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和地球人会不会长的一模一样,连文明都相差无几?

知乎日报 瞻云 180℃ 评论

外星人和地球人会不会长的一模一样,连文明都相差无几?

图片:

会不会外星人和地球人长的一模一样连文明都相差无几?

瞻云,科普人,公众号「瞻云」

一模一样不至于,但有可能很相似。

人类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切确的说,是必然中的偶然。

原生碳基文明的必然性:

虽然目前有其它类型生命的概念,尤其是硅基生命,但从元素性质来说,碳化物是最丰富多样的。

四个外层电子,可阴可阳。

它不仅可以与氢、氧、氮、硫、磷,等多种非金属形成共价化合物(共 4 个共价键),它自己和自己也能结合,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的形式。

这些特性可以让碳为中心的有机物,形成稳定而无比丰富的碳链和碳环。

已知的有机化合物多达 3000 万种,每年新发现或合成的种类多达数百万种:

  • 各种烃、醇、酚、醚、醛、酯、胺、腈、杂环、硝基、重氮、偶氮化合物,各类酸,各类氨基酸、肽、多肽、蛋白质,各类糖类、单糖、低聚糖、多聚糖,以及其它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物的种类不仅丰富多样,互相之间还有极其复杂繁多的反应。

这些性质,都是其它元素远远不能比的。

一个星球出现的原生文明,碳基文明具有最大概率。

当然,某个碳基文明,被弄出来的 AI 文明颠覆了。

那如果来到地球的外星人是 AI,那就可能多种多样了。

碳基文明对环境要求的必然性:

碳基生命的核心是水,那么原生文明的母星适宜温度,就只能是维持液态水的温度区间(例如,地球是 0~100℃)。

各种碳化物最稳定的温度,依旧在 10℃~30℃的范围内,尤其是各种蛋白质、酶、肽的活性温度。

温低于 10℃甚至接近 0℃时,行星表面大面积结冰,会影响到高等生命的形成。

碳基生命需要以水循环为核心,而对于一个均温超过 30℃的行星来说,会因为大量水蒸气,而形成温室效应,造成海洋不可逆的消失。

大约 10 亿年后,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会逐渐增加 20%,地球均温将会升高到 30℃以上。根据大气成分导致温室效应的不同效果,温度可能更高……

碳基生命也更加依赖主序星上的黄矮星(例如,太阳)。

红矮星光线太弱,宜居带距离恒星太近,受到恒星极大的引力影响,可形成潮汐锁定,造成极端的气候。同时红矮星经常爆发强烈的耀斑,超强 X 射线和电离辐射,可直接摧毁碳基生命。

而比太阳更大的主序星,不仅寿命短,还可能发生伽马射线暴,超新星爆发、甚至坍缩为黑洞。其宜居带的行星,哪怕出现了生命也不利于往高等演化。

大气演化的必然性&自养生命演化的必然性:

从行星演化的性质来说,任何行星诞生之初,即便存在大气,都可能是氢气为主的。

  • 通常来说,恒星从氢气为主的星云诞生,发生一系列氢元素到较重元素的聚变,最后超新星爆发,再产生比铁更重的物质喷射出去。
  • 这些重物质形成气体和固体微粒,被新形成的恒星引力下,形成尘埃带,然后在漫长的时间下,逐渐汇聚,然后形成小行星带,再碰撞融合成较大行星。
  • 汇聚过程中,重物质汇聚在核心,轻物质在表面。
  • 由于宇宙主要物质为氢元素,所以刚开始形成的大气主要为氢气。

一开始形成的地球(或类地行星)处于高热状态,放射性很强,而且存在各种小行星雨对地球进行冲击,不断加热扰动大气层。

在原始地球逐渐冷却固定的过程中,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从火山或者地壳缝隙中溢出,形成次生大气。

地球的次生大气是80%的水蒸气,12%的二氧化碳,其它的是甲烷、氢,以及氨。

大小不同的类地行星,可能次生大气成分会有一定的区别。但只要温度区间类似,那么依然会以水气和二氧化碳为主。

光合作用的必然性:

