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人,可以整晚打游戏吗?

知乎日报 张昕 203℃ 评论

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人,可以整晚打游戏吗?

图片:WikiImages / CC0

张昕,发展心理学

鹿 sama 有个好姐们,平时工作很忙,但是只要一有空,就在家打游戏。有一天被她妈妈杀过来抓了现行,她吓得魂飞天外,啪地关上电脑假装看书,半天才回过神来:“我现在是年薪百万的高管!怕啥?我妈管不着我了!”

我说:“一样一样,每次玩游戏被批评‘玩物丧志’,我都差点忘了…我是科学家呀!”

当然,我也不能说,因为我是科学家,所以我就不是玩物丧志了,这样政治不太正确。毕竟科学高峰是永无止境的。

(但是玩游戏确实也没有阻碍我勇攀科学高峰来着……)

?

说起我玩游戏这件事,我的家人可谓十分痛心疾首了。迫于巨大的家庭舆论压力,我再三下定决心戒游戏瘾,对鹿 sama 赌咒发誓说:“我再玩游戏或者看游戏直播,你就砸了我的 iPad 吧!”

于是不出意外地,我的 iPad 第二天就被砸了,修屏幕花了 800 块钱。我们俩人心疼得抱头痛哭,鹿 sama 说:“为了你戒游戏瘾,就这么糟践我们的婚后共同财产,我图什么呀!”

到底是否存在“游戏成瘾”?

?

游戏成瘾概念已经越来越为人所广泛接受。其实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心理学家们就开始关注游戏成瘾了,到了现在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实证性研究,结论也比较可靠了。2012 年的一篇关于游戏成瘾的综述研究总结,游戏成瘾的流行病率大约是 1.7%~10%,男性比例更高。

?

不过,比起“游戏成瘾”这个表述,我更愿意用“过度游戏”一词来表示这个现象。(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参考 2017 年发表在 PNAS 上的文章,题目是:News Feature: Is video game addiction really an addiction?)。

?

怎样的算是“过度游戏”呢?被广泛讨论的 ICD-11 对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的诊断标准,我认为可以分享给大家自我监督与互相监督:

1.对玩游戏的控制受损(时间过长、不分场合玩等);

2.游戏的优先级过高(什么老板客户,什么老婆孩子,都不如游戏重要);

3.即使导致了负面影响,游戏行为仍在继续甚至升级。

?

我之所以不太愿意光谈游戏成瘾,是因为我也玩游戏更相信一句话:“抛开本质原因的分析都是耍流氓。”——所以,咱们还是应该探讨一下成瘾的机制问题,为什么打游戏会上瘾?

不光游戏会成瘾,很多其他事情也可能成瘾

?

了解“为什么打游戏会上瘾”之前,我们先应该明白一个问题:真的只有网络游戏会让人上瘾吗?不见得。

其实你往回倒几十年,我们小时候没有网络游戏,可是有街头游戏厅,有“小霸王学习机”;再早些年,有电视,有广播;再早些,有评书唱戏的,有相声;就算这些都没有,你还可以打麻将、下棋、招猫逗狗,提笼架鸟、斗鸡斗狗斗蛐蛐儿……就连看小说,也有上瘾的。任何事情,只要它比“正经事儿”好玩、轻松,就足够让人“欲罢不能”。

有人可能不信:看书是好习惯,再怎么着也比玩游戏上瘾强吧?那可不一定。

?

清朝就曾经有一位商人家庭的白富美少女,看《红楼梦》看到走火入魔,一病不起。她爹妈一看,指着《红楼梦》大骂:“你们这是个什么书啊!你们这是害人不浅啊你们这个书!她现在还不到及笄之年啊好不好?你们害死我女儿了!”于是,把这本害人的书烧了。谁知,少女并没有好转,反而一边抢救残稿一边大哭“奈何烧杀我宝玉!”然后,一堵气,嘎嘣儿,死了。

?

这是《三借庐笔谈》中记载的因为一次元戒断综合征而闹出人命的一宗案例。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些“好玩”的东西欲罢不能,甚至上瘾呢?这是因为——

大脑具有一套强大的奖赏系统

?

