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演员转影视是不是所向披靡?

知乎日报 知乎:苏杨 149℃ 评论

作者:苏杨,


楼主一共有三个设问:是不是所向披靡,优点,缺点。我一个个回答。

是不是话剧转电影所向披靡:不能一概而论主角与配角,游戏与动真格的,功力与公益,人艺话剧演员也不是个顶个得好,也会良莠不齐,这还得看人,不是所有话剧演员都可以所向披靡的。如果是好演员哪都能演好戏。林兆华前一段时间讲了一下这个问题,他说“无论是电影还是话剧,演的好就是好演员,这和演员自身有关,和所从事的表演领域关系不大。”


电影有电影的好演员,话剧有话剧的好演员,他们都是好演员,不能单纯拿话剧演员和电影演员横向比较,这是不公平的。以下讨论都是建立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比较话剧演员转电影演员的优缺点。

如果是一个演技还没炉火纯青的话剧演员进入电影剧组,可能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说一下我的看法。

优点
创作力:一方面话剧的好演员是擅长即兴的,每场演出都有新的感觉。比如今天我和你交流是这样的,明天不一定是这样的。同一部剧,可以常演常新。因为舞台剧演员常在临场的突发状况下训练和磨合,所以他们对情绪和人物反应的调节速度肯定会比电影演员要优秀的。

演技:另一方面还有演技的训练的差异。人艺早期几乎都是体验派的表演方式,大家都懂,就是那斯坦尼斯拉车夫司机搞的表演体系,包括陈道明,陈宝国都是这个路子的。但是人艺现在越来越强调融合方法派的表演,林兆华说“不能光强调体验而不强调方法,这是不合适的,这两种方法一个是我是他,一个是我演他。”人艺的演员基本上能够比较自如的在“我是他”中找到“我演他。”因此现场创作力会更强一些,从演技角度来说,这点影视演员可能会比较吃亏一些。

制作模式:有个人艺演员说,演电影比演话剧容易多了,因为在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姿态都在观众眼里,而参与影视剧拍摄就不一样了,镜头给那里,观众就看哪里,而且演不好还能从新拍。话剧演员在演戏的时候需要照顾都全场观众的情绪,包括站位,音色和动作,需要全面调动情绪和肢体,但是电影只需要配合机位即可。当然,这在转行的时候也会留下毛病的。


缺点:
缺乏镜头感:金雅琴就说他在拍杜十娘的时候总出圈,没有镜头感。许多话剧演员在演电影的时候,走位和肢体都偏向夸张化,这导致了他们在投入演出的时候没有潜意识里找寻镜头的习惯,很多话剧演员改演电视剧以后,自己没感觉,但是播出来以后都会莫名的产生一种“间离效果。”这种演员很多,包括很多话剧界很著名我也很尊敬的老师,都有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我没资格点人家的名字,老艺术家不容易。

收不住:话剧演员在电影片场被导演骂的事情稀松平常了。由于话剧长期以来形成的与观众进行情感互动的表演方式扎根潜意识里,所以一旦面对镜头就会很难调整自己的表演形态。影视剧是“单向传播”,演员并不知道自己面对怎样的观众;话剧是“双向传播”,演员与现场观众的互动直接,简单,观众对演员的感染力不可小觑。 所以话剧演员的肢体一定会比电影演员来的夸张,声调会比导演要求的大,比如一个轻蔑的挑眉动作,梁朝伟可能只需要眉毛上扬那么一秒,大银幕上的感情一览无遗,但是话剧演员演同样的动作,可能挑眉会持续三秒,脖子还要上扬,配合肢体的扭动才能完成对观众情绪的传达,但这样的表演放到电影大屏幕上,肯定是不合适的了。

关于话剧的题外话:张和平说:“时代已经变了,单靠舞台演出,演员很难提高知名度,在舞台上也就缺少号召力、影响力。舞台与影视应当是相辅相成、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能用我们的努力和工作把不知名的演员做红,再反作用到舞台,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喜欢话剧,那就好好演话剧吧,且把电影作为一种补充经济来源的手段。毕竟在这个时代,在剧场和同好还有观众共度了一样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时间是如此珍贵。


查看知乎原文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戏剧演员转影视是不是所向披靡?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