地球生命诞生之初,自养生物获取能量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硫化作用和其它化能合成作用。但恒星的能量才是源源不断的,而且相当 power 的。

在竞争的过程中,光合作用淘汰掉其它自养型存在必然性。

前面提到二氧化碳在次生大气中的出现,同样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那么,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与水结合生成富能有机物的过程,产生氧气这种废物也是必然。

次生大气成分因为光合作用被彻底改变,大量原始生命被氧气毒死,有氧生物的出现也是必然。

要成为复杂生命,有核生命出现的必然性:

原核生命无法支撑复杂的高等生命体。

虽然细胞的细微结构可以有很大差别,但分工明确的细胞器,有丝分裂甚至有性繁殖,才能保证复杂生命体既有足够的稳定性,又能通过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内外含子带来更多的稳定遗传变量,以适应新的环境。

演化过程中,头部出现的必然性:

高等生命需要对外界的感知器官,需要运动器官,需要神经系统把各个系统串联起来。

那么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起源也是必然性。

我在这篇回答里,系统地分析过,神经系统的起源:

人的大脑为什么不长在胸腔里,或者说大多动物大脑都在头部,为什么?

总的来说,从海绵动物开始,细胞之间便有最原始的联系,到了更复杂的刺胞动物(原腔肠动物)之后,才有了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它们的信号传导是无定向的,刺激身上的任何一处地方,都能引起全身性的反应。

它们大多是辐射对称的,运动能力也不足。

感官更集中,神经更集中、运动能力更强的两侧对称动物,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由此配备了相应的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这种梯形神经系统,还有网状神经系统的雏形,但神经已经开始集中,形成脑部,出现了最原始的中枢神经。

根据神经系统的合并方式,地球上有三种神经系统的出现方式:

合并神经节,出现节肢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

合并神经索,演化出原始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较高等(例如腕足类,章鱼)的有脑、足、侧、脏 4 对神经节的分化。

以及,直接合并中枢神经的脊索神经系统:

哪怕人类再复杂的神经体系,也是从数亿年前,一根小小的翻卷成管状的神经索,经过漫长的演化一步步搭建而来的。

文昌鱼的原始脊索特征,人类远祖或近亲的昆明鱼当有类似特征。

高等节肢智慧生命的可能性:

地球上的节肢动物,限制在它们今天这样的生态位,在于软体动物、脊索动物竞争的结果,尤其是后来的脊椎动物。

如果某一个星球,特殊的环境限制了脊索动物的发展,例如重力、元素成分之类。

同时,更适宜节肢动物的发展。当节肢动物占据主要生态位,它们内部出现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神经传输更快的髓鞘出现。

当体型变大以后,在竞争过程中,外骨骼也不可能永远一层不变。

要知道,蚂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脑容量(神经比)”。

如果体型变大,骨骼改变,神经系统也必然发生蜕变。最终会以链状神经系统为基础,发展出高等而复杂的神经系统,形成复杂的“大脑”。其它特征,例如气孔呼吸的方式也可能进一步演化,发生改变。

当然,这个前提是没有出现脊索动物,或者脊索动物灭绝了。

同样的道理,章鱼智慧文明,也存在一定可能性:

但同样需要脊椎动物让出自己的坑位。

令章鱼大繁荣,占据地球主要生态系统后,激烈竞争下,什么髓鞘、群居、语言等等都是可能的。

但最关键的还是,章鱼需要率先登陆,才有机会。

当然,它们的神经系统也注定了比脊索动物的演化会慢半拍。

更多的内容,可以看我这个回答:

为何章鱼没有先于人类进化成智慧生物?

