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知识看上去很冷门,实际生活中总能用得到

知乎日报 周铂; 212℃ 评论

这些知识看上去很冷门,实际生活中总能用得到

图片:DFID / CC BY

学习脑科学、认知科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普通人有哪些帮助?

周铂

希望对非从业人士有用的话,那应该是需要联系到实际生活的、已经成型的知识。以下从普通心理学中认知部分的每个章节里选一两个概念,先解释再简单延伸,随意挑选,仅供参考。相关书目可选择流传甚广的《生活中的心理学》:

一,感觉:

1,最小可觉差&韦伯定律:当我们比较两个刺激的强度大小(比如 1kg 与 2kg)时,它们的强度差需达到一定数值我们才能察觉出差异,其中能引发“区别感”的最小强度差就是最小可觉差,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差别阈限。韦伯定律是指,这个最小强度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之是恒定的。比如,假设对 10kg 的物体来说最小可觉差为 1kg(10%),那么对 100kg 的声音来说,最小可觉差就是 10kg 了。

应用:一切需要诱发心理层面的“差异”的情境,比如说到底也不知真假的温水煮青蛙,估计每一个时间点都没达到差别阈限(或者“不能忍”阈限)。

2,中央凹&视锥、视杆细胞:黄斑的中央称为中央凹,是视锥细胞最密集,也是(明)视力最敏锐的地方。之所以说(明)视力是因为暗视力主要靠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有红、绿、蓝三种,它们共同打造了色觉;视杆细胞则主要用于感受光,在中央凹的分布反而比外周稀疏。

应用:夜晚一些微弱的星光用“余光”可以看见,但眼睛注视过去却看不见了。另外,大家记得保护眼睛。

3,一直记得书里有句话说“经常触摸你所关心的人,并且鼓励他人抚摸你,这不仅感觉很好,而且对你和他人的健康有好处。”尤其是婴幼儿,请多触摸。

二,知觉:

知觉与感觉的差异,个人理解在于知觉有“解释”的成分。比如在森林里看到草丛后有个若隐若现的黑东西,你有可能觉得它是动物,也可能觉得它是树桩。这类“解释”可以被很多东西影响,比如过去的经验,比如当下的情绪。

1,各种错觉:艾宾浩斯错觉、月亮错觉等等。

应用:前一阵儿朋友圈里有个手机游戏比较流行,大概是一个小人看到眼前有个沟,需要放下一座桥才能过去。这座桥一开始是竖直的,并且长度不断变化,玩家的任务就是决定它需要多长。太短够不到对岸,太长可能就越过对岸的陆地部分了。这个游戏不那么好过,就是因为同一长度的竖直的线看起来比水平的线长,所以桥放下后就总发现长度不够。

2,知觉恒常性:这是人保持知觉恒定的能力。比如“近大远小”,就是人们根据深度线索保持大小恒常性的例子;又比如环境中充满亮度变化和阴影叠加,但我们何曾突然觉得关灯之后白色的桌子就变成灰的了呢?

应用:想想如果对于周围的色彩、物体大小、形状的知觉变来变去,那是否就该混乱了?我们的知觉系统是在自发地帮我们防止三观崩塌。

3,适应(adaptation):长时间看一个颜色后突然看一张白纸,就会看到之前颜色的补色(如红 - 绿、黄 - 蓝)。

应用:外科医生手术服是绿色的,就是为了防止长时间看血液引发适应。

三,注意

1,注意的选择模型&鸡尾酒会效应:人们是只加工主动注意的信息,还是会初步加工所有信息并由注意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呢?这涉及注意理论里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按下不表。但其中经典的鸡尾酒会效应不得不提:在嘈杂的酒会中我们会忽略来自周围的很多信息,但某刻不知谁突然提到自己的名字,我们却很可能察觉到。这是因为重要的信息会被赋予更高权重。

应用:重要的信息容易被注意到、进而引起警觉,这属于重要的生存技能。反过来说,如果希望对某些东西更敏感,那就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权重”吧,比如增多暴露次数、引入奖励与惩罚机制等。

