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受了欺负,回了家还「报喜不报忧」,真的好吗?

知乎日报 俞林鑫 133℃ 评论

在学校受了欺负,回了家还「报喜不报忧」,真的好吗?

图片:《爸爸去哪儿》

为什么幼儿在幼儿园遭受虐待时不会告诉父母?

俞林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微信公众号:psychotherapist_ylx

谢邀。孩子受了欺负不告诉父母的情况并不少见,其中的原因可能有:

1、对脆弱情感表达的阻碍

文明人便是压抑人,这意味着人类建立了愿望直接满足的屏障,很多的愿望只能通过间接的或隐晦的途径得到满足,或者干脆被压抑下去。

文明的这种约束通过父母这个文明社会的代理人得以传递,因此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压抑自己。1、2 岁的孩子在伤心时会号啕大哭,5、6 岁的孩子往往是低声抽泣,15、16 岁的孩子则更多的是默默流泪了,或者干脆以愤怒来掩饰了。特别是对于本身情感压抑更明显的父母来说尤其如此,这些父母对于孩子的脆弱、哭泣、不太“合理”的愿望都会采取羞辱或威胁的方式加以打压,孩子不得不学会压抑。

这些孩子受到欺负时可不敢告诉父母,因为经验告诉他们这是危险,这可能会唤来惩罚或羞辱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压抑负面情感。这种表面上好的亲子关系其实都不太好,因为一段无法表达负面情感的关系肯定算不是好关系。

2、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由于缺少成熟的心理应对方式,孩子可能会以一些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处理痛苦。常见的是将痛苦转借到另一客体身上,比如去欺负更小的孩子,或者虐待动物等。那些喜欢欺负别人或者虐待动物的孩子,或者喜欢玩一些施虐性游戏的人,如果去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往往能发现他们也同样被人伤害过。当通过把痛苦转移到另一个客体的方式处理了自身的痛苦,孩子当然就无需去告诉父母了。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需要鼓励他们以更成熟的应对方式去解决痛苦,比如鼓励他们在受到伤害时告诉老师或家长。此时,老师或家长的回应很重要,要给予孩子及时有效的回应,只有这样,成熟的应对方式才能充分的建立起来。如果老师或父母置之不理,或者只是简单安慰几句,那么孩子的痛苦无法解除,因此便只能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去应对了。

3、缺少反击的能力

当弱者与强者发生冲突时,弱者无法反击对方来保护自己(如果弱者能反击,就不再是弱者了)。为了保护关系,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弱者习惯性的策略是认为自己不好,通过这种方式去讨好强者(精神分析的术语叫“将攻击转向自身”)。比如,当老板怒气冲冲地指责下属时,下属会习惯性地认错。老板会因为下属的认错而高兴,并给予继续工作的承诺,下属通过这种方式保全了自己。

当孩子被欺负时,由于心理成熟度不够,他们通过讨好强者来委屈求全地保护自己。如果去告诉父母,代表孩子具有了反击的能力,以及对于想象中的报复具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度。这同样需要父母不断地教育与指导,充分地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孩子才能具有反抗的勇气和能力。

4、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973 年 8 月 23 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 JanErikOlsson 与 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 130 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 Christian 竟然还爱上劫匪 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来自百度百科)

施虐-受虐是一种带着强烈情感兴奋的关系,在痛苦中能体验到强烈的快乐,这种关系对于一些麻木的或者缺乏活力的人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在外人看来明显是自毁的行为,在这些人看来则是一种自我修复。因此,对于一些本身跟父母情感疏远,内在缺少活力的孩子来说,通过被人虐待,得到了一种关系并恢复了自我完整的感觉。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在学校受了欺负,回了家还「报喜不报忧」,真的好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