总的来说,虽然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并非没有发展出文明的可能性,但必须令更具有神经系统核心竞争力的脊索动物不出现或消失。

脊椎动物登陆的必然性:

当海洋脊椎动物繁荣,生态位被占据,将会有一部分鱼类生存在浅水层,甚至是被迫进入内陆河流、湖泊,当生存环境被进一步压缩,登陆没有天敌的陆地,自然而然成了必然。

3.8 亿年前的希望蝾

早期鱼类的四肢形态,又完全限定了未来的四肢发展:

希望螈胸鳍的骨骼与人类上肢骨骼对比

脊椎动物往更高脑容量演化的必然性。

脊椎动物中枢神经高度集中,大脑越发达,核心竞争力越强。

恐龙演化出高等文明的可能性:

如果 6500 万年前,恐龙没有受到影响,灭绝的是哺乳动物呢?(虽然在地球上不可能,但可能发生于类地行星。)

从鸟类的智商,尤其是乌鸦(渡鸦脑化指数和黑猩猩相当)的程度来说,恐龙发展出智慧文明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乌鸦喝水,高阶实验版:

恐龙的大脑是足够有潜力发展出智慧的。

只不过恐龙时代,恐龙走向了咬合的恶性竞争,从而手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几乎起不到作用。可以说,鸟类其实是废物利用,演化成了翅膀。

瞧霸王龙这小巧性感的双手:

恐龙要发展出智慧文明,双手是关键。

不过时也命也。

恐龙争霸的时代,显花植物还没有出现,都是一些裸子植物。

哪怕出现树林,也主要是针叶林,没有后来复杂生态系统的被子植物雨林。

但是,如果换一个类地行星,那就不一定了。

例如,一个类地行星,显花植物在 3 亿年前就出现了,恐龙则可能在 2 亿年前,就出现拥有灵活双手的丛林恐龙。

1 亿多年前,就可能演化出拥有高度智慧的恐龙。

但这样演化出“恐龙人”,就会是一种人型生物了,毕竟都是从脊椎动物演化来的。

高等智慧文明,手的必要性:

海豚的脑化指数高达 5.31,是黑猩猩 2.49 的两倍,人类是 7.44。

海豚是智慧生物,是没有多少悬念的。它们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智慧文明的基础?说穿了,还是因为没有双手。

如果陆生动物消失,海豚花个千万年登陆,再次演化出四肢,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性。

其实海洋难以出现文明,除了水体空间没有创造建筑的刚需外,也并没有演化出手的基础。有一些章鱼也能使用工具,但很难有继续演化的动力。

而对于陆生动物来说,手才有创造一切的基础。而显花植物的繁荣,才有手精细化的动力。

6500 万年前,灵长总目双手变得更加灵活,正是和显花灌木林的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外星文明出现类似于灵长类形态的智慧生物,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但是,这又不得不考虑其它神经系统的动物,以及植物的影响。

尤其是植物的影响,比普通人想象的更大。

例如,如果植物演化比动物更快一倍,寒武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显花植物。

动物会如何发展呢?

海洋食物的丰富,可让寒武纪的节肢动物更加的繁荣,更加优化神经系统,以及一些环境变量,压制住后来的脊椎动物也并不是没有可能性。又或者,给章鱼一个全球繁荣,甚至登陆的机会。

都有可能,后来就没脊椎动物什么事儿了。

即便最后的宠儿还是脊椎动物,由于陆生植物的繁荣,蜥形纲率先占领热带丛林,朝着相应的适应性演化,占据了各种生态位之后,哺乳动物也很难再有机会。

所以,其它类型的智慧生命,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只不过,相对于人形生物的几率,会相对低一些。

总的来说,如果真的存在外星人,的确有可能长得和人类很像(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哪怕双胞胎还有后天变量,更不用说生物演化了)。不过这里的像,也主要是指人型生物的像。可能比人类和黑猩猩的差距,还要远很多。

至于文明相似,也很正常了。

人类在古典时期,科技树很简单,主要就是青铜、铁器什么的,外星文明,大同小异,最多在国家政治形态上差别可能巨大。

哪怕地球上的中西文明,差距也很大。

更高的科技树发展,还得看其母星的能源情况了。例如人类的近代科技,相当依靠煤炭和原油。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先后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

各种工业、高新材料的丰富程度,也对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

但如果你把“烧开水”总结为科技共性的话,那外星人的科技文明和人类的科技文明,在相同文明级别下,那差异就的确可以说不大了。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外星人和地球人会不会长的一模一样,连文明都相差无几?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