行为主义强调强化和惩罚对于行为的塑造,而这一切其实都和大脑的奖赏通路有关,而其中很关键的神经递质就是多巴胺了,奖赏通路负责给你“欣快”感,并会使你保持该行为。

但同时,过度的多巴胺分泌对大脑也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大脑也会适时地减少对多巴胺的吸收(减少多巴胺受体)——这就意味着过去同样剂量的愉悦刺激已经不能引起相同的快感了,因此个体需要加大剂量,增加更多更强的刺激。于是,成瘾就产生了。

所以说,游戏设计者们会通过各种手段让你持续不断地分泌多巴胺——可以来自于游戏中战胜 boss 的快感,可以是逐渐提升的排名,可以是装备升级,甚至可以是游戏中获得的各种荣誉、成就。

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具备奖赏功能的事物,可不是只有游戏一件事。只要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很多其他事情同样可以使人成瘾。甚至写 paper 也会上瘾——当你想到一个绝妙论点,当你描述自己研究的闪光点,当你成功回答 reviewers 挑剔的意见时,都可以使奖赏系统大量分泌多巴胺。

最近我迷上了抢孩子的乐高……看着一个个零件变成了一个个半成品,最后再变成一件完整的成品,真是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确实太爽了!我甚至在周末的半夜两点爬起来拼。

(结果是母上怒曰“你再拼!你再拼我非给你砸了不可!”)

?

所以,其实我对游戏,还是“进得去,出得来”的,就是因为我还可以从工作、从生活中的其他事件中获得多巴胺。我并不会因为玩游戏影响工作和家庭。

如果一个人不能从正常的工作、生活中获得多巴胺,那么 Ta 在“不务正业”的事情上成瘾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上述《三借庐笔谈》的故事中,虽然没有交代那位少女为什么会看本书就看死了,但我推测,除了和她本身的人格特质有关之外,她的家庭环境(比如父母常年经商疏于陪伴),当时的社会环境(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等等,都有可能是成因。

如果一个人沉迷某件事情无法自拔的根源都没有找到,却只想着修剪结出的苦果,恐怕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蔓延出更多的毒瘤来。

游戏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放松

?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玩游戏会上瘾,看书会出人命,那你怎么还整天鼓吹玩游戏无罪、鼓吹多看“无用”之书呢?

呐,你看,既然我提到了“过度游戏”,那就说明还有“适度游戏”。

?

所谓适度,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 ICD-11 中“过度游戏”的诊断标准做一些简单对照:如果玩游戏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只在合适的情境下玩游戏,玩游戏并不影响平时陪老婆孩子、也不影响工作等等,其实我觉得都可以算是适度游戏了。

?

而很多心理学研究都发现,适度游戏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机能。

?

1) 老年人认知的研究发现,给老年人进行一些游戏训练,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注意控制能力,而且老年人对游戏训练的依从性(coherence)要好于传统训练。

?

2) 一些儿童认知功能的研究也发现,对阅读障碍儿童为期 9 天的(动作类)游戏训练,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发展和阅读能力。

?

3) 一些专门设计的游戏,还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功能,例如:可以提高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有更好的同伴关系等。

?

4) 游戏可能也是对生活中无法达成的目标的一种替代(我以前在有关网瘾学校抖音的文章里讲过很多次,这里不再赘述了)。

?

最后插播一段题外话:

很多人喜欢用 IG 夺冠,游戏主播年入千万来证明玩游戏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但我觉得,对游戏,没有必要妖魔化,也没有必要神化。

如果想从事和游戏相关的职业,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同学们除了要掌握游戏相关知识,也需要同时掌握其他技能:比如懂得游戏产品设计,懂得美工,懂得营销,等等,这些能力并不是没日没夜玩游戏就能获得的。

而说到纯粹只与玩游戏本身相关的职业——职业电竞选手。说一句直面残酷现实的话:这个职业和其他种类的运动员一样,也是需要天赋的。喜欢踢球,和靠踢球吃饭、踢进世界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听过一个电竞世界冠军介绍说,职业玩家每分钟点击鼠标的次数,是普通人的 3 倍。这就是天赋异禀,是你天天窝在宿舍玩游戏也到达不了的境界。

?

所以,我的观点是:玩游戏就是玩游戏,只是一种消遣而已嘛!

抛开实验数据,其实玩游戏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休闲放松,毕竟忙了几个小时了,如果再不休息,可能大脑都要罢工了吧。

毕竟毛主席对小朋友们也曾说过:“又学习,又玩耍”嘛!

?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 Papers 了!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人,可以整晚打游戏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