2,非注意视盲:经典的 demo 是那个两组人扔球,黑猩猩从中走过的视频。概括来说就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对不被注意的信息视而不见。

应用:在某些场合主动注意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以避免遗漏,柯南总是这样的。

3,注意缺陷多动症&自闭症:“多动症”的一个明显症状就是“坐不住”,而它其实是注意缺陷。自闭症也不只是不与人接触等,很多研究表明患者的注意分配也与 normal people 相异。从认知方面了解各种疾病有利于患者相关功能的改善,也许也能帮助探究病因,而大众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涉猎大概也能增进对患者的理解。比如“坐不住”的小孩可能是有生理层面的问题,简单粗暴的管教显然不恰当。

四,记忆

在知乎上看到过不少关于“记忆术”的问题,所以这里也不讨论太科研的东西了,说几个能帮助记忆的:

1,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原理大约可以归因于睡眠中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或突触间联结的增强,太“神经”的东西此处略去,不过应该有过其它问题系统地阐释过,有兴趣可以搜一下。总之就是,考前一定要睡好觉,且睡前的复习效果可能会好。

2,相同的情境线索有助于提取记忆:比如在考试的那个教室复习,并且坐在同一个位子上,就属于应用了相同情境线索。情绪也是如此,在背东西的时候很开心,考的时候也很开心,就比郁闷着回忆得好。这句话说得很不科学,因为既绝对又不一定保证对每个人都有效,更说不清多有效。但确实是有这么个现象的。

3,组块等记忆法:把散乱的单元通过联想等方式组块,能记住的单元总数就会更多;复述的时候速度越快效果越好,这也是为什么汉语使用者背数字会比英语使用者有优势,因为英语的数字音节更多,复述起来也就慢;序列位置效应:一开始的因为更有希望进入长时记忆所以记得好,最后的因为“还热乎”所以保留在短时记忆里,也就“印象深”。据说有人把这个原理应用到面试顺序上。

五,学习

1,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前者即巴甫洛夫的狗;后者则是通过奖励与惩罚塑造人们的行为,对于儿童教育、组织管理等都有应用。

2,行为主义疗法:一个临床心理学流派。以恐惧症为例,暴露疗法通常被认为效果很好,即强制将患者暴露在让其产生恐惧的刺激下,但提供完全安全的环境。久而久之患者就会逐渐建立“安全”的联结。

3,知觉学习:这个主要应用于知觉缺陷的治疗上,比如弱视。因为实践上需要有专业人员指导,所以相关原理等在此也不多提了,以免造成误导。

六,判断和决策

1,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Kahneman 的一系列研究,推翻了“理性人”的假设。个人理解这类研究主要在探讨不同的框架(如描述方式等)对人们决策的影响。比如得到 100 元就没有失去 100 元带来的“心理冲击”大,虽然数额是一样的。

2,可用性启发法: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比如经典的“飞机失事概率大吗?”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概率很大,从而认为飞机是不安全的交通工具。但这其实是因为每次空难造成的影响很大,这个信息易于提取,实际上飞机失事的概率比发生交通事故小。

3,锚定法:判断过分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猜测上。比如我们对某个商品进行估价,知情者给定或暗示了一个数值,其后我们的估计就很可能在这个数值附近。

应用:对这些可能造成偏差的因素有所了解,就可能有助于做出更为客观、合理的决策。

七,问题解决

1,心理定势: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类似于“一……就……”的句式,建立这种定势之后可以在有先前经验的情境下迅速做出反应,但也可能阻碍新鲜想法的产生。

2,功能固着: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它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他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的心功能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影响。

这部分后面这个答案里有一些讨论,就不多写了当人们突然明白一件事的时候,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 周铂的回答

八,其它

意识、语言、情绪等等,认知科学 / 脑科学包含的东西很广。上面写的这些只是小到几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且深入到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更多、更新的探讨。我们做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没有实际用处,或者说是看不到实际用处,但我个人相信,在它们成熟到成为相对确定、可以解释的知识、甚至是“常识”之后,它们会是有用的。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认知解码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这些知识看上去很冷门,实际生活中总能用得到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