圆形意味着人情世故,扭曲八歪的人性权衡,方形则是森严的规矩和法律。李雪莲就是被困在这个法理上了,令人深刻的一个镜头是,范冰冰刚入京时,抬头望了一下高耸的大楼,阳光灿烂,空气中的微尘漂浮,那个眼神中有好奇、不甘和隐忍。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的“正确进阶之路”

李雪莲和赵大头曾是同窗,感情发展十分曲折

范冰冰在这部影片中,实际是周旋于一群男人中,这些配角包括了像郭涛张嘉译于和伟赵立新这样的戏骨,也有大鹏这样的新演员。范冰冰需要面对的是三种男人:一类是县长、法官、市长、省长这样的官员;一类是觊觎她的身体的屠夫、赵大头;还有一个是骂她是“潘金莲”的亲夫秦玉河。

范冰冰的情绪崩溃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当她准备好好过日子不上访之时,发现这只是赵大头与官员们的交易,她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但这场戏也只是摔碎了开水瓶。另一场戏也是全片的高潮部分,截访的官员在北京抓住李雪莲并告知她秦玉河死了的时候,她开始嚎啕大哭,这是范冰冰在全片中情绪最为剧烈的一次,这个人物数十年的努力突然没有了根基后的悲痛和无奈,全在这场表演的眼泪中了。范冰冰的演技以前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在类似杨贵妃、武则天这样的角色中,大量PPT式的柔光镜头,是为了凸显她的美,而不是在表达角色本身。

纵观范冰冰的演艺生涯,跟冯小刚合作《手机》是她转型的第一个重要角色。在《手机》中,当时刚刚二十岁出头的范冰冰接下的角色是小三“武月”,这个角色不仅要“魅惑”,同时也有头脑、充满企图心。这个角色对范冰冰而言,开始洗刷掉“金锁”的强大烙印。

在范冰冰饰演过的角色里分三类:一类是武则天这种权力型女人,从玛丽苏到黑化的过程,因为剧本往往过于套路化,大量的特写镜头只是突出了演员的美,但没有更多有层次的表演;一类是小妞电影中的花瓶角色;还有是李玉镜头下的范冰冰。

李玉对范冰冰的调教是功不可没的,她作为一个女导演的细腻和敏锐的直觉,从角色上赋予了范冰冰叛逆、孤独、柔弱等多重性格,这跟她在饰演一个玛丽苏式的女皇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质。在第一部合作遭禁的《苹果》中,已经能看出范冰冰企图要甩掉花瓶角色而作出的努力,可惜因为被禁看到的人不多。在第二部《观音山》中,当范冰冰回归到日常小人物时,她可以暂时放下作为明星的一面,成为角色本身,《观音山》同样没有大喜大悲,不给观众任何宣泄的机会,完全展露了年轻人中某类群体的生活境况,“南风”这个角色既有逆来顺受、无力的一面,也有真性情刚烈的一面,范冰冰因《观音山》拿到东京电影节影后也算是名至实归。李玉非常擅长刻画当下社会中,人的孤独、无奈、残酷的境况,剧本的精细程度和思考深度,都给了范冰冰空间,来饰演一个更加复杂和可供多重解读的角色。

只是李玉的作品过于重复,格局也不算很大,所以《我不是潘金莲》里的“李雪莲”是范冰冰的一次绝好机会,只有跟大导演合作,有足够复杂的、精妙的剧本,有足够好的对手戏演员,在这种较量、调教下,范冰冰才会进步,才会激发出自己身上除了魅惑以外的特质,而这才是一个好演员的进阶之路。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的“正确进阶之路”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的“正确进阶